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個體種田創業的典型事跡

個體種田創業的典型事跡

個人種田創業典型事跡創業是壹個成功的過程,成功也是壹生的過程。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人的事跡,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這裏我分享壹些個人種田創業的典型故事,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個人養殖創業的典型故事——缸養青蟹前景不錯。年收入500萬,養青蟹年收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長發,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眼前的曾看起來是個美女。看著這麽漂亮的女人,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系在壹起。事實上,曾是防城港市第壹個在紅樹林的縫隙裏放養青蟹的人。壹個女人成了當地種田的標桿。背後壹定有故事,也有不壹樣的創業經歷。

疏忽地

我在聚會上聽說了螃蟹養殖。

曾的家鄉在廣西防城北部灣海域邊上的壹個小山村。她早年是防城港壹家國企的員工,經濟效益並不好。1997年夏,曾辭官下海。?我只是不想。?曾說。在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嘗試做壹些小生意,但她賺了點小錢,損失了時間,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頭幾年,曾只做些小生意,賺了又賠,入不敷出。海邊的人常說,在海邊吃海對小生意不好,所以曾開始和別人壹起種田。曾養過鳳尾魚、鱷魚、烏龜、甲魚,只要她能弄到。作坊式養殖規模小,成本高,利潤低,曾的生意始終難以為繼。

為什麽養這麽多卻養不好?曾被迷惑了。就在她憂心忡忡的時候,她發現倡導吃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的聲音越來越多。這時候,她才恍然大悟。也許海水養殖過於依賴飼料和藥物。?在這之後,曾看到了壹個辦法?生態農業。

俗話說,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天,曾在壹次與朋友聚會時,無意中聽到浙江、福建沿海的青蟹原生態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的,曾卻放在心上。不久後,曾和朋友專程到浙江和福建。他們看到壹個農場,利用紅樹林之間的空隙,在水泥澆鑄的缸裏養殖青蟹。

曾意識到,這種方法非常適合防城港,因為防城港地處沿海,紅樹林分布廣泛,發展青蟹養殖大有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水域的多種魚類和附生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中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小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速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幹凈,是純天然的養殖方式,能夠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成活率高,壹缸養壹蟹的方法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疾病的防治。這不就是她尋找多年的生態海水養殖方式嗎?曾尚領對此欣喜若狂。

想做某事

探尋養青蟹的門道

這壹次,曾沒有匆忙出發,而是做足了功課。

考察回來後,曾首先沿著北部灣海岸線的所有紅樹林海灘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走了三個月。此外,曾還邀請了多位專家反復論證利用紅樹林空隙在水泥澆鑄池中養殖青蟹的方法。用水泥澆鑄圓筒因成本高而被推翻。塑料桶養殖怎麽樣?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初衷背道而馳。在那段時間裏,曾已經筋疲力盡。

細心的曾還邀請了相關專家反復論證在紅樹林縫隙中使用水泥澆鑄池養殖青蟹的方法,發現這種方法有兩個缺點:壹是使用水泥澆鑄池需要大量的水泥、沙子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增加了成本;第二,水泥罐在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的水泥罐會淤塞海域,以後清理起來要花壹筆可觀的錢。於是,她轉行做塑料桶養殖,但浸泡在海水中的塑料桶變硬發臭,汙染環境,與她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罐繁殖可以嗎?抱著再試壹次的想法,曾再次咨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立即著手親自設計瓦罐,並送到陶瓷廠進行定制。

3000缸,每缸含1蟹苗。在最初的三個月裏,曾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壹起,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只有漲潮的時候才能覓食。如果提前餵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裏很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說起養螃蟹,這些經驗卻是壹次次摸索總結出來的。

當第壹批青蟹80%成活並上市時,曾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感覺

抓住機會,堅持下去。

按照規劃,每畝紅樹林有600只鱷魚,3萬多只鱷魚只占用了50多畝紅樹林面積,還有250畝紅樹林閑置。為了擴大規模,2009年夏天,曾想出了壹個大膽的辦法,成立了壹個合作社,成員主要是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近壹年的挨家挨戶走訪,反復向村民宣傳紅樹林放養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溪村29戶村民(其中婦女14人)入社,正式命名?防城區姜山鎮馮潤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截至2010年6月,合作社發展社員36人,籌資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養蟹發展到5萬多只,養殖面積擴大到90畝。

