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七夕是什麽時候?八月幾號?2022.

七夕是什麽時候?八月幾號?2022.

2022年的中國情人節是在8月4日星期四,農歷七月初七。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我國人民把農歷七月初七稱為“中國情人節”,這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它來源於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壹的牛郎織女。

根據民間傳說,很久以前,有壹個叫牛郎的人。他很善良,父母早逝,和哥哥嫂子住在壹起。苛刻的嫂子經常欺負他,最後唆使兩兄弟分家,自己占了土地和房子,只給他壹頭老牛。織女是王太後的孫女。她既聰明又漂亮。壹天,織女對牛郎壹見鐘情,並在老牛的幫助下結了婚。可惜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後,織女被帶回了天庭,牛郎惹得兒女們緊追不舍。太後用金釵畫了壹個天河,把有情男女隔開。

熱情的喜鵲不忍,於是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飛到天河邊搭“鵲橋”,讓牛郎和織女相會,於是有了“七月初七,喜鵲稀少”的說法。牛郎織女的故事源於星辰崇拜,是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擬人化的產物,所以可以說這是日月星辰的神話。織女之所以叫織女,據說是因為她心靈手巧,專門織天。因此,七月七日的晚上,少女、少婦們會制作各種巧食在院中陳列幾案,拜天求巧,於是就有了“求巧節”。

七夕節習俗

1,穿針求巧這是最早的求巧方式,始於漢代,流傳後世。《西京雜記》說:“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金凱樓穿七孔針,人有Xi之誌。”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年譜》說:“七月七日,是夕家女子,系彩樓七孔,或以金銀為針。”《地理誌》說:“齊武帝始於壹樓觀城。7月7日,朝廷官員多次嘗試穿針引線。世人稱之為穿針樓。”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夕,宮中以錦緞築成,高數百尺,可打天下數十人。陳以酒烤瓜果,設席,拜牛女二星,嬪妃各穿九孔針,五色線對月。這是壹段美好的時光。動清商之歌,其樂融融。土人之家有效。”袁濤宗彜的《元氏縣葉挺錄》說:“九表引,七夕節是求巧之地。晚上,宮女們上臺用彩色的絲綢穿九尾針。先完成的人是聰明的,晚完成的人叫失敗者。每個人都貢獻了禮物。”

2、曬書、曬衣服據記載,司馬懿因地位高、權力大,對曹操相當懷疑。鑒於他在家裏裝瘋是為了保護自己。魏武帝仍然不放心,所以他派了壹個密友去做秘密調查。那天是七月七日,裝瘋賣傻的司馬懿也在家裏曬書。令史溯離開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將司馬懿帶回府衙,否則可以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地服從,回朝了。另壹類人,在亂世,通過浪跡天涯來表達自己的抑郁。他們蔑視禮儀,反對習俗。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大家都印書,只有龍浩去曬太陽。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他回答說:“我印刷書籍”。這壹方面是鄙視印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肚子裏的才華。曬肚皮也是曬書。魏晉時期,漢代的晾衣習俗為富家子弟創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竹林七賢”之壹的阮鹹看不起這種風格。7月7日,鄰居在晾衣服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綢緞,令人眼花繚亂。阮賢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撿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我不能免俗,跟妳說!”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是多麽的興盛。

3.撫養孩子是壹個古老的習俗。七夕前幾天,先在壹個小木板上施壹層土,種上谷子的種子,讓它生出綠苗,再在上面擺些茅舍和花,使它看起來像天舍人的小村莊,叫“殼板”,或者綠豆、紅小豆、小麥等。被浸泡在壹個磁性的碗裏,然後它會長成幾英寸的芽,然後變紅。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聰明”,發芽的豆芽叫聰明芽,連針都換成了聰明芽,丟在水面上乞求聰明。蠟還用來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鷲、鴛鴦等動物的形狀,浮在水面上,稱為“浮在水面上”。還有蠟做的嬰兒玩偶,婦女可以買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對子女的吉祥,稱為“化生”。

