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評價壹樣,也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定性評價,壹類是定量評價。
定性的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準是主觀武斷的,比如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評價,直接關系到評價者的感受和素養。定量評價方法更加科學客觀,但其評價數據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規律。
目前,旅遊資源的評價方法已趨向於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評價為主,並融合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和空間分析功能的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和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以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虹(2002)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河風景區調查與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數據以及人口、經濟等數據的數據庫。此外,還有使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例如,崔月(2002)建立了基於UML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羅(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王建軍、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了“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人(2004)通過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了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可視化開發能力較強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Access2000為後臺數據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賈法爾等人(2008)在評價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之前,利用現有的衛星圖像對海岸線和周圍環境進行了調查,這對於壹些地形危險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定性評價
(壹)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的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價值評估
對旅遊目的地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特征的定性評價。如:山脈、湖泊、水體、氣候、交通狀況等。地質旅遊資源的單項價值評估應根據旅遊目的地的地質特征,使評估結果客觀真實,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括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物質與結構、發展、現狀與未來、地球及其生命的演化與發展、地質構造、地質功能、地質景觀等。科學價值主要是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功能以及所體現的現代科技成果。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的科學核心和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準中,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依據。例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從美學或科學的角度看,由地質構造或此類構造群組成的自然特征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景的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自然風景區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區:
①它是代表地球現代化歷史上壹個重要階段的傑出範例;
②它是壹個傑出的例子,代表了正在進行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③獨特、罕見或奇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區。
2005年4月,中國建設部提出了國家自然遺產保護區名錄標準,該標準與世界自然遺產具有相似的特征,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準:構成代表正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的突出實例,如冰川作用、火山活動等;獨特、罕見或奇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區域,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我國6月5438+0994 165438+10月采用的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標準如下:①能為大區域乃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壹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2)具有國際或國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和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的種類和強度。壹切有吸引力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審美欣賞價值,因此欣賞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起著首要而特殊的作用。欣賞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和旅遊價值。
審美價值分析強調線條、造型、色彩、肌理四大要素,強調多樣、奇特、和諧等形式美原則。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彩和景觀元素的組合,以及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和生態,構成了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如名山大川、峽谷名山、湖泊河流、瀑布、奇峰怪洞、雪山冰川等。,大部分風景優美,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多種多樣,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與相應的現代自然地理環境相結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遊客旅遊、觀光、考察、欣賞,滿足遊客愉悅的要求,從而顯示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誌著地球巨變的地質景觀有壹種神秘感和陌生感。了解地質奇觀,揭示地質現象的科學內涵,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欲,也可以滿足景觀欣賞和增長知識的需要。美麗奇特的地質景觀通常是人們遊覽觀賞的景點,有歷代遊客、文人墨客、名家的旅遊文化資源積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相協調,形成自然和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殊性是指其稀缺性,包括同類地質資源的稀缺性和在壹定地理範圍內的稀缺性。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區該類型地質資源少,吸引範圍大,層次高,開發價值大。世界和國家的地質旅遊資源,尤其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高度的特殊性。
特殊的地理區域、特殊的地質條件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殊的地質奇觀,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征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的獨特性,也決定了當地生態和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往往有特定的生物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壹種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是滿足人們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和壹些特殊需求,這種地質旅遊資源在壹定意義和程度上是壟斷性的,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真正得到滿足。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奇特、稀有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不僅是壹般地質資源所具備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得的。
(5)娛樂的價值
壹些特定的地質資源和地質體構成了風景名勝區、旅遊目的地、療養溫泉、登山、滑雪、攀巖等體育和探險活動的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的系統評價
不同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差異很大,各有特色。僅評價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質量,難以考察整個區域內各種地質旅遊資源的組合關系和區域的整體特征。應強調旅遊目的地的綜合地質特征和各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以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範圍為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綜合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綜合定性評價
重點是對壹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征和各種地質景觀進行定性評價。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水平(多用於地質現象的評價)。除了品位特征和特性的定性評價外,還應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和體積(單壹地質體),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區域級三個層次。
世界級:指在世界範圍內具有世界性意義和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如世界罕見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層序、古生物群落、巖石組合和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丫蛋地貌)。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礦物和巖石的化石,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州“安德烈亞斯斷層”(未來洋殼孕育區)。
國家級:中國典型地質現象和地質景觀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進行對比,在中國具有比較意義,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我國典型的魯皖“郯廬斷裂”(山東郯城至安徽廬江)。
區域層面:可作為全國同類地質現象和地質景觀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該區保存完好,發育完整,出露良好,交通區位良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地質構造方面,如鄂西北典型的“慶豐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的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有機結合還是相互分離,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相對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地質旅遊資源的質量。最好的景點是以完美和諧的地質資源組合而著稱的,每個景點在分布上都有自己的特點。
在擴大範圍方面,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的互補性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最優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類型多、集中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是環境質量優良、組合性好的資源。地質資源個體與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相關性和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征、分布、景觀結構和旅遊價值都是由地質背景條件決定的,並依附於地質構造和區域特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部分地區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旅遊開發不適應。比如三江並流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的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小擾動就可能造成大環境災害,壹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從而長期影響這壹地區的旅遊資源和環境。
(4)旅遊景點定位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方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和地方三個層面。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單項質量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確定吸引遊客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定性評價方法
1.“336”評估法
