鹽城因鹽而得名。伊七年(公元411),東晉安帝,“更鹽瀆郾城”,即今名之始,又因城形似瓢,以瓢食韓信的傳說,稱為瓢城。鹽城有2100多年的歷史,1600多年的歷史。
周朝以前,這裏是懷壹的土地。西周初年,魯侯之鳥南移選人,壹部分在此定居,成為鹽城早期拓荒者。周朝,海懷魏揚州,故屬揚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期的楚國;秦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封地。
漢武帝開國第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廷在靠近黃海的古射陽郡(今寶應縣)東部單獨設郡,因為當時到處都是煮鹽亭,到處都是鹽河,東漢時期分屬於臨淮郡和廣陵郡的賣鹽郡,這是鹽城建郡的開始。三國時屬魏,郡縣制廢;西晉時,恢復縣制為海陵郡。
東晉時的藝兮在七年改名為郾城,壹直沿用至今。鹽政衙門鹽為五味之首,古稅之源。海鹽歷史悠久,相傳古代“蘇莎第壹煮海鹽”(今宿遷由此得名);堯曾命禹治水,以鹽為貢。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沿海的海鹽生產已初具規模。
西漢“東海之濱,瀉者百裏皆苦。”劉濞,以揚州為統治中心,管轄範圍向東延伸至海上的吳王,“致使天下亡命之徒偷錢煮海水制鹽,以致國富民強”,“此吳王富,抗漢”。
在漢代,封建政府或貴族豪強購買生產資料,招募沿海民眾和流亡者制作海鹽。唐後期,在產鹽區設置監獄,派原制鹽戶和遊民承接官鹽,稱為亭戶。五代以後,制鹽者除了亭臺樓閣之外,還有鍋戶、竈戶、鍋戶、井戶、當鋪、鹽戶等名稱。從宋代開始,鹽戶或竈戶逐漸成為各類鹽戶的統稱,鹽戶的壯丁稱為鹽丁或竈丁,交給鹵草蕩和制鹽工作,所產鹽作為賦稅征收。
對鹽民的嚴格強制管理,剝奪了他們隨意直接管理和發展鹽業的自由,他們被列為特殊的戶籍“廚籍”,規定“只有做飯才是事業”,受到嚴格的人身管制。清代仍保持鹽籍,實行“坦丁入畝”法後將竈類納入土地。
然而,對鹽民的控制非常嚴格。雍正六年(1728),先在兩淮鹽區實行“嘉寶法”,後又制定“編纂法”,定期編纂食譜,檢查炊戶。鹽政衙門舊址漢武帝時,在全國各地設立鹽鐵局,實行鹽鐵官營。今天的鹽城地區“東有海鹽幸免”,“煮海有利繁榮,運河運之”。
隨著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它不僅是沿海漁業的集散地,也是淮東鹽業生產和鹽政的中心。為了加強對這壹地區的管轄,征收鹽稅,在此設立鹽鐵局,元壽四年(公元前119年)設杜妍縣。鹽瀆就是鹽河的意思。
“曾經”?百官之曰:“郡縣多產鹽者,設鹽官,鹽瀆以產鹽而得名。”到東晉時,杜妍縣的鹽業已經繁榮,“鹽場遍布全城”。在安帝藝兮統治時期,“鹽更如鹽城”。隋朝和初唐時期,鹽務多由地方政府管理。自《鹽法》實施以來,鹽稅作為壟斷性收入獨立出來。晚唐時期,杜摯、嚴鐵掌管全國鹽務,在地方設立場、監、院等分支機構。海陵和鹽城兩個監獄。
當時“鹽城鹽亭123座”,年產量1.05萬石(1石1.20斤,1斤相當於今天的596.82克)。鹽政衙門舊址夜景旅遊景區唐政府在全國征收的鹽稅是“壹年壹百多萬,可作為百余州的禮物”。“天下之福,鹽利壹半,宮裝,軍餉,官員俸祿,都還回去。"
淮南鹽稅約占全國鹽稅的壹半,鹽城鹽稅約占壹半,可見鹽城經濟地位的重要性,故地方誌中稱之為“聚義”、“商縣”。宋初在東南鹽區設立提鹽署,管理鹽業的生產和銷售。下司,各轄鹽場。龔凡大堤的修建,起到了“束中之水不傷鹽,海潮不傷莊稼”的作用,鹽業進壹步發展。真宗年間(998-1025),全國第二督察局年產量達107萬石以上,仍為淮南最高產鹽。
元末,廣大鹽民生活在沿海荒地的貧瘠土地上,處於社會底層,受盡風雨、割草、做飯、燒荒。青田北湖在《談鹽》壹書中寫道,鹽民“裸身而居,穿草衣,腿上、肘上的鹽全成了臘肉...鹽商自視之,未曾如狗牛”。沿海民間諺語說,鹽民“生於海頭,曬太陽,壓肩膀,吃苦,永不出頭。”
鹽民“由老轉弱,強者無處不在”。鹽民反抗暴動的歷史不絕於耳,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是江淮吳越持續14年的張士誠起義。
張士誠(1321年-1367),小名(元朝統治者禁止漢人取專名,只取數值名,如朱元璋原名崇巴),泰州白居昌(今鹽城大豐區)人,是泰國白居昌的亭長居民,職業是乘船運鹽。很少有打手,無賴,鹽販子,有錢人家更侮辱他們,或者不付他們的價值。弓兵·邱毅壹再感到尷尬和羞辱,非常生氣。
桂四(1353)正月,與師弟師毅、師德、師信等使壯士,李伯生等。他們在界牌第壹北極寺立下血誓,舉起造反大旗。這就是當地百姓所說的“張士誠十八極起義”。
張士誠兵臨城下,興化、高郵、達州被破,切斷了袁婷的大運河運輸,粉碎了所謂百萬元軍的圍剿。然後渡過長江,進入平江(蘇州),迅速控制了大江南北大片地區,其“富貴不如四方”。清代學者顧祖禹說:“袁歸死,乃基於平江前士誠,竭其資也。”?
