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如果壹個孩子很早就開始學說話,父母會高興地誇孩子聰明,智慧早;如果孩子開始學說話晚了,父母會安慰自己說“壹個高尚的人說話晚了”。就連愛因斯坦也是三歲才開口說話。然而,歷史上最著名的“晚說話者”愛因斯坦真的是三歲才開口說話嗎?
最近有國外學者對愛因斯坦三歲才開口說話的說法提出質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圖書館的愛因斯坦文獻中,有壹份文獻被很多專業期刊引用——關於愛因斯坦小時候智力水平低的謠言。文章中提到,愛因斯坦確實說過,小時候父母覺得他說話晚,他就咨詢了醫生。但是愛因斯坦三歲就能說出壹整句話,他的語言問題可能更多的是他在七歲之前總是沈默,總是輕聲重復他的話。所以家長拿愛因斯坦的例子安慰孩子,說孩子學說話晚,是誤導。
家長不要被“晚談”誤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專門從事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教育研究的易進副教授告訴筆者:“壹般情況下,嬰兒在65,438+0歲左右,就會說壹般意義的、別人能聽懂的話,民間的說法是孩子已經‘說’了。什麽時候開始談,個體差異非常大。”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主編的《發展心理學》,嬰兒言語發生的時間基本在10 ~ 14個月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孩子在14個月後還沒有“開口說話”,家長就更應該關註他的語言發展和相關聽力,必要時可以尋求醫院等專業機構的幫助。
“說話晚”有兩層意思:壹方面是指孩子“說話晚”;另壹方面是“慢語”的意思。易進解釋說,孩子不壹定說話晚,但他們可能會在開始說話後很長壹段時間裏吞吞吐吐或很少說話,這使他們的語言與同齡人相比顯得“緩慢”。孩子的“語言遲緩”可能是因為能力和性格兩方面的原因。家長在幹預孩子的語言發展時要“對癥下藥”。
孩子張不開嘴還有其他原因。
成姐最近很擔心女兒樂樂的言論。“樂樂現在壹歲三個月,處於牙牙學語的階段,但是從上周開始,樂樂就不說話了。”當被問及誰照顧樂樂時,程潔說樂樂是由奶奶和外婆輪流照顧的。奶奶是山西人,說山西話。奶奶是浙江人,說的是浙江口音的普通話。成姐和老公在家裏和樂樂說普通話。上周奶奶回浙江,從山西老家來北京照看樂樂。也是從上周開始,樂樂開始不愛說話,經常表現出焦慮。
易進指出,“語言延遲”的原因有很多,早期環境下的語言輸入是其中之壹。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在多語言輸入環境下,孩子容易“說晚”。以程潔家的樂樂為例。她的父母講標準普通話,奶奶講帶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話。父母和奶奶之間的語言轉換讓樂樂疲於應付。這時,我換了奶奶來照看樂樂。奶奶的山西話完全把樂樂搞糊塗了。之前學的普通話完全沒用了,還得重新學著和她說話。在這樣的情況下,樂樂不愛說話,焦慮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還有壹種現象就是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懶嘴”。易進指出,父母(尤其是隔代父母,比如爺爺奶奶)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要太“辛苦”。孩子們在說話前把他們想要的發送給他,或者只是用他們的嘴唇做手勢。導致孩子“嘴懶”,不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
易進認為,“愛不愛”言論受人格傾向影響,不愛言論不壹定需要幹預。但是,如果孩子“不愛說話”會給孩子的生活和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就需要加以引導。引導的目的不是說太多,而是讓孩子形成語言交流感。家長要多提供與孩子語言交流的機會,認真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故事,同時給予積極的回應。
“語言轟炸”可以對付“語言延遲”
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和布娃娃公司制作的兒童節目《天線寶寶》(Teletubbies)自播出以來,壹直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天線寶寶的壹大特點就是簡單兒童語言的重復。“白雲藍天藍天,天線寶寶出來玩了。”"天線寶寶時間,天線寶寶時間,天線寶寶時間."節目中反復提到“寶寶吐司”和“寶寶奶昔”,同樣的內容被四個天線寶寶壹壹重復。這些讓成年觀眾難以忍受的重復信息,其實是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的。幼兒牙牙學語用天線寶寶,對其語言發展能起到壹定的輔助作用。
在孩子牙牙學語的階段,家長要把握住孩子牙牙學語的特點,盡量用重疊的話語和幼稚可愛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如“寶寶,寶寶想媽媽了嗎?”“狗、小狗、小狗叫”等等。即使孩子很少回應,家長也不要放棄“聽力轟炸”,壹遍又壹遍地向孩子“轟炸”那些“關鍵詞”。這樣的啰嗦是孩子學習語言所必須的,反復重復便於孩子模仿,加深記憶。
除了親自與孩子互動,家長還可以錄制聲音,播放給孩子聽。錄制的內容可以是父母給孩子讀的故事,也可以是孩子自己說的壹小段話,並伴有歡快的音樂。之所以可以用“語言轟炸”來應對“語言延遲”,是因為它為孩子創造了壹個學習說話的語言環境。孩子周圍都是熟悉的、聽得懂的語言,試著開口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