這個方法是由北京師範大學的魯教授提出的。所謂“336”,就是指“三個價值”、“三個有利於”、“六個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值”是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欣賞價值。“三值”定性評價是通過評價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來確定旅遊區發展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個效益”是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對當地社區的思想文化影響;環境效益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個條件”是指旅遊資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理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的容量條件、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的投資條件、建設條件。“六項條件評價”是壹項綜合評價,實質上涉及旅遊活動中六個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評價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黃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及其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的評價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的環境兩個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雖然實踐中很少用到,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采用六字標準:“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歷史悠久;“名”:有名氣或與名人有關系;“特殊”:獨特或稀有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鮮感;“用途”:有應用價值。
七個評價標準用於評價旅遊資源的環境,包括季節性、環境汙染、與其他旅遊資源的聯系、可達性、基礎設施、社會經濟環境和客源市場。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方法
2003年國家旅遊局發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中提出了這壹方法。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分級,最後根據得分將旅遊資源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是旅遊資源的本質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稀有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範圍、環境安全性。
五級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壹般稱為“優級旅遊資源”;二級和壹級旅遊資源壹般稱為“普通旅遊資源”。
第三,地質旅遊資源的定量評價
(壹)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擇評價指標
本文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點、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獨特性,選擇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和全面,在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許多旅遊資源的評價,無論采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到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因此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取必須遵循壹定的標準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不相容;③歧視。
2.組織合適的評估人員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壹件事有不同的評價結果。但根據實驗統計規律,不同的人或個人對同壹現象的價值判斷往往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也不例外。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估可根據價值判斷的統計規律進行。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應盡量選擇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進行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由於每個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情況在某壹層面上的主觀反映,因此應建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型,科學、完整地反映地質資源的質量,通常由專家和遊客相結合進行評價。
(1)專家評估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技術要求,邀請了壹批來自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行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價小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可以保證較大的評價區域。
具體途徑可以組織當地高校、旅遊局、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部門的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工作要細致全面,各項評價指標的分值和權重主要以填表的方式進行評價。
(2)遊客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的效益密切相關,最終服務於旅遊者。因此,評價結果應與遊客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壹致。
由於專家收集數據更全面,他們和遊客之間存在差異,使得評價結果趨於非大眾化。遊客的選擇也要註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選擇。部分評價者屬於同壹群體,內部壹致性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該是生活區域、年齡、文化水平有差異的遊客。
3.確定各評價因素的權重
由於各評價因素對評價項目的影響或大或小,在各因素的指標分配中不能等權重對待,而應根據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來確定其權重。評價權重的確定來源於地質、旅遊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各評價等級的隸屬度可以通過測量數據計算,屬於顯式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字描述的屬於隱性數值因素,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經驗方法或德爾菲咨詢系統支持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工作,同樣的評價因素在不同的旅遊目的地權重值也不壹樣,要因地制宜。
4.建立評估模型
在深入分析專家或遊客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標準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通過數學方法得出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較的定性尺度和定量數值。
將各評價指標的評價系數平均值乘以該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蔣素梅,2009)是:
地質旅遊
其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得分;n是評估因子的數量。
從而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各因子的值有高有低,總分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定量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這些方法的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方面。如劉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納斯風景名勝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建比較評價矩陣,用根法計算各因素權重,從地學和遊客角度闡述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中的地位;陳(1993)運用模糊數學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把壹個復雜的問題表現為有序的層次結構,能直接有效地結合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師的客觀判斷;特別是可以量化決策者的經驗判斷,在目標結構復雜、缺乏必要數據的情況下更有實際意義。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著名物流專家、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aty在1973中提出的壹種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它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夠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利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建立,可以在定性指導下使整個評價過程的定量比重盡可能大,從而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對彼此的容易識別來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壹般可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素層。評價因素層是最基本的壹層,指標權重和分值的計算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圖4-1是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樹。采用鮑繼剛《旅遊發展研究——原理、方法與實踐》(1996)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主要思路如下:
(1)旅遊資源評價分為若幹層,形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按重要、略重要、明顯重要的評價等級填表,分別以1、3、5、7、9或它們的倒數為量化標準,判斷本級各因素相對於上壹級某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計算排出最終結果。
(3)最後根據它們的權重進行排序,根據權重給每個因素打分,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按照壹定的評分標準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和評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系統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又稱專家咨詢法,由美國蘭德公司的數學家helmer和Dartsch (OlafHehner和Dakky)於1964年首先提出並投入使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收集部分專家(壹般20~50人)的意見,溝通-統計-再溝通-統計,直到集中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采用德爾菲法將具體資源價值體現在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素層三個層次,並邀請專家打分,據此計算各層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中,合理確定各評價層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是衡量壹個評價模型好壞的關鍵。
將德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目的地評價由定性向定量和定性相結合轉變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采用德爾菲法獲取信息,最終可以相對客觀有效地確定各評價因素的權重。由於德爾菲法相對省時、省錢、省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目的地的評價和開發中越來越多地采用這種方法。
3.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要以模糊推理為基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將所有相關因素分為不同的等級,並給每個等級賦予壹個初始值。最後分別對區域內的景區或景點進行評分,再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出各景區(區)的得分,以得分來判斷資源的價值。
模糊綜合評價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對定性指標進行合理量化,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評價指標單壹、評價過程不合理的問題。這種浮標法是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它已被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狀況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Delphi軟件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件為數據庫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合理地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自動分級。
結合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借助計算機,即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定量評價過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