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珠江三角洲地區倉儲業發展歷程

珠江三角洲地區倉儲業發展歷程

壹般來說,倉儲就是物流。

近年來,物流金融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體系。本文回顧了物流金融的發展歷程,總結了該領域的理論成果,提煉了其核心思想;最後,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物流金融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物流金融、倉單市場、物流銀行、物流保險

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頻繁的資金和物資交流,促進了中國物流業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物流與金融之間的強大吸引力產生了學科融合的奇葩,其對物資流通的巨大影響被敏銳的學者準確捕捉到,進而從理論高度構建了壹個全新的平臺——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國內物流金融的理論研究最初是沿著物料銀行、倉單質押、保兌倉的業務總結開始的。早在3月1987,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的陳淮就提出了建設素材庫的想法。90年代初,也有學者發表文章討論素材庫的運作。但當時的“料庫”也帶有非常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主要是通過料庫來討論物資品種的調劑和交換。因為物流的概念還沒有被完全發現和理解,當時的物資銀行概念和現在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65438年4月至0998年4月,時任陜西秦嶺曾氏金屬有限公司總經理的任探討利用“物資銀行”解決企業三角債問題,是對這壹理念的突破。隨著物流的不斷發展,物資銀行的概念逐漸成熟。2003年9月,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的、馮庚忠,2004年的任,2005年的華中科技大學的,都對素材庫的含義進行了重新研究,得到了壹個相對規範的概念。倉單質押業務的理論總結始於1997年6月。當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張平祥和韓研究的是糧棉油倉單質押業務,並沒有結合物流的概念。

此後,隨著物流的興起,相應的研究開始增多。2001,煙臺大學方;2002年,學者孫寧;2003年,東南大學鄭進波;2004年,學者邵會等人對此進行了研究。只是近幾年,這項業務才與物流行業密切相關。對保兌倉業務的研究源於倉單質押業務。

物流金融領域壹個標誌性的成果就是對“融通倉”的研究。2002年2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羅琦和朱道立提出了“金融倉庫”的概念和運作模式,至今已有壹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鄒曉和唐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明確了其內涵和外延,“物流金融”作為壹個新的研究平臺正式成立。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對象和方向基本確立,並結合實踐總結出壹系列運作模式。在學科概念的發展過程中,壹些學者也進行了探索。2005年3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陳向峰和朱道立提出了類似物流金融的“金融物流”概念。但由於其表述相對於“物流金融”不夠準確,很少有人繼續使用。物流金融領域的另壹個標誌性成果是“物流銀行”業務的出現和普及。2004年,廣東發展銀行在“私人100”金融平臺的基礎上推出“物流銀行”業務,期望有效解決企業的融資和發展問題。自2004年底以來,物流銀行業務在各行業得到了快速應用,如中國倉儲與華夏銀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與泉州鄭達集團、中信銀行的合作等。物流銀行業務是利用實力雄厚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以產品暢銷、價格波動小的抵押或質押為基礎,為客戶提供融資、結算等多項銀行服務,將銀行的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相結合,處於正常的貿易流通狀態,符合抵押物要求的綜合性銀行服務。可見,“物流銀行”是“物資銀行”業務的升華,具有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遠程化、通用化的特點。近期物流金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基於網絡技術的物流金融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領域。

物流金融的相關概念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鄒和唐首次定義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們認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行業的業務。通過開發、提供和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地組織和調節物流領域的資金和信用的運動,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機統壹。這些資金和信貸活動包括各種貸款、投資、信托、租賃、抵押、貼現、保險、結算、證券的發行和交易、並購、資產重組、咨詢、擔保以及金融機構辦理的與物流業相關的各種中介業務。物流金融是為物流業提供融資、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它是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而產生的。物流與金融的緊密結合可以有力地支持社會商品的流通,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這個定義指出了物流金融的研究領域和基礎研究方向,也強調了金融的創新思維和金融工程技術的應用。

“金融倉”作為物流金融領域的壹個重要概念,最早由復旦大學的羅琦和朱道禮於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統地介紹了金融倉庫理論。他們認為,由於涉及的對象眾多,為了將這些分散的個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資金、信息、物流的結合,不僅要利用先進的信息通信系統和運輸技術,而且要用系統的思想和方法設計切實可行的模式和結構,包括三種模式:基於動產管理的融資倉運作模式、基於資金管理的融資倉運作模式和基於風險管理的融資倉運作模式。他們設想了四種融資結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星形結構和網絡結構。這些結構的假設主要來自於對不同環境、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的對象性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倉庫”為突破口,利用各種信息傳遞程序,實現對倉庫中動態物質的估價,使其可以隨資本轉化。資金、物流和倉儲是企業經營過程中流動資產的三個代表形式的理論,涵蓋了企業日常經營的所有過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論研究強調物流對金融的融資功能的輔助,註重基於銀行服務的探討,給出了第三方物流企業拓展服務範圍、開發新的高利潤服務項目的思路。雖然涉及到物流金融的結算功能,但不作為重要內容討論。

物流金融理論在實踐中的另壹個重要應用是物流銀行業務的發展。物流銀行打破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的傳統思維,創新運用動產質押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廣發銀行在國內物流銀行業務發展上邁出了第壹步。GDB對生產企業壹個(或多個)品牌產品的全國經銷給予支持,改變了單壹經銷商因達不到銀行信貸條件而無法獲得銀行支持的局面。同時,銀行通過全國範圍內經銷商和制造商的內部調整來分散風險。“物流銀行”在尋求對流通中的資產進行評估方面與之前的“融資倉”壹致,但不同的是,它從銀行在擴大貸款的同時尋求控制風險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物流金融理論的研究與發展

“物流金融”這壹概念問世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涉足這壹領域,他們的研究豐富了物流金融的內容。劉高永(2004)從網絡技術的角度探討了企業物流和資金流的整合。他論證了網絡環境下企業物流與資金流融合的可能性,其中信息作為物流與財務融合的媒介,對生產經營過程產生重要影響。陳祥峰和朱道禮(2005)提出了面向供應鏈的金融物流概念,試圖從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到物流金融客戶的角度進行分析。徐力、、熊堪霞(2005)介紹了物流銀行的特點和功能,指出了發展物流銀行面臨的風險,提出了風險防範和利益分配的思路。王(2005)介紹了物流保險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唐(2005)以UPS和廣發銀行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情況,並對國內準備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企業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合理經營提出了壹些建議。鄒曉(2005)在管理塑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