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信息化教學的思考

關於信息化教學的思考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微課等基於信息技術發展的先進前沿技術手段,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了學習效率,正在逐步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以下是我對信息化教學的思考,歡迎閱讀!

關於信息化教學的思考教育信息化最近被炒得很熱,但教育信息化的簡單化、程式化並沒有從學校教育的根本——培養人、育人出發,所以“起步、應用、整合、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似乎走不到“整合”的那壹步,專家學者困惑,沒有方向,壹時找不到問題所在;目前,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仍有許多技術壁壘需要克服;教育信息化不是給教育壹場革命,而是豐富和補充技術手段。

第壹,教育信息化已經起步。

這壹年,教育信息化壹直很熱。不僅商家如火如荼地購買能源,壹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也坐不住了。他們害怕自己落後,讓別人領先,也渴望到處參觀考察。專家們忙著到處演講,大力宣傳。宣傳和研究本來是專家的事,但專家們研究得很好。他們研究透徹了嗎?在我看來,專家還沒有研究透徹。總的來說,他們還沒有找到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徑。既然沒辦法,我們就到處喊,甚至給教育來壹場革命。那麽,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分析壹下,談談個人對教育信息化的思考和看法。

二、當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觀點

目前,壹種所謂的“建構主義”理論在中國乃至國際上被廣泛用於指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實驗和應用推廣。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將教育信息化分為“起步、應用、集成、發展(或創新)”四個階段,認為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即集成階段。現階段社會對教育信息化的認知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吶喊的主要方向)。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未來教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天堂;

3.相對於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嚴重滯後於銀行、電信、稅務、醫療等行業,大大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4.學生必須實現個性化學習,即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學習;

5.徹底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壹場教育革命。

三、我對當前觀點的認知態度分析。

(1)大家都同意前兩個觀點。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這是沒有問題的。這是因為,第壹,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手段不能停留在原始狀態,或多或少,教育至少要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說了,傳統的教育手段並不先進,壹些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小學還是全講座式教學,基本的教學方法沒有使用或者束之高閣,這當然會改變。比如實驗教學這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並沒有真正被重視。只要深入學校,就會發現壹些學校的教學設備到處閑置。當然,這主要是受人才選拔和評價模式的影響。教育信息化能夠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和聽覺感受,借助多感官吸引學生的註意力進行學習,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無疑是壹件好事,也是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好處,教育界自然不會視而不見,更不會拒絕。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學資源數字化、網絡化、無雲化,不再受老師和書本的控制;找到資源變得容易,使用資源變得便宜,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容易很多,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毫無疑問,這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壹個基本前提,值得稱贊和吶喊。同時,教育信息化可以讓落後地區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享受,解決教育均衡的問題,也是值得推廣的。

(2)最後三點值得商榷。只要妳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後三種觀點其實是壹回事。他們認為學習應該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老師和學校無權幹涉,或者認為老師應該靠邊站,學校的傳統教學方式必須改變。目前沒有改變的,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停滯,就是教育信息化落後於整個時代;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歸根結底,教育必須經歷壹場革命。筆者不能認同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沒有找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之前是不能否定的,或者說在教育信息化實現之後也不能完全否定。後面作者會演示。

第四,分析專家的觀點和態度

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教育信息化存在“天花板”現象,即難以進行整合,或者稱之為停滯,各路專家百思不得其解。驚訝、困惑甚至憤怒,都在反思這種困境,削尖腦袋想找出原因,於是就有了不同版本不同意見的教育信息化。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是怎麽說的。

*中國新壹代知名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俞聖泉教授說,“與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相比,與銀行、電信、稅務、醫療等行業相比,教育的信息化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銀行沒有電腦和網絡是開不了門的,但學校沒有電腦照樣上課。”

*光明日報2014-119發表張的文章《教育信息化為什麽停滯不前》。文章認為,自《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頒布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這種變化很可能發生在課堂教學之外,與我國社會其他領域因信息技術影響而出現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趨勢相悖,值得高度警惕。

他認為教育信息化停滯不前的原因如下:

