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抑制全球傳播中的外來不良信息

如何抑制全球傳播中的外來不良信息

請參考下面的範文,可能對妳的問題有幫助。

新世紀跨文化傳播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及對策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在這個嶄新的世紀,世界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會越來越頻繁,這對各國的本土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壹方面,世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面臨挑戰;另壹方面,在相互交流、影響和融合的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會不斷增強。就我國而言,目前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尚未形成,文化產業剛剛起步,文化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比較滯後。如何迎接死後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同時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弘揚和發展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第壹,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際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

今天,世界正處於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強權政治使得壹些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將經濟觸角伸向全球,還通過文化交流輸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這種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對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中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的影響

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產品和文化設施承載著壹定的文化精神和傳統,這是壹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我們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報效祖國、報效理想的堅定信念,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有“為公謀私”的偉大思想,有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既有強烈的倫理道德,又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既有孔子學、問、思、辨、行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又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這才是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真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團結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廣泛開展社會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公民,這都離不開文化的教化、激勵和引導功能。

經濟全球化以來,外國文化資本、文化產品、文化風格也大量湧入中國。從積極意義上來說,有利於豐富人們多樣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但也應該看到,壹些宣揚西方個人主義的道德倫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的湧入,無疑會對我們本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產生壹定的潛在負面影響。比如崇洋媚外之風泛濫,壹些人的個人主義惡性膨脹,拜金主義像瘟疫壹樣吞噬著人們的良知,腐蝕著人們的靈魂,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2.對中國本土文化主導地位的沖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祖先的心目中壹直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但近年來,其主導地位越來越受到挑戰,甚至被扭曲和排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逐步加強,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日益擴大。由於國外的壹些文化產品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成果,其產品具有娛樂性、觀賞性和知識性,具有制作成本低、價格低廉的優勢,能夠滿足人們了解和欣賞外國文化的欲望,因此受到廣大文化消費者的歡迎,在壹定時期內仍將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產品出口額,“僅在歐洲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航空航天業”。(1)僅《泰坦尼克號》壹部就賺了6543.8+08億美元。筆者從浙江電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投放市場的進口影片有22部。除了四部在香港拍攝的電影,其余18部都是美國電影。其中,碟片續集占據了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電影,票房均超過200萬元。《泰坦尼克號》1998在浙江上映時,觀眾高達206.5萬,票房收入達3654.8萬元。2000年,浙江春情電影世界上映了22部進口電影,票房收入8136497元,甚至超過了今年上映的其他107部國產電影的總和。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巨大,占據了巨大的經濟份額。更重要的是,這些美國電影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不僅了解了美國的文化和藝術,還受到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的影響。久而久之,壹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費者自然會覺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臺灣學者鄭先生說,電視是“大眾傳媒中最具穿透力的武器”,他還引用了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的觀點:“電視不僅是壹種娛樂工具,而且是創造現代人心靈和改變整個生活狀況的壹種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1)這段話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電影對中國廣大觀眾的巨大影響和滲透。

3.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碰撞的影響

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的現代格局:壹方面,全球文化壹體化趨勢不斷深化,另壹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在壹定程度上,後壹種趨勢是對前壹種趨勢的反擊和回應。自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誕生以來,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在所謂的“西方文明中心論”面前,都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甚至面臨著被西方文明覆蓋,完全喪失自身文化個性,迷失在席卷全球的西方文化洪流中的危險。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產業和現代傳媒帝國的沖擊,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和自覺意識在加強,各種文明都在強化自己的個性,突出自己的特色,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抵制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戰爭的警告不再危言聳聽。民族文化相對封閉、相互隔絕的觀念早已不合時宜,甚至地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的碰撞中,我們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據應有的位置,更好地尋求自我保存和自我完善,是壹個重要的課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給中國本土文化發展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本土文化來說是壹把雙刃劍。壹方面,對於非英語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會對當地文化產生影響。另壹方面,這種跨文化交流為本土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將在沖突與融合中不斷增強。

每壹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立的起源、成熟、衰落和過程,任何壹種文化都不可能取代另壹種文化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對抗性,所以整個世界是壹個多種文化並存的“文化場”。當不同模式和價值觀的文化相遇時,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就不能暢通無阻,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就不可避免。歷史證明,文化沖突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任何文化只有通過開放、比較和競爭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正好為文化交流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對於我們的本土文化來說,它主要提供了以下兩個機會:

首先,它給我們提供了壹個睜大眼睛看世界的機會。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不需要發展;相反,由於中國文化長期植根於農業社會和封建專制的土壤中,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往往是通過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暴力碰撞(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來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很多優秀的方面,不僅僅是“狼”。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仍然離不開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經濟全球化正好為這種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操作平臺。我們可以抓住它帶來的開放環境,加強文化交流,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創造的壹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不僅要“取中國之遺產,融新機”,而且要“采外國之良規,發揮其所長”,從而創新發展本土文化,壯大民族文化。

第二,為我們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於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特別是清朝的固步自封,近代鴉片戰爭後的帝國主義入侵和西方文化霸權,以及多年來壹些西方媒體對新中國的敵視或片面宣傳,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並不了解,甚至存在誤解。這對我們本土文化的推廣極為不利。經濟全球化正好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壹個契機,也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壹個絕佳的途徑。

