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研究絕大多數是關於戰略背景和戰略意義的,但對經濟影響的評估不足。雖然現在已經建成的自貿區或多或少都有政治和戰略上的考慮,但自貿區首先是壹種經貿關系的安排。雖然它是實現政治和戰略意圖的輪子和工具,但它本身不是政治安排,其戰略、政治和外交意義是衍生而非替代。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促進雙方的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如果不能有效促進雙方經貿關系的發展。因此,關鍵問題在於如何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揮其經濟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雙方未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探討了中國在自由貿易區主要問題上應采取的立場,提出了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影響、完善談判組織和完善自由貿易區決策機制的建議。
中國決定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壹項重要的戰略決策。中國和東盟都對自由貿易區寄予厚望。希望它的建成有助於雙方實現優勢互補,聯合自強,開拓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提升亞洲國家在國際經貿事務中的地位。
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將大大降低雙方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還將降低雙方的投資壁壘,拓展雙方的合作空間。而這壹切又會對雙方及其主要貿易夥伴產生怎樣的具體影響?
1.關稅的降低將顯著增加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其中紡織品、服裝和機電產品受益最大,產業內貿易將大幅改善。
根據CTAP模型測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中國對東盟出口增加6543.8+0.06億美元,比自由貿易區建立前增長55.1%。其中,對菲律賓和泰國出口增長最為顯著,分別增加31億美元。從產品結構來看,中國對東盟出口增幅最大的將是紡織服裝、機電產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紡織服裝在菲律賓和泰國的出口增幅較大,機電產品主要在菲律賓和泰國擴大市場份額,其他制成品在菲律賓市場增幅最大,達到6543.8+02億美元。
東盟對華出口將增加6543.8+03億美元,增長48%。主要受益國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東盟對華出口增幅最大的產品是紡織服裝、機電產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尼對華其他制成品出口增長65438.03億美元,新加坡對華機電產品出口增長65438.03億美元,泰國對華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65438.07億美元。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以看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極大地促進雙方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尤其是雙方在紡織服裝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制成品方面的產業內貿易將大幅增長。
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在壹定程度上增強該地區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整體吸引力,但相互投資,特別是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在短期內不會大幅增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可以增強本區域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原因如下:
首先是區域內外的關稅差異和原產地規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後,區外企業不在區內投資,將無法享受區內關稅優惠。原產地規則起到壓力機制的作用,外部企業只有符合自貿區原產地規則才能享受關稅優惠。沒有相當數量的直接投資,他們無法滿足原產地規則的要求,因此無法獲得優惠關稅待遇。
二是貿易轉移效應導致的投資對貿易的替代。所謂貿易轉移效應,是指B國和C國都可以生產A國需要的壹種產品,但是B國生產的產品不如C國的好,所以A國從C國進口這種產品,但是A國和B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後,B國的這種產品價格比C國便宜,所以B國的產品排擠了C國的產品,這就是對C國的貿易轉移效應..為了擺脫這種劣勢,C國的企業可能會向A國或B國投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將對歐美、日本等域外國家產生壹定的貿易分流效應,可能迫使它們加大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投資。
第三是開放領域的擴大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建立自由貿易區是擴大對外開放、增加透明度和改善投資環境的信號,從而促進投資。此外,新壹代自由貿易協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新日自由貿易協定和such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本身包括投資保護條款、投資自由化措施和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這是對投資者的硬性承諾,有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改善投資該地區的盈利前景,因此可以促進投資。此外,從長遠來看,建立自貿區形成的區域市場整合,將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也有利於吸引投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促進投資的機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區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或消失→區內經營成本的降低(區外企業經營成本的相對增加)→區內企業盈利機會的增加→區內投資的增加。當然,需要分析不同行業對區域內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這裏以自由貿易區取消高關稅壁壘為例來說明對吸引外資的影響。目前,東盟對浮法玻璃、摩托車、葡萄酒和部分谷物、禽肉制品、糖等征收高額關稅。從中國進口,部分產品關稅超過100%。同時,中國還對進口的蔬菜水果、肉制品、禽類和海產品、大米、糖、紡織品、服裝和化工產品、飲料產品等征收20%以上的關稅。如果在自由貿易區取消這些產品的關稅,將有利於中國在浮法玻璃、摩托車和壹些農產品方面吸引外資,有利於東盟在紡織品、服裝和化工產品方面吸引外資,並有利於增加在某些農副產品和糖方面的相互投資。
當然,影響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因素很多,跨國並購、匯率變動、原產國投資氣候等因素都在不斷變化。所以,自貿區的建立並不意味著直接投資的流入壹定會增加,也不意味著不會劇烈波動。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吸引外資的積極因素。