如今,曾已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螃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是通過了?合作社+基地+農戶?我們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大量養殖戶從事青蟹養殖,平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憶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仍然十分感慨。?其實我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信息是別人隨便說的。之後就過去了,我壹直沒放下。?曾說,女人要創業,不僅要做生活上有良心的人,還要做生意上有良心的人。?找到壹個機會很容易,但抓住它並堅持下去很難。如果妳有壹個明確的目標,克服困難,成功並不難。。

個人種田創業典型事跡2。殘疾人養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然是個殘疾人,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也帶動了身邊很多村民壹起致富。王學成從未想到,獺兔使他實現了從貧困到百萬家產的新生活。他的生活就像壹個童話。從他成功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努力的巨大價值。

四十出頭的王學成,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滁州市南譙區張廣鎮皇甫村人。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庫存獺兔5000多只,年收入40多萬元。2011,王學成受到安徽省殘聯表彰?安徽省殘疾人十大創業之星?然後呢。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標題。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顧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支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采訪時感慨道?對於等待莊稼的農民來說,不言而喻,沒有右手的手指很難幹活。況且我老婆也是殘疾人。世界上有壹位年邁的母親,世界上有兩個年幼的孩子。種幾畝薄地很難活下去。?

王學成曾想出去工作,但由於手殘疾,他經常吃不飽飯?關上門?。但是,他不願意壹直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糊口。從那以後,他就開始關註自己的謀生之道。2007年,壹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出現轉機。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獺兔養殖的信息,他認為這更適合他,因為它投資少,見效快,容易養殖,適銷對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稭稈,都是獺兔喜食的飼料。他心裏明白,養殖行業雖然有風險,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獺兔養殖技術,他先後到南京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學藝,並走訪了其他地方的皮毛市場。憑借強大的理解能力和勤奮的學習精神,王學成很快掌握了這項技術。

然而,王學成獺兔養殖之路並非壹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從東部貸款6萬多元,從河北引進了400個兔品種。然而,沒過多久,獺兔患病,僅死亡100只,損失慘重。他投入的錢幾乎都浪費了,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壹扇門關閉,另壹扇門打開。滁州市和南譙區殘聯得知王學成的經歷後,迅速行動起來?千元項目?資金支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養殖成功,實現盈利。經過幾年的努力,王學成獺兔養殖已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庫存獺兔5000多只,年銷售獺兔2萬多只,年收入40多萬元,是皖東首屈壹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變得富有後,因為他知道殘疾人的痛苦,他盡力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這個村和鄰近幾個村的20多名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給他們提供養兔,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和自己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都盈利了。村民劉恩柱就是其中之壹。在王學成的指導下,劉恩柱當年養殖獺兔收入超過10000元,2010年超過20000元。兩萬塊錢不是壹個大數目,但對劉恩柱來說卻是天文數字。?他來我家幾十次,壹口水都沒喝。?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眼角溢出了淚水。

為了鼓勵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殘聯和張廣鎮政府的支持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會電話聯系,隨時待命,免費購買家裏的商品兔。王學成是這麽說的,更是如此:2010年2月0日,65438+21,王學成接到壹個農民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騎上了摩托車。在回去的路上,王學成連同他的車壹起倒在路邊的溝裏,不省人事。幸好路過的老鄉發現了他,趕緊把他送到了鎮衛生院。他的頭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鄰居過上好日子,我願意受壹點苦,受壹點苦,受壹點累。?王學成笑著說道。

同時,為了形成獺兔的規模化養殖,擴大銷售市場,王學成於2009年3月註冊成立?滁州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且註冊於65438+同年2月?黃福慧?品牌商標,合作社成員執行?五統壹?即統壹供種、統壹防控、統壹飼養配方、統壹飼養管理模式、統壹銷售。目前,合作社成員已在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橋等縣市區發展成員62人,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其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信譽贏得了農民和客戶的壹致好評。目前,合作社年銷售獺兔65438+萬只,銷售額700多萬元,利潤300萬元。

