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魯德安·德昆的聲音之前,有兩種方法可以知道他的名字。第壹,在《生活早報》上看到《吃了煤之後的山西》的序言,作者是著名作家、山西省副省長張平。從中可以看出魯德安對山西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多年來對山西文化的無盡思考和吶喊,尤其是那個宏大的問題:山西吃了煤以後吃什麽?眾所周知,山西是國家能源基地。作家王錦把陜西比作全國的心臟。山西煤炭儲量和產量占全國的1/3,外運占全國省際外運的75%以上。由此可見山西的立場。但魯德安德坤以前瞻的眼光,大聲提出山西人要吃文化,怎麽吃,看看他的新作《山西吃煤之後》。認識德坤的第二個原因,是山西紫谷軒油墨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多次提到,他的文字裏有很多對仁義智慧的贊美,令我神往,壹直想見見,以求面對面的洗禮,文化上的滋潤。
今年夏天,我終於有機會與魯德安見面,並得到了他在山西吃煤後的傑作。有幸在魯德安的推薦下認識了軍旅書法家趙鑫速滑,親身見識了魯德安德坤的豪情仁義,對朋友的真誠,對後輩的真誠,對文化的熱忱。它是那麽幹凈純粹,沒有壹絲粗鄙和邋遢。我翻看魯德安的名片,發現兩行精致的小字:世界變短,不以形勢而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妳必須以仁待人。另壹個是:美麗的庭院看起來有情有義,河野的風景更是好打官司。做人為官的境界深入人心,到達內心最感性最柔軟的地方。這樣的心態不是壹般人能有的,也不是壹般官員能理解的。於是,對魯德安的認識更進壹步,從聽說到親眼目睹,從報紙和長輩的過度口碑到現實中的親身體驗,令人耳目壹新,感觸頗深。人活著是為了什麽?我的答案是境界。我想做壹個有境界的人,做有境界的事。
身在原平,不能經常來太原看望魯德安德坤,所以回去後讀了《在山西吃煤》,了解魯德安對晉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感受壹個長輩的文化情懷。
打開這本477頁42萬字的巨著,先從目錄上看這些文化文章。第壹篇是《晉人,『食』煤後吃什麽?——吃金文化”,直接而簡潔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山西依靠煤炭作為主要經濟支柱,這是事實。近年來,煤老板、山西購房團等詞匯充斥耳畔。山西煤老板的富有,掩蓋了山西豐富的文化資源。魯德安以獨特而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浮躁的表象,深深地呼喊,吃完煤吃什麽?妳看,山西的環境汙染,黑山的黑水黑土地,甚至空氣都是灰色的。如此單調的靠煤生活,不僅給山西帶來了汙染,也給山西帶來了無數的礦難。魯德安德坤隨後又改口說,陜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國”、“民歌的海洋”。它保留了全國近70%的地面古建築,文化古跡不計其數。描述山西的文化真的是山中有廟,村中有廟。歷史文化名人遍布城鄉,上上下下都在遇見歷史文化名人。隨便請壹個歷史文化名人,就有說不完的三晉文化。與那些缺乏歷史文化名人的地方不同,為了發展文化產業,蔣經國被邀請“回來”。有些人真的沒什麽好問的,卻把潘金蓮和西門慶拉了出來,更讓人吃驚的是把鬼文化帶了回來,還花巨資建鬼城。寫到這裏,魯德安·德昆感嘆,可惜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快速挖煤的思維上。他舉了綿山開發的成功例子,希望有識之士能投資文化,真誠呼籲:要不要留點煤炭資源給後人?發展文化產業!想減少煤礦事故?發展文化產業!想改變山西環境汙染現狀?發展文化產業!想在山西當領導?發展文化產業!未來的山西,壹定要“吃”金山、金水、山西文化!
魯德安德昆對蒙山大佛的關註也是非常動情的。他第壹次知道蒙山大佛是從三晉都市報。當時他知道該報總編輯馮先生早前曾在《山西日報》報道,隨後該報在《三晉都市報》連續整版報道。後來因為墨印的需要,郭和我去拜訪了蒙山大佛的發現者老倪健,後來又聽了郭極力推薦的德坤。我這才知道,魯德安曾多次為蒙山大佛奔走,打探蒙山大佛是否有三絕,並斷言蒙山大佛將成為太原吸引世界的壹張名片。他還親自撰寫了《蒙山大佛序》,並極力向各界人士推薦。作為太原CPPCC的壹員,他提出將西山大佛命名為“中國蒙山大佛”,其感人事跡極為罕見。
書中還有壹個標題吸引著我:請將李世民這位和諧盛世的偉人帶回金源。事實上,這是德昆對晉文化代表人物的集中觀照,也是對今人的壹種古為今用的創新。看完這篇文章,我陷入了很長壹段時間的思考。魯德安的思維是如此神奇。在壹個和諧繁榮的時代,邀請回來,在晉源區建設“李氏宗祠”,吸引海內外李氏子孫,讓歷史聚焦,聚焦今天的太原,讓太原遇見李氏精英,讓太原走向世界。是的,李世民的王牌必須認真對待。唐人街在美國,真正的唐人之地只有晉祠,卻沒有叫李的街。還是太原更有條件建壹個唐人街,吸引海內外遊客來參觀、賞玩、學習、旅遊。
另外,我還知道,魯德安德坤不僅讀過反映山西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的根》這本書,還自費買了幾十本書送給關心山西文化建設的朋友。同時,他也向有關部門建言,希望用這本書、立秋和壹把大棗作為對外交流的禮物,讓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這種激情,這種堅持,這種對文化的熱愛,誰能比?
大三的時候,我被魯德安·德昆的博學所震驚。他對山西文化的了解是我很佩服也很欠缺的。雖然我也熱衷於文化,但對三晉文化真的不太了解。相比之下,魯德安對山西古今名人甚至歷史典故都了如指掌。作為壹個外省太原人,看得出我對山西文化的熱愛讓我自卑。我覺得也是很多山西人的恥辱。
再次見到我尊敬的魯德安·德昆已經是深秋了。在他的辦公室裏,幹凈、清爽、溫暖、學者的字眼迅速充斥著我的大腦。魯德安正在工作,我去寄了自己的意見集,希望能從魯德安那裏得到指導。魯德安小心翼翼地從櫃子裏拿出壹個鐵夾子,小心地夾住壹天的印刷版,然後把它放在書桌上。然後打開書法家趙鑫速滑寫的《蒙山佛賦》,端莊秀麗壹氣呵成。多好啊!
從報紙和長輩的講話中,我了解了魯德安·德昆的人情和精神境界,從他的兩次交往和他的作品中,我得到了更多的啟發。我曾經在《有壹天》裏說過:要明白壹個道理,妳身邊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妳自己的老師。壹句老師的話,壹個老師的方式,會讓妳快速成長。我想,Knowledgeway院長為我打開了壹扇窗,讓我看到了壹位前輩對文化的倡導,他對晉文化無盡的思考和吶喊,他的很多觀點和建議,壹旦被采納,必將在太原閃耀出燦爛的光芒,必將在三晉閃耀出輝煌的成就。作為壹名大三學生,我用青春的熱情向魯德安德坤致敬!
吃完煤,山西吃文化,我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