4.愛蜘蛛應該是聰明的。這也是更早的壹種討巧方式。它的習俗比穿針晚壹點,大概始於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谷說《荊楚時代實錄》;“是晚上,陳瓜果在法庭上討要小聰明。如果妳在甜瓜上有壹個開心子網,妳認為它是對應的。”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月七日,我們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網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聰明的話多,罕見的人聰明的話少。民間作品也是。”宋人孟元元的《東京夢裏行》說,七月初七,“合子裏放壹只蜘蛛,隔天看。如果網是圓的,那只是巧合。”宋·周覓的《我壹歲的時候》說;“房子裏存放小蜘蛛,等待網的密度需要多長時間?”富田汝澄的《Xi潮之樂》說,七夕,“把蜘蛛裝在小盒子裏,第二天早上看它們結網的密度,這是非常聰明的。”由此可見,歷代考驗智謀的方法是不壹樣的。南北朝視網的存在,唐代視網之薄,宋代視網之圓,後世沿襲唐代風俗。

5.拋針求技這是七夕上穿針求技習俗的變體,起源於穿針,不同於穿針。這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國情人節習俗。明代劉東、俞懿正《帝都風光略》說:七月七日下午,壹枝巧針失。女人接觸到水,水膜看著陌生,繡花針浮著看著水下針的影子。有雲有花有鳥獸有鞋有剪子有茄影的叫巧乞;其影厚如錘,薄如絲,直如軸蠟,是誤。《直隸實錄》還說,在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乘日影檢工,夜仍乞巧於織女”。請引用《太陽下舊聞考》萬部雜記說:“七月七日,燕都女子用壹碗水,將小針擲於水面。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皆因占蔔女之巧。”

6.祭祀“莫埃利”莫埃利是舊社會中國情人節的兒童玩物,即壹個小泥娃娃。其形象多為荷葉半臂裙,手持荷葉。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開封府,“潘樓街東松門外的瓦子,周舟西涼門外的瓦子,北門外的瓦子,南朱雀門外的瓦子,馬行街的瓦子,都有賣磨飲樂的,都是塑料小木偶”。事實上,宋末以後的磨飲酒樂已經不是小木偶了,相反,已經越來越精致了。莫埃利大小不壹,體態各異,最大的高達三尺,堪比真孩子。制作的材料有象牙雕刻或佛手香雕刻,磨飲樂的裝扮極為精美。有彩繪木雕作柱座,或紅砂籠作罩蓋,手中捧的玩具多以寶石裝飾。磨喝音樂的費用往往高達數千元。

7.拜織女“拜織女”純粹是女孩子和女青年的事。大多是提前和朋友或鄰居約好五六個人,最多十幾個人,共同舉辦。儀式在月光下舉行,桌上擺著茶和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幾朵花,用紅紙紮著,插在瓶子裏,前面放著壹個小香爐。然後,約好參加織女祭拜的女青年和少女,會齋戒壹天,洗澡,準時來到主人家。在案前燒香之後,大家會圍坐在桌前,壹邊吃著花生和瓜子,壹邊對著織女簽沈思自己的想法。如果女生想變漂亮或者嫁個老公,女青年想早點生孩子,可以默默向織女祈禱。玩到半夜。

8.孩子們會在七夕那天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這壹天被稱為“生日快樂”(據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9.崇拜魁星。7月7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學,想出名的文人特別崇拜魁星,所以七夕壹定要拜他,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試成功。魁星主是魁鬥星,是二十八夜中的魁星,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也是魁星或冠軍。在古代,讀書人被稱為“天下最偉大的讀書人”或“壹舉奪冠”,因為魁星掌管考試。據民間傳說,魁星大人長得很醜,臉上長滿了斑點,而且是瘸腿的。有人寫了壹首打油詩取笑他:不宣傳,何必裝修?即使是鉛,也不要蓋。把麻姑娶成兩個美人,不比來蜂巢差。眉心下留爪,鵝踏口鼻旁沙。無非是在屋檐前打個盹,風吹妳額上梅花。向君的玉趾最為奇特,壹高壹低。慢悠悠的走著就想跳舞,飄飄的程度就像壹張嘴。世界上只有路是危險的,我累到吃驚。別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也是五顏六色。不過這個魁星主野心極大,工作也很努力,他上了高中。皇帝宮考拜訪他的時候,問他為什麽臉上長滿了斑點。他回答說:“麻臉上全是星星”;問他為什麽瘸,他回答說“單腳跳”。皇帝非常滿意,接受了他。另壹個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大人生前知識淵博,可惜每次考試都不及格,於是悲憤之下投河自盡。沒想到,他被龜魚救下,升天成為冠軍。因為魁星可以影響文人的考運,所以每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文人都要鄭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