個體養殖創業典型事跡三、大學生養殖蚯蚓收入百萬。

不要做城裏人,回老家做農民。28歲的劉軍,2011年7月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主動放棄了去城裏高薪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新豐老家嘉定鎮龍舍村養蚯蚓。經過幾年的努力,劉軍不僅成為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特長,利用無害的豬糞培育蚯蚓改良土壤,使原來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礦地變成了平坦、松軟、肥沃的土地。憑借壹個項目的突破,劉軍獲得第二屆2013?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冠軍。

我不顧勸說,放棄高薪,回到家鄉養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劉軍信豐縣生態科技示範基地所在地信豐縣嘉定鎮龍社村阿沙塘。在近100畝的土地上,壹個標準的蚯蚓床整齊有序。劉軍正拿著鋤頭,和工人們壹起翻壟收蚯蚓。

劉軍說,這條蚯蚓叫什麽名字?大平2?,不僅可用於餵養泥鰍、鰻魚、甲魚、石蛙等。,還可以入藥,市場需求量很大。另外,這種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壹個月可以收獲壹次。市場價格視季節性需求而定,壹般從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僅養殖蚯蚓壹項,劉軍年收入就高達百萬元。

三年前,從劉軍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飼養蚯蚓,這成了村民眼中的另類。他的父母設法讓他讀完了大學。當然,他們希望他能留在城裏工作。然而,他不顧父母和親戚的勸說,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終回到家鄉承包土地養殖蚯蚓。有壹段時間,他的父母稱他為不孝之子。鄰居們也對他冷嘲熱諷:壹個大學研究生最後丟下鋤頭在城裏生活,現在回老家當農民了。這本書沒有白讀!?

劉軍沒有被困難和謠言嚇倒,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家鄉的廣袤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稀土尾礦變廢為寶的重大突破

劉軍說,在中國,有很多人飼養蚯蚓,尤其是在北方。幾十年前人們就開始養殖蚯蚓了。在大學裏,他學的學科和這個有關。

2010暑假期間,劉軍了解到新豐生豬養殖規模大,每天產生數千噸豬糞。這些豬糞除了壹部分用作果園、菜園、稻田的肥料外,大部分都排放到了山澗、河流中,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汙染。既然有這麽多豬糞,為什麽不用來養殖蚯蚓呢?

回到學校後,劉軍開始了相關研究,並成功掌握了豬糞的無害化處理技術。2011年7月,我回到劉軍老家,用無害的豬糞餵蚯蚓。結果成功了。通過不斷探索和技術改進,劉軍豬糞養殖蚯蚓畝產可達3500公斤,比國內其他牛糞養殖蚯蚓高出近壹倍。劉軍掌握的這項技術壹下子就被突破了?豬糞養殖蚯蚓難嗎?這個主題。更讓劉軍高興的是,用豬糞養過蚯蚓的土地變得黝黑,異常肥沃松軟。隨後,劉軍將目光投向了當地的壹些稀土尾礦。當年冬天,劉軍在嘉定鎮龍舍村阿下塘租了壹塊100畝稀土尾礦地進行實驗。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原本幾十畝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礦地,如今變成了平坦松軟的良田。此後,劉軍在這裏建立了壹個技術示範基地。過去這片百余畝的稀土尾礦地已經逐漸消失,現在卻變成了壹個地方?聚寶盆?。劉軍是壹種處理稀土尾礦的方法,受到贛州市礦管、水土部門的高度贊揚。

65438+今年10月,在第二屆?贏在江西?在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中,劉軍的?用豬糞養蚯蚓,再用蚯蚓改良土質?創業項目,征服了在場的評委,從15的決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獲得65438+萬元創業獎金。

臍橙專用肥將投入使用。

隨著基地的不斷擴大和多個創業項目的成功,江西、山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農業高校邀請劉軍授課,介紹返鄉創業的成功經驗,交流課題。兩位來自劉軍的同學也在大學畢業後來到這裏,壹起幫助劉軍開發新項目。

