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男,1929出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1958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國防五院火箭總體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聘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顧問。1999獲得“兩彈壹星”功勛獎章。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在中國航天史上,孫家棟是中國第壹個導彈集群、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第壹顆遙感衛星、第壹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總導演和總設計師,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總工程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劉景南,男,1943,7月出生於重慶,漢族,湖南長沙人,研究生學歷,8月參加工作,1967。現任第十壹屆政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前校長。本文主要研究衛星定位的理論與應用、數據處理以及相關軟件開發。
劉景南院士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大地坐標系理論、軟件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特別是在GPS技術和工程領域的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美國、前蘇聯等國家全球定位技術的發展,他致力於全球定位技術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應用的研究和教學,對GPS技術和思想進行了深入鉆研,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壹系列具有獨到見解的理論方法,並廣泛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隋啟生,男,1956出生,1981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現任Xi安衛星TT&C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著陸場系統總指揮。神舟四號發射時,他擔任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號、七號再次當選著陸場系統總指揮。
沈榮軍,高級工程師。安徽合肥。1956,加入中國* * *產黨。1958解放軍測繪學院畢業。歷任國防科工委基地助理、組織計劃司副司長、國防科工委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國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長、幹部學校校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他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晉升中將。參與導彈和衛星發射試驗的技術規劃。航天工程管理和測控技術專家。出生於安徽合肥,65438-0958畢業於軍委測繪學院。曾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現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顧問,國防科技大學、裝備指揮與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李祖宏,男,出生於1942,莆田市韓熙街道青年街人。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
1967北京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第七機械部(航天部)Xi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進行技術研究。此後,他在中國航天事業工作了近20年,期間從65438到0984任該所秘書兼第壹副所長。1991年調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會長。1992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李祖宏負責我國多種型號衛星的研制、生產、發射和在軌運行,並擔任國家重要和關鍵衛星型號發射的總指導和調度。近年來,他發射的三個型號四顆衛星成功發射並正常運行,其中中星22號、資源二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為世人所熟知。他還指揮並參與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的發射。
楊元喜,男,出生於1956,江蘇省泰縣人。大地測量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77進入鄭州測繪學院,1987獲得大地測量學碩士學位,191獲得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歷任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第四屆委員會秘書、中國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測繪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常務副主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德國洪堡獎學金獲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年國家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項目”和“國家天文大地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項目”,使我國國家大地控制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出版學術專著2部,合著3部。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30篇(第壹作者23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3項。
李繼省是我國第壹代航天測控科學家,主要從事衛星軌道動力學研究。1966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後就職於安衛星TT&C中心,曾任安衛星TT&C中心總工程師。李繼省多次獲得國家級、部級科技進步獎,編著有《人造衛星精密定軌》、《航天器定軌》等書籍和教材。1992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獲首屆中國航天基金獎,1997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獲何李科技獎。
譚樹森,男,1942,重慶開縣人。1960年9月在成都電信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學習,1965年9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北鬥試驗系統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北鬥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從事衛星導航系統及應用研究20余年,主持開發建設了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地面應用系統和中國衛星導航增強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壹等獎3項,二等獎多項。出版的專著包括《衛星導航和定位工程》和《廣義RDSS全球定位報告系統》。
範世偉,男,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員。出生於1961,1982年獲得鄭州測繪學院學士學位,2006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國防科技大學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航天工程總體論證和項目管理工作,參與了多項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重大專項論證。
自動控制技術專家塗山成。中國衛星工程的開拓者之壹。中國自動化學會創始人之壹。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導彈、衛星和載人飛船控制系統的研究和設計。在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的研制和發射試驗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促進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和各國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貢獻。長期兼職教授,首批博士生導師,培養了眾多自動控制科技人才。
梁啟超的第五子梁李思是導彈控制專家。廣東新會人。1945畢業於普渡大學,學士學位。1949獲得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87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員會顧問。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主任,七機部總工程師,通用試驗設備總設計師,宇航部總工程師,宇航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
齊發仁,男,1933出生,航天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遼寧省瓦房店市。1957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65438年至0976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曾任該院副院長、院長,還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航天器的總設計師。2001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夏國洪,出生於6月1939,江蘇金壇人。中國* * *生產黨黨員。1966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先後在七機部二院26所醫院任技術員、工程師。65438-0979,去紐約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後來在加州大學做自動控制專業的博士生。1983後,任航天部二院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任。65438-0984,在航空航天部二院任25所所長。65438-0993任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國家航天局)副總經理、黨組成員。1999後,任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國自動化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全國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航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北航、華中、東南兼職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
範本耀,男,1935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祖籍上海,衛星技術專家。1958清華大學碩士畢業。曾任通信衛星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導航衛星首席專家、總設計師。
負責成功研制衛星再入防熱結構,突破衛星返回時復雜的防熱技術。主持我國第壹代通信衛星研制,在衛星總體技術、結構優化設計、抗空間電磁幹擾等方面取得成果。他主持研制了我國新壹代通信衛星,制定了全新的衛星方案,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達到了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國新壹代導航定位衛星,制定了利用兩顆靜止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的衛星方案,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自主創新。並首次實現了“雙星* * *位”操作。30多年來,他主持研制了十余顆應用衛星,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中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為我國衛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2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壹、二、三等獎6項。