但自貿區對中國和東盟相互投資的促進作用近期不會很大,尤其是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不會大規模增加。因為,第壹,自貿區的貿易創造效應會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效應。例如,由於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存在,壹些東盟企業過去在中國投資。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都降低了,所以沒有必要把他們的工廠搬到中國,只需要增加他們對中國的出口。第二,這個自貿區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資本輸入國,發展階段還沒有到擴大對外投資的地步。第三,該地區大多數國家投資壁壘嚴重,短期內投資環境不太可能明顯改善。第四,中國對東盟投資起點很低,中國企業在更發達的適合投資的東盟國家缺乏應有的競爭力,而發展水平較低的東盟成員的投資障礙更大。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近期內不會對相互投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稅的降低和直接投資的增加將促進雙方的經濟增長。
自貿區的建立將使中國和東盟的實際GDP增加76億美元,其中中國將增加22億美元,增幅為0.27%,東盟將增加54億美元。東盟中,越南增速最高,達到2.15%,印尼增速最高,達到22.68億美元(見表5)。
此外,直接投資的增加也會提高雙方的全要素生產率,這也會促進經濟增長。根據Rybezynski的理論(將增加的外國投資分為第壹產業和制造業或輕工業和重化工業之間),直接投資的增加將擴大產出水平,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向更大規模和更高水平發展。表6顯示了在不同的外資分配方式下,直接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之間的關系。
從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增加30億美元的FDI,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將分別提高0.853%和0.983%。數據是在極其嚴格的假設下得出的,但充分說明FDI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增長不多,但重要的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對各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各成員國的實際GDP都會增加。
減少非關稅壁壘將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增加經濟福利。
非關稅壁壘很難量化。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4)的研究報告,僅與通關相關的各種手續費用就相當於貿易總額的7%-10%。如果這些地區協調起來,這些成本將減少25%,這意味著相當於65438+貿易總值的0.75%-2.50%的收入將增加。以2001的數據計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後,通關手續的協調簡化將為中國增加至少7.2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標準和認證的差異也阻礙了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根據美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在1998中的研究,在具有全球貿易價值的產品中,有25%的產品是帶著技術法規出口的,其中15%-25%是出口的技術壁壘,這些壁壘來源於不同的標準和認證。與標準和認證相關的技術法規造成的出口損失占出口總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能夠統壹標準和認證,基於2001的數據,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6.86億美元。總體而言,中國至少可以從降低非關稅壁壘中獲得6543.8+04億美元的額外收入(見表7)。
此外,貿易便利化可以增加兩地的福利。雙方將通過在該地區建立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協調海關、銀行和交通部門的管理和運作,大大提高雙邊貿易的效率。如果在此基礎上建立壹個電子商務系統,將使雙方獲得巨大的利益。通過雙邊互認協議統壹標準、認證和技術組織,可以大大降低檢驗、授信和認證的成本,檢驗認證市場本身也會因雙方的協調統壹而擴大。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雙方可以通過技術合作建立統壹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近期不會對整體服務貿易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會對壹些領域產生促進作用。
世界貿易組織將服務分為12大類,包括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分銷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衛生服務、旅遊服務、娛樂、文化體育服務、運輸服務和其他服務。服務貿易分為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形式。服務貿易開放是指開放這12服務大類的四種貿易方式。
由於許多服務活動天然的信息不對稱和服務消費與生產的同步性,評估服務貿易開放的影響非常困難。理論上,服務貿易自由化會促進貨物貿易。世界銀行最近對自由貿易區的研究表明,服務貿易自由化具有特別重要的積極作用,因為,第壹,與貨物貿易不同,服務貿易的障礙主要是數量限制,服務貿易自由化不會造成貿易分流效應;第二,服務業投資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基本投入。此外,服務貿易自由化也有利於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因為自貿區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反而可能給區外有競爭力的服務提供者帶來市場擴張的好處,有利於吸引區外服務業的FDI。
服務貿易的開放也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內容之壹。開放程度將在世貿組織承諾的基礎上更進壹步。目前,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水平很低,在統計上可以忽略不計。除了雙方都是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缺乏國際競爭力,雙方的服務貿易也存在很多障礙。在東盟的貿易壁壘中,服務貿易壁壘所占比重最大(見子報告《東盟的貿易壁壘》)。幾乎所有東盟國家都在電信、廣播電視、金融保險、建築、會計、法律和分銷等領域設置了堅實的貿易壁壘。其中限制性外資股比最大,壹般存在於金融、保險、電信等行業。此外,復雜的行政手續(如申請工作許可和暫住證,申請延期困難),內陸交通不便,通訊設備不足,信息獲取困難等也對服務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阻力。不用說,中國的服務貿易也有很多壁壘。如銀行經營本幣業務的牌照制度、保險公司的規模、電信方面的股權限制等。
因此,總體而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減少雙方現有的服務貿易壁壘,提高雙方的服務貿易水平,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但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近期不會太大。因為,第壹,自貿區給中國東盟服務業帶來的優勢無法抵消在國際競爭力上的劣勢。也就是說,即使中國在市場準入、國民待遇等方面給予東盟服務企業更多優惠,但仍無法與歐美日企業競爭,因此很難促進雙方的服務貿易。也就是說,由於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的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互補性不強,即使雙方在市場準入方面給予對方更大的自由和便利,也很難大幅度推動。在金融、電信、分銷、教育和衛生服務領域尤其如此。特別是在這些領域,中國在東盟和東盟在中國都沒有比較優勢。這是由現階段雙方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決定的。第二,根據GATS的觀點,發展中國家可以合法地拒絕將許多服務部門納入市場開放的承諾,中國-東盟服務業的開放肯定會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東盟主要國家服務貿易承諾覆蓋的範圍可能有限,其開放速度可能相對較慢。近期的自由化程度將是有限的。許多限制在短期內很難取消。第三,雙方都有優勢的服務領域,比如旅遊,已經相當開放了,進壹步開放促進不大。當然,在不同的服務部門和不同的國家,情況會有所不同。