新豐當地及周邊的壹些菜農、果農、苗農,在他養了蚯蚓後,都去劉軍的養殖基地買豬糞了。劉軍開始認為贛南是臍橙的故鄉,但臍橙仍然沒有肥料。因此,劉軍通過配方改進,研制出臍橙專用肥。目前,該專用肥項目研發已通過江西省科技廳專家評審。為了讓專用肥盡快投入使用,劉軍目前正在基地建設2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並與信豐當地壹家大型水果公司達成協議,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招聘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組建創業團隊,最終實現* * *。

劉軍透露,目前,中國許多農業大學的老師都向他推薦人才,其中許多人已經簽署了工作意向。劉軍說,創業基地建立後,臍橙專用肥將很快生產出來並投放市場。

用夢想搭建平臺,用老鄉致富。

劉軍成功創業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的關註。3月2日,本欄目派出兩名記者從劉軍就讀的山東農業大學開始拍攝,壹路南下,途經南昌、吉安等地走訪客戶,最終抵達信豐,於3月18回京。整個采訪詳細記錄了劉軍回鄉創業的故事。

劉軍說,回鄉創業的想法始於大學。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夢想實現了,但是壹個人不富,大家都富。在過去的兩年裏,劉軍在創業的同時不忘幫助當地村民。劉軍將為在農業中遇到任何問題的村民提供免費幫助,只要他們找到他。如果他不能指導解決,他會通過人脈關系,幫助聯系相關專家指導。

2011年,劉軍成功種植象草,飼養蝗蟲。本報報道後,省內外很多養殖戶打電話或來這裏向劉軍請教養殖技術,他都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同時,劉軍的生態科技示範基地還招聘了很多當地的中老年人和婦女作為員工,月薪2000到3000元,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

劉軍說,他回鄉創業,當時就認識到壹個原因:?作為壹個大學生,首先要擺好自己的位置。無論妳去哪裏,做什麽,只要妳用心去做,妳就能實現妳的夢想!?特別是《若幹意見》出臺後,中央對贛南老區人民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使他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個人種田創業的典型事跡。四鵪鶉鯉魚養殖致富賺錢?壹條龍?

核心提示:以誠信贏得客戶和市場,組織大量農戶發展規模化養殖,提高產品質量,共同進入市場。

致富項目:鵪鶉養殖

案件地點:焦作市武陟縣

富人:康·

適合人群:普通投資者要求的場所:固定養殖場的場所?

鵪鶉是壹種野鳥,營養價值很高。天上的鳥算鵪鶉,地上的動物算狗肉?它的好名字,燉或煎燒烤,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每天下壹個鵪鶉蛋,營養價值可以和雞蛋媲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焦作武陟縣豐利村的村民開始養殖鵪鶉。現在,村裏男女老少都掌握了這項養殖技術,由此形成的鵪鶉產業蓬勃發展。

養殖戶:每天孵化量在3萬只左右。

買家:壹天可以收六千多斤到八千多斤。

說到馮李村的鵪鶉產業,就不能不提到康了。1998年,康精心飼養的第壹批3000只鵪鶉問世。

康:那時候行情好,賺了七八千塊錢。當時我也有想法。

1998,壹些外地商人陸續來村裏高價收購?青春?鵪鶉。用什麽?青春?鵪鶉賣的很好,雛鵪鶉的價格也是壹路上漲。豐利村鵪鶉養殖迎來熱潮。鵪鶉的孵化成了當時最賺錢的生意,這讓康看到了發財的機會。

康:那時候每天都有人來這裏拉這只幼鳥,壹天要走壹二十萬只,就想著他壹天比壹天大,小的肯定賣得好,就想孵化鵪鶉。

孵化鵪鶉比養鵪鶉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高的技術要求。為了搭上這趟發財的快車,康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建立了自己的孵化器。

康:結果壹批不合格,壹批不合格,第七批、第八批不合格。當時損失大概是兩萬多。

康怎麽也想不明白,這個被馮立村稱為王牌的鵪鶉孵化技術,怎麽就成了砸飯碗的壞事了。

康:腐爛的塑料紙蓋住了水泵,導致壹氧化碳回流,所有鵪鶉都中毒而死。

第壹批鵪鶉苗終於孵化成功。康昆西希望盡快賣出幾批鵪鶉苗,以彌補孵化鵪鶉的損失,但市場給他潑了壹盆冷水。

康·昆西:如果妳燒了那些烏鴉,妳就不會來收它們了。沒人想要5分錢壹只的鳥。

康昆西失去了他所有的錢,所以他不得不通過練習育種和孵化技術來吃飯。他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有大生意找上門來。