在朱元璋和袁婷的夾擊下,張士誠之墓張士誠曾接受封爵,後成為吳王。在舊官員、舊知識分子的地主階級思想的侵蝕下,張氏兄弟及其將領迅速蛻變,走上了腐敗的道路。歷史上“都是白手起家”,“石城兄弟驕奢淫逸,懈怠政事”,忙著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建築,“邀客,日夜歌舞自娛”;來自曹艷和白居易的高級將領也“擁有更多的軍隊用於娛樂財富”
在平江,市裏資源枯竭,壹只老鼠幾百塊錢。老鼠精疲力盡直到被煮熟,還在堅持10個月。鄭錚二十七年(1367),九月城破,石城命令後妃爬上雲起樓自焚,“三百紅妝同日死”。
他沒有自殺。被俘後“寧死不羞歸義,閉口不言飲建業水”,被押解至應天府(南京)。他整天閉著眼睛,什麽話也不說,也不吃東西,被朱元璋下令“禦杖四十而死”(又稱上吊)。出身貧寒的張士誠深知鹽民的疾苦,提出“聖人之道,無異於民之日用”,將民之“饑食寒衣”視為“道”。
還設想了“節本”、“省錢”、“均攤”等社會措施,並針對家鄉“竈產不均,失業人數多”的不均現象,提出了“均攤”的主張。張士誠倒臺,明朝建立後,朝廷對蘇杭等地的階級給予重金捐助。張士誠慷慨仁厚,賦稅也輕,吳國人很懷念他。
至於明書中對他的各種指責,大部分都不屬實。張的部下雖然貪婪,但並不殘忍,也不亂殺人。另外,吳是有錢人,即使官員愛財,他們也不貪。朱元璋則痛恨吳人被張士誠利用。他以大地主沈萬三的地租為基礎,另加賦稅,每畝高達七鬥五升實糧。沒過幾年,吳的中小地主就被消滅了。北青江,人,記載:“在過去的幾年裏,偉大的吳姓...或貧窮或不堪重負,或死亡或遷移,無人幸存。”
蘇州等地多為“張”設祠,河山公園的張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壹直懷念張士誠過去的仁德。每年農歷7月30日,他們都會到廟裏燒香,這實際上被稱為“基斯香”。
蘇州北寺塔有張士誠濟公碑,又名像碑和張濟公畫像石刻,又名弘基石坎像,於1957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吳門表音》記載,此碑為元末江南巨富沈萬三所立。近代金松岑等學者對圖中的冠服進行了考證,認為是元代所刻,認為是十九年張士誠迎元使時所刻。?
元明時期,揚州設立運鹽公司,掌管蘇北13鹽場。清代設立鹽政和鹽場。民國初年,鹽務局在淮北成立,辦公舊址設在鹽城市。由於海鹽成本高,礦鹽、井鹽逐漸發展,全國有63家鹽墾公司先後開發灘塗,種植糧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鹽區接管舊的鹽業管理機構,擴大產銷,征收鹽稅,支援戰爭,鞏固發展。建國後,兩淮鹽務歸中央財政部鹽務總局管轄,成為名副其實的“華東銀倉”。
關東和新灘兩個鹽場占地200多平方公裏。經過權屬和區劃調整後,分別位於江蘇濱海新區,作為國家海洋循環經濟示範區和海河聯動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