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和東漢經學的發展各有特點。從近代對儒學的排斥到經學的確立,再到古代經學的興起,與古代經典發生了融合,然後逐漸衰落。壹個是由於政治變化,壹個是受學術內在規律的影響。所以漢代經學有很大的差異。壹般來說,有以下幾個區別:
西漢重今文,東漢重古文。
現代和古代儒家經典的區分源於不同的文字。當時的今文是指流行的隸書,古文是指先秦時期的古文。西漢的學者,近代的都是經學,近代的經學沒有問題。直到劉歆提倡文言經典,轉讓太常博士的書籍,要立和《左氏春秋》等博士,才有了關於古今經學的爭論。古今經典的文本只是文字上的不同,到了後來,就連經典的解讀也大相徑庭。所以在《五經異同》中,許慎把五經分為古今經典來研究。而且由於今典和古典在家法和學法上的差異,他們的見解也相差甚遠。廖平《考據古學》總結說:“今孔子為學之祖,主‘知望’;周公,遠古的祖先,是李周的主人。現代之學是孔子晚年的理論,古代之學是孔子盛年的理論。今學是經學派,古學是史學派。學習今天的齊魯和古代的趙巖。今學專精,古學不同。”這些分歧後來發展成了爭執,甚至演變成了沖動的感情。古代作家痛斥經學“無根據”,而今天的作家痛斥經學“徒有虛名於墻上”。互相攻擊了很久。
今天的文字還是略顯正氣的,古文的章節和句子也很多。
西漢時期,儒家經典偏重於精微之言和大義,強調經世致用。比如愚公用來治河,洪範用來觀變,春秋用來判獄,詩經用來訓誡。壹旦儒家經典得到處理,可以用於當代世界的政治觀點和方法就會被發現。東漢時期的經學教師大多致力於章句訓詁,很多經學大師也是訓詁大師。許慎、馬融、鄭玄在經學訓詁上都達到了頂峰。後人把名物學、訓詁學稱為漢學,是因為東漢經學在訓詁學上的成就在歷代學術研究中獨樹壹幟。
賈逵(30-101),扶風平嶺(今陜西鹹陽)人,東漢儒生,有“儒士”之稱。
西漢的學者更致力於經典,而東漢的學者則更博學。
西漢初期,由於經學興盛較早,經學的普及面並不廣,再加上對經學多重意義的挖掘,所以壹般的經學只致力於壹次,很少能同時交流。比如沈沛精通《詩經》和《春秋》,韓嬰的《詩經》和《易經》都很少,唯獨夏侯世昌壹個人能通讀五經。
而東漢經學則不然,精通經數者甚多。比如殷敏喜研究《歐陽尚書》,擅長《石矛》、《谷亮》、《左氏》。景欒能夠管齊施、施夷,也吸取了河洛土衛的教訓,撰寫了《內外禮論》。許慎五經無雙;何修研究六經;賈逵、馬融、鄭玄都熟讀群經,尤其是馬融熟讀十壹經,是後世儒學少有可比的。這種學經學的風氣,也是東漢經學的壹大特色。
何修(129—182),任城(今山東濟寧)人,東漢經學家,著有《春秋公羊傳解》,註有《論語》、《孝經》等。
西漢說經典簡單,東漢說經典復雜。
西漢諸子學說大多止於壹兩篇,而東漢經學闡釋極為繁瑣。馬宗火《中國經學史》說:“東漢時,學《經·易》,寫了三十萬字的難記...朱浦寫了40萬字的《歐陽尚書·張句》...牟的《尚書·張句》有45萬字,張桓因其浮字眾多而刪減為9萬字。傅公之的《奇石》章句豐富,但為簡浮詞,定為二十萬字。張八收顏《公羊春秋》,刪顏《春秋》,但減為二十萬字。”東漢學者說,經典雖多,但繁而無用。韓曙文藝之曾說:“古之士修身養性,三年學得壹技之長,保持其大意,只是玩弄經典,故用日少積德,三十而得五經。”由於後世經已乖戾,士子不多想疑之義,而逃之夭夭,故巧用文字,破壞形式,說五言文長達二三萬字。所以,幼兒保持壹門藝術,然後就可以白頭到老了。他們安於自己所學,破壞自己所未見,最後掩蓋自己。這書生也是大禍臨頭。“這雖然是《漢書》裏的說法,但也適用於東漢士人之弊。徐幹的《中倫誌學篇》也批評東漢士人:“我鄙視儒家之博學,其亦事名,詳於器械,妄於訓詁,而不能統壹其義之極,以博取前王之心。這在女人垂直吟詩傳旨中並不稀奇,所以學者要花很長時間去思考而不自知。"
西漢經學以富為榮,東漢經學最具預言性。
西漢設立的經學博士對經學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朝廷以運勢吸引知識分子的做法非常成功。《漢書·儒林外史》說:“自梁武帝立五經大夫,立弟子,設射科之策,勸官魯...高手千余,格力魯之路也自然。”顏師古也認為:“以士言之,以俸祿益之,故宜勸之。”通過經典,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宮、桓榮等人就是通過經典發家的。西漢元朝以後,更有“官官”(經學史)。所以世界上有壹句話叫“留壹個滿是黃金的孩子,不如留壹次。”
占蔔之風在東漢最為嚴重,就連大學者榮、鄭玄也熱衷於占蔔。劉慎恕《國學發展論》說:“自漢武論證六經,罷黜百家,獨尊下壹家為得財之道,尊上壹家為人質。.....而光武是伏羲命令的,.....所以把蔔筮當密經,頒為功令,稍有貶義,即不可罰符飛生。放任壹兩粗儒,飾經、雜蔔、阿諛,雖他、鄭之倫,並沈迷於此,乃東漢學術研究繁盛之時代。”
桓譚(約公元前24-56),沛國相(今安徽濉溪)人,西漢末東漢初哲學家、學者。
西漢經學經過400年的發展,在東漢末年達到頂峰,經歷了今文古文之爭和齊魯之爭。受陰陽五行、占蔔、政治混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諸多派別,但兩漢經學的整體方向仍基本壹致,即兩漢經學以章句訓詁為主,崇尚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