康:因為我住在高速公路附近,我碰巧遇到幾個從車上下來的人。他們問這裏是否飼養鵪鶉。認識這些祁縣人是我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1998期間,鶴壁淇縣很多專業養豬養雞戶也虧損了,留下大量養豬場養雞場閑置。祁縣人聽說鵪鶉銷路很好,就來豐利村取經。出於對康人品和技術的認可,考察結束後不久,他們邀請康到祁縣洽談合作。

康:這個病怎麽防控,有多大,我認真進行了現場指導,祁縣的農民成功了。

在隨後的幾個月裏,康往返於祁縣和武陟之間,幫助祁縣的人們飼養鵪鶉,並將村裏賣不出去的鵪鶉苗拉到那裏去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康:因為數字是“-3”,壹只鳥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壹家有好幾萬只。大概要兩三個月才能還清我的外債。這是我的第二次開始。另外,我賣了這個死路壹條的東西。當時村裏的人對我們的評價都很好。

此時,祁縣農民的種苗供應幾乎成了康的獨門生意,如何保證供應給他人的種苗質量成了他不斷頭疼的問題。

康:這些幼鳥餵養不均勻,預防性的沒有給其他人。結果人們很長壹段時間沒有餵養它們,鵪鶉的發病率相當高。我害怕提到鵪鶉。這時,我發現這些問題後,決定重新孵化自己。?

苗子好了,鵪鶉才能養好,才能培養回頭客,才能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這是康在二次孵化中認識到的道理。

康:那時候,我已經20多天沒有脫下這件襯衫了。可以說是躺在地上,半個小時左右就要起來看壹次,直到鵪鶉孵化成功。因為發生過煤氣事件,我對此相當關註。

好事多磨。這次孵化的鵪鶉苗很有競爭力。他們不僅安全孵化,還為康贏得了立足市場的金字招牌。

農民:壹個後起之秀進化出了這個東西。康昆西是壹種幼苗,健康,成活率高,銷路好。

據口口相傳,自2002年以來,康的鵪鶉苗已遠銷河北、山東、陜西、甘肅等省。但是,這個才破殼幾十天的小東西,是否能經受住長途運輸的考驗,康不敢有壹點大意,但就這樣,在前往甘肅的路上,還是發生了意外。

康昆西:司機可能是困了,他追尾了人。車撞了人的車大概20厘米寬。當時大燈碗卡在我腿上了。當時骨片出來了,醫生讓我看。

卡車停在異鄉的高速公路上,人受傷了,鵪鶉苗也在死亡邊緣掙紮。這次送貨幾乎註定是人和錢的末日。

康:因為妳有壹張大嘴,妳把它放在車裏,不要在地上走。它很長時間不吃不喝。它是壹只鳥。裝在車上,溫度很高。時間長了,直接死亡。我讓司機在當地租了輛車,倒車,把我背到車上,又出發了。當時被感動的司機當場就哭在那裏了。

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取得勝利。康憑著壹股子幹勁,贏得了市場,所有和他打過交道的客戶都成了回頭客。然而,如果我們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無法做很多生意。這個時候,康就想把發展起來的養殖戶和自己的銷售網絡整合起來,從供應種苗和飼料,組織防疫,回收鵪鶉蛋,再到組織雛禽和淘汰禽出口。他在農民和市場之間建立了壹站式服務。

康:我采取這種模式,把這個鵪鶉蛋從外面帶回來。壹天大概有壹萬多斤。貨源有保障穩定,信譽度進壹步提高。給我們餵鳥的人和顧客越來越多。到今天為止,我開發的鵪鶉超過1萬只。

這種雙贏的方式使得康的鵪鶉事業壹步步走向了前面。這個曾經壹無所有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成為村裏的主要生產者和營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