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兒科專家表示,這種現象要分兩類來分析:大部分孩子的“晚開口”屬於正常範疇,只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發育晚了壹點,這可能與先天遺傳、周圍環境、父母的語言行為有關。如何讓寶寶早期發音正確清晰?專家建議,家長和監護人要做足功課,隨時隨地配合寶寶的“牙牙學語”非常重要。
另壹種情況可能提醒,少部分孩子有聽力或發音或智力障礙。對於這樣的孩子,要盡早識別,壹旦確診,要盡早治療,或者可以恢復部分甚至大部分語言能力。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分泌科主任羅向陽教授
消除疑慮
寶寶說話晚,聰明有錢也沒關系。
“貴人說話晚”。每當孩子說話晚了,很多老人經常會說這樣壹句安慰人的諺語。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分泌科主任羅向陽教授表示:說話晚的孩子很可能是個體差異造成的,他們的智商與說話早的孩子相差不大,但推斷他們會更聰明或生活更好。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只是成年人的美好願望。
“‘貴人說話晚’出自《論語》“貴人說話晚,但做事快,但說話不慢。‘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不眨’。它的本意是指很多有策略的人不善言談,卻心中有數,行動迅速,也就是所謂的‘貴人不言’。但經過人的進化,推導出小孩說話晚,可能是‘貴人’的意思。"壹位醫院中文系畢業的醫護人員這樣解讀。
那為什麽有的寶寶兩歲前就能流利背誦唐詩,有的明明都懂,卻不願意張嘴回應?對此,羅向陽表示,每個孩子學會說話的時間存在壹定程度的個體差異。在聽力和發音正常的前提下,比同齡孩子說話晚壹點是正常的,不用太擔心。
“孩子說話晚可能有遺傳原因。比如,很多孩子的父母直到兩歲才開口說話。也可能是受周圍環境影響,發音有點晚。”羅向陽說。
建議
家長溝通“牙牙學語”
孩子們可能會學得更快。
“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非常重要。比如‘狼孩’就是兒童語言環境被剝奪的典型例子。之後即使回到人類社會,也不壹定能準確掌握語言。”專家指出,學習語言的速度與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如果脫離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可能很難長時間開口說話,或者發音極其不標準。
羅向陽教授說,每天對幼兒進行大量看似“無意義”的、重復的勸導,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小區裏溜達的時候,可以給孩子看很多東西,讓孩子增長見識,學習很多詞匯。比如告訴孩子,“這是什麽?哦,這是壹盞燈籠。”“這是壹只小狗。”即使孩子沒有反應,久而久之也會明白這些話的意思,也許有壹天會脫口而出。但如果家庭成員或監護人沒有這種隨時隨地“教導”的意識,孩子對外界和語言的感應自然會相對狹窄和緩慢。
此外,在家庭環境中,只要有孩子,即使夫妻日常對話,也可以嘗試使用“幼稚”的語言,全家人壹起“咿呀學語”,這樣孩子可能會更快地學會說話,因為孩子很可能會壹邊玩玩具壹邊聽父母的對話。“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家長和老師用疊字來描述事物,比如花和昆蟲,因為這更容易讓處於語言啟蒙階段的孩子喘口氣。”
提醒
3歲還不會說句子。
應該算是發育遲緩。
有些孩子因為生病說話晚,要引起重視。羅向陽說,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障礙的常見疾病有聽力障礙、唇腭裂、舌系帶異常、腦癱、智力低下、自閉癥、腦外傷、腦炎後遺癥等,還包括壹些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如果發現孩子有明顯的語言發育異常,要努力尋找原因。
兒童語言障礙可分為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語言發展遲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發展起點晚、發展速度慢、達到的水平低。也就是說,正常兒童在1~1.5歲時,語言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而說話晚的兒童語言能力發展要晚得多,說話能力比同齡兒童差得多。像說話晚(2歲甚至2歲以後開始)、3歲不會說句子、單詞簡單、詞匯量差等等。都屬於這壹類。”他說,如果孩子語言發育緩慢,會對他與周圍的交流形成障礙。時間長了,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甚至演變成自閉癥,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另壹種障礙,構音障礙,是指由於發聲器官的病變或結構異常而導致的發音、發音、* *音、節奏的異常。表現為發音困難、發音不準、咬字不清、聲音、聲調、速度、節奏異常、鼻音過多等言語和聽覺特征的改變。
患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必須盡早接受治療。羅主任說,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大腦的可塑性最強,所以越早治療兒童語言障礙越好。目前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主要是針對性的綜合治療,包括語言訓練、智力訓練、針灸、理療等。,輔以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