陳俊勇,浙江寧波人,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5考入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後轉入武漢測繪學院。1960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畢業,1964考取研究生。1981年在格拉茨工業大學完成了衛星大地測量學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壹位測繪領域的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陳俊勇同誌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和地球動力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貢獻。導出了大地測量中的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數據對中國參考橢球的定位進行了詳細研究,為後來中國“1980 Xi安坐標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65438-0975年擔任中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計算並提供了中國第壹個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采用;世界“1980大地參考系”的整套參數計算公式於1980年被國際組織IUGG采用並沿用至今,這是中國人第壹次為全球測量基準提供了數學基礎。在建立和完善我國測繪基準、發展大地測量科學技術、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
雷達和航天電子學專家張以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早年對雷達抗幹擾的研究,為抗美援朝做出了貢獻,為我國電子對抗事業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65438年至0957年,從事航天技術,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壹代地空導彈制導雷達,裝備部隊,領導設計其改進型號。他是60年代國防科研系統科技幹部的楷模。任總設計師研制的統壹微波測控系統和超遠程雷達,成功用於中國第壹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測控。他參與了我國各種衛星和航天型號技術方案的制定、技術攻關和航天電子領域的工作,為我國雷達技術的進步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85獲1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7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張希祥,5月1933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雷達對抗專家。1958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現任信息產業部第29屆高級工程師、主任顧問。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位我國雷達有源幹擾領域的領軍人物,曾兩次參與我國未知空情分析,找出原因並通過實驗驗證。曾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壹等獎1985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990,二等獎1997,部級科技進步壹、二等獎各壹項。他發表了50多篇論文和兩部專著。整理內部資料400萬字左右,培養若幹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壹批科研技術骨幹隊伍。被評為電子行業勞動模範,成都市、四川省、全國優秀黨員。
閔容桂是工程熱物理和空間技術專家。福建莆田人。1956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1963年獲蘇聯科學院動力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長期從事空間技術工作。開創了空間熱物理的壹個分支學科,解決了我國各種衛星的熱控等壹系列科技難題,創造性地完成了各項任務。20世紀80年代,他領導並主持了中國照相定位衛星的總體研發,以及返回式衛星微重力搭載試驗的總體工作,完成了航天任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90年代主持航天領域國家863計劃,完成大量創新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和空間技術專家,中國航天器熱控技術創始人之壹。
徐厚澤,1934年5月4日出生於歙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同濟大學1955畢業,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62畢業。
徐厚澤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事現代外部重力場近似的理論研究。在模式逼近方面,發展了高逼近階高度異常和帶約束垂直偏差的統壹逼近理論和截斷誤差估計;在算子逼近方面,提出了虛擬單層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國,研究了固體地球的潮汐形變,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重力潮汐基準,發展了地球橫向不均勻性、橢球性和自轉的潮汐理論,為在世界和中國建立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的新交叉領域——動力大地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麒豐,出生於6月,1936,中國著名衛星導航定位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65438-0958,解放軍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畢業,此後壹直從事教學工作。歷任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衛星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莊,男,6月出生,1958,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國防大學77級學生。本科畢業後繼續在國防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4年8月畢業後在國防大學電子技術系任教,北京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目標識別、衛星導航定位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973”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63”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余項科研任務。多項成果直接應用於武器裝備系統,為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軍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9項,二等獎5項,全軍教學成果1二等獎,賀亮合力基金獎,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5年,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授予少將莊趙文壹等功。培養博士33人,碩士61人,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得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葉淑華,女,著名天文學家。原籍廣東順德,出生在廣東廣州。1949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主任1981-1993。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第四、五屆副主席(現為名譽委員),上海市科協第六屆主席,第七屆名譽委員,上海市科普誌願者協會主席。第三屆中國南極科學委員會委員。1998—2003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第十屆人大常委會。
主要從事綜合世界時的精確測定和地球自轉的觀測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中國建立和發展了綜合世界時系統。在各天文單位的配合下,這套系統的精度從1963開始就壹直保持著國際先進水平。從1978開始,組織我國各觀測站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合測量,推動我國新技術的建立,負責我國甚長基線無線電幹擾網的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他在開拓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主持“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等重大攀登項目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起並創立“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項目,1996年任首任主席,1985年當選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1994當選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艾國祥,1938出生,1963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天體物理學專業。* * *黨員。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臺長、北京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柔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1993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65438-0997-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主席。
自主發明並主持的太陽磁場望遠鏡,獲1987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主持太陽磁場和速度場研究,研究成果獲199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基於雙折射濾光片的二維同步光譜儀的發明,使太陽磁場的測量方法不斷向前推進了三代。他主持的太陽多道望遠鏡,獲得了1995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壹等獎。1996獲何李獎。
王立恒,出生於1938,導彈動力技術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江蘇省鎮江市人。1962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任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部副主任。
魏子清,1937年4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睢縣。Xi省測繪院研究員,中國測繪學會地球專業委員會委員。1960畢業於鄭州測繪學院,1981擔任副研究員,1984-1986在美國俄亥俄大學學習衛星大地測量,1987晉升研究員。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參與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是我國衛星大地測量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童誌鵬,1924年8月出生,寧波慈溪(今江北)人。他是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6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0獲得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1997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他是我國高科技軍用電子的開創者、奠基人和領導者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