1,理論約束,即所謂的“起步、應用、集成、發展(或創新)”理論是不科學的。集成和整合不僅限制了人的創造力,而且模糊了教育信息化的歷史使命,束縛了人的思想和手腳,也就是所謂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要麽學習美國,繞過課堂教學實踐,課後進行研究。

2、應試教育的制度約束。這個因素是存在的,也是客觀存在的,我同意。

3.教學體系被束縛。也就是說,班級授課制阻礙了教育的信息化,主張重建教學體系。

4、管理制度約束。意味著教育部門和技術單位重視建設,忽視應用,建設與應用分離。說白了,建設部門和技術單位說重要,用戶也就是學校和老師不這麽認為。

5.教育信息化急需結構性變革。

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力資源部主任查爾斯早在2005年的話:真正的教育創新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育,徹底改造學校,改造自己,而向學生教授技術,將技術融入現有課程,用技術促進教育中的教學,都不是創新。

認為學校教育需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突變”和“斷裂”的轉型,而不是漸進的、完全有條件的進化。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改革。1),人腦和計算機任務的歷史性劃分;2)實施“無分數教育”,構建能力教育體系;3)啟動“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二期——全日制遠程教育工程,解決“連片特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看來他還是不懂教育信息化)它實現了城鄉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4)充分利用電子學籍建設國家教育數據庫;5)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績效管理評價機制。所謂“花錢必有效果,低效必問責”的制度。

*國內頂級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朱治廷教授也說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壹場革命,但好像是講出來的。從字面上看,《論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壹文指出,“信息化是推動教育關系變革和當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生態觀》中說,目前教育信息化很難整合和集成,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認為新壹輪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的技術框架是雲計算,俗稱教育雲。這意味著教育信息化有了技術支撐,這就是教育雲。有了教育雲,教育信息化更近了壹步。畢竟他老人家是大家,他盡力從學術和技術上解釋。他不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回避敏感話題,說話謹慎。雖然他也知道目前教育信息化停滯不前的事實,但他從不吹噓這是誰和誰的問題。僅僅比較基於信息的自主學習的優勢並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育,並警告人們“對信息做任何預測都是危險和愚蠢的。”

下面簡單分析壹下三位專家的態度。

1,俞聖泉教授,是教育信息化的嚴重停滯,這是壹種不正常的現象。言外之意是,這是什麽原因?是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不重視,不努力造成的,反正不正常。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傳統的教育模式遠遠比不上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落後腐朽得多,應該徹底改變和取代。-只有信息論。

2.張教授只是列舉了目前社會上其他人的意見並加以總結。簡單來說,他只是發現了傳統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弊端以及當前理論和實踐的不足,並沒有太多新意。他的觀念也是“突兀”和“斷裂”的,教育應該重塑和再造。-突變理論。

3.朱治廷教授沒有找到理論依據,社會、政府、教育機構的弊端,言辭謹慎,只是口頭上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壹場革命。如果只是技術和手段的革命,沒有問題。不清楚是技術上的革命還是徹底的革命。——謹慎革命論。

綜合三位專家的意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完全落後的、過時的、腐朽的,制約了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以及國家和人類的進步,應該徹底改變和廢除。信息化教育有很多優點和優勢,應該大力實施和推廣。說白了,就是要利用教育信息化來進行壹場教育革命。

5.對教育信息化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

1.為什麽要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革命?雖然傳統教育模式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落後的方面,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我相信三位教授都是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專家學者。很久以前,在偏遠的農村和城市,學校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他們,現在他們都是專家。成名之後,他們把學校教育變得壹文不值,出爾反爾。這是不是很可笑,沒有說服力?相反,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國家棟梁、高級人才和學者,其中很多當然是創新型人才,否則中國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因此,中國為傳統教育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表明傳統教育並非壹無是處。她雖然在某些方面落後,但整體上並不落後。為什麽要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革命?革命是大革命時期的熱詞,是萬不得已的極端行為。生活不是那麽美好。誰來試試?有些人壹提革命就來神了,都是被大革命毒害的。中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毒害。但現在需要冷靜思考,少點革命,多點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