三、面對挑戰和機遇,中國本土文化應采取的對策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競爭不僅僅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更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在未來世界生存和發展權利的競爭,以及如何贏得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的競爭。在手段上,不僅是政治軍事實力的競爭,也是經濟和不同文化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自然國力(面積、人口、資源、環境等)的統壹。)、社會國力(主要是政治國力、軍事國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等。)、物質國力(主要是經濟國力)和精神國力(以思想文化為代表)。但是,文化是國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國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來自文化的挑戰首先應該用文化的手段來回應。我們要加強對外文化戰略的研究,理清思路,制定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21世紀中國對外文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不僅關系到國際文化力量的調整、新型國際文化關系的重建和國際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振興中華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沒有放過任何發展機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種挑戰。

戰鬥。在分析中國本土文化面臨的眾多沖擊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優勢。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們有優越的社會制度,五千年的文明,豐富的文化建設基礎。只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和必勝的信心,有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我們就壹定能夠在學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人員配備:

第壹,面對經濟全球化,要擺脫“狹隘民族主義”,要以理性科學的精神積極參與文化全球交流活動,取長補短,而不是關起門來消極逃避。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壹直在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56個民族培育了中華文化的奇葩。然而,盡管如此,我們的本土文化並不完美,我們需要也應該吸收外來文化,經過不斷的篩選和融化,豐富和發展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比如漢唐時期對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清時期對西方壹些文化的吸收,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改變我國落後挨打的局面,我們的先輩刻苦學習壹切救國救民的有益真理,五四運動走向了民主和科學。毛澤東等老壹輩革命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中國復興發展的道路。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巨大變化舉世矚目。今天,面對全球經濟壹體化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我們應該向世界敞開大門,吸收壹切先進的外國元素來豐富和完善自己或改善我們落後的部分。

第二,反對“全盤西化”,對外國文化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文化凝聚著全球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壹的堅實屏障。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秀成分。當然也有損害民族生命力的劣根性,如皇權統治的政治、暴力(包括文化暴力,如文字獄)、宗法、迷信等等,這些都與封建專制主義有關。為了在全球化進程中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我們的本土文化,我們必須善於消化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而且在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壹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無法完全徹底地控制——文化交流會促進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這自然無法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采取辯證的觀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跨文化對話,加強歷史悠久的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使我們的本土文化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得到弘揚和發展,進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化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組成。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原始和自然特征,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在這種交流和不可避免的相互交融和沖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斷推向新的發展高度。歷史上,古希臘文明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傳播。漢唐盛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對東亞、南亞、西亞等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世紀後,中國文化通過天主教傳教士的媒介傳播到歐洲。當時,《論語》、《周易》和許多中國文化經典被翻譯成西方語言,在歐洲傳播。同樣,印度佛教的傳播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以其先進的物質文明影響了世界。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是人類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為了在新經濟時代進壹步弘揚和發展中國本土文化,我們必須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對話,或者說我們不僅要輸入文化,還要輸出文化,即在這個問題上同時采取“帶走主義”和“送走主義”。中國現在對外貿易“順差”,文化交流“逆差”。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北京申奧成功和中國入世,是中國文化扭轉“逆差”、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

第四,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尤其是被視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享受資源,開拓視野,進而更好地弘揚本土文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壹方面要以博大的胸懷和勇氣擁抱和接納互聯網這顆科技之星,另壹方面要積極抵禦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蝕,努力建設21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世界性的網絡,傳遞中國的聲音,讓互聯網上有足夠多來自中國的信息,從而實現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就像中文對於國外用戶來說是壹個障礙壹樣,互聯網上泛濫的英文信息對於國內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也是壹個障礙。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網民都是經濟能力強、學歷高、懂英語的人。雖然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發展迅速,但與中國的人口基數相比,他們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沒有國內用戶的充分參與,就不可能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必須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資源,加快建立中國歷史文化遺址,全面反映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大量準確的學術資料,為讀者提供通俗易懂的內容,以促進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除了中文,歷史文化遺址也應該有英文版本,可以通過大眾媒體向外國用戶展示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幫助外國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特別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和時代精神。

第五,開拓創新,努力把本土文化培育成代表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建設必須與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以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相結合。因此,我們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壹方面,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國,弘揚和超越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說,要把中國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與時俱進地重新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擁有廣闊的視野,我們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為世界的變化無窮而無所適從。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性,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另壹方面,立足中國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國進步文化的融合,積極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通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而發展完善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中國古代在有限外交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印度佛教,在東亞廣泛傳播,在18世紀的歐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的百年裏,中國數次受到西方文化的被動沖擊。由於思想準備不足,他的非此即彼的絕對思維並沒有形成積極參與的大思路。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本土文化應該努力學習外來的進步文化,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的進程。只有做到這兩個方面,才能保持本土文化的先進性,才能代表前進的方向。

4.展望:昨天我們是世界文明古國,明天我們也是

必將成為世界文化強國。

中國文化,原生於廣袤的大地,至少綿延五千年並不斷發展壯大,植根於世界五分之壹以上的人口,依托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正逐步成為世界強國之壹,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優勢。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環境和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後盾、開放的外部條件和充足的技術手段。面對新形勢,我們應及時調整戰略,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護文化,從民族自強和民族復興的高度拓展和發展文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文化國力,實現中華文化的更新發展和現代崛起。另外,要盡量把我們的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把精神產品和現代傳媒手段結合起來。使我們的文化產品不僅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而且以其高附加值實現自身的經濟價值。

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為廣大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方向,堅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基本出發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就壹定有能力、有信心建設壹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新文化。我們,壹個擁有世界文明的東方古國,必將永葆青春,在新的千年成為世界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