從行業來看,由於中國在金融、通信和專業服務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中國和東盟建立自貿區後可能會增加進口,出口潛力較大的行業是工程承包和文化服務。在建築、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方面,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可能受益更多。比如,新加坡在建築、金融、咨詢服務、電信、教育培訓等方面有很大的比較優勢,而中國在設計、建築理念、管理等方面有巨大的建築市場有待升級,有大量渴望“充電”和提升的勞動力,這將使新加坡成為中國服務業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從國際服務貿易的四種模式來看,我國在跨境消費和自然人流動方面優勢明顯,跨境交付發展空間較大,而商業存在是薄弱環節。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於增強國內競爭,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可以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快貿易和關稅改革開放的步伐,為全面開放市場提供重要經驗。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後,壹些產品的關稅保護將被取消,壹些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將迫使企業提高技術,通過結構調整等手段提高競爭力,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基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實際運作中允許成員國在壹定程度和壹定時期內保護敏感部門,使其不會對壹體化進程中的經濟結構調整造成過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它比多邊貿易體制更具靈活性和可接受性,為成員國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和深化體制改革贏得了壹些時間,成為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必要經驗和緩沖。中國可以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快貿易和關稅改革開放的步伐,為全面開放市場提供重要經驗。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為中國小範圍的關稅制度改革提供了國際環境,可以為市場的全面開放提供經驗。
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思考
中國冷凍聯盟自由貿易的建立不僅會影響到成員國的利益,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區域外相關國家或地區的利益,如美國、日本、印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制定正確的政策,妥善處理相關問題,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敗至關重要。
1.妥善處理與美日的關系,減少美國的幹擾。
中國決定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抓住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的機遇,域外相關國家或地區紛紛響應。這些行動很多都是為了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影響而采取的措施。雖然其中有壹些是針對中國的,但大多數國家很難對中國構成嚴峻挑戰,不會損害中國在東盟的地位,只需要根據相關國際慣例來處理即可。
只有美國和日本在東盟影響力大,根基深,這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最大的外部制約因素。然而,美國和日本在東盟的利益是不同的。美國在東盟的戰略利益主要是政治和軍事利益,經濟利益相對次要。我們不必過於擔心美國的阻撓。對美國應采取的策略:壹是善於利用矛盾擴大對美國的了解;第二,宣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美國的積極影響;三是突出經濟合作的互利性,試圖淡化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意圖。
日本在東盟的利益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日本的利益有沖突。為此,壹是可以考慮在中國-東盟自貿區之外,分別與新加坡、泰國、韓國簽署自貿協定;第二,加強與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的合作;第三,考慮與日本、韓國或其他重要貿易夥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防止有人利用中日矛盾牽制中國。
2.註重平等協商,避免大國假設。
目前,中國在與東盟的合作中需要高度重視兩個問題。壹是對東盟國家的心理、脈搏、利益把握不夠。我們真誠地展現合作的誠意,但東盟認為我們是在強加於人。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的之壹就是打消東盟對“中國威脅”的疑慮。第二,眼高手低。我們大談中國引領作用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認真研究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在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問題上,中國有很多要向東盟學習的地方,東盟走在我們前面,比我們更有經驗。他們在自由貿易區的研究、自由貿易區規則的制定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實際上處於非常主動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我們還帶有被動應對的色彩,在很多方面還沒有資格和能力發揮主導作用。
總之,中國要實現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意圖,必須高度重視戰略,將自己的做法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行對比,註意彼此的感受,避免壹廂情願和自以為是,盡量避免吃力不討好和好心好意。同時,要降低急於求成的調門,認真掌握起帶頭作用的能力。
3.展望未來,但更現實壹些。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要達到兩個目的:當前是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和平友好的周邊環境,為國內經濟發展增添更多的燃料;從長遠來看,是為中國搭建壹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政治經濟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戰略平臺。但是,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是復雜的。有時候犧牲壹些現實利益有助於實現長遠利益,但有時候正是因為犧牲了現實利益,才葬送了長遠利益。我們應該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爭取更大的實際利益。第壹,中國能否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取決於中國的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這是其民生之本。自貿區的壹些關鍵條款讓步太多。表面上只是犧牲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實際上卻埋下了長期犧牲的種子。壹旦經濟發展受此嚴重影響,別說無法發揮主導作用,恐怕連自保都來不及。第二,適當大讓步,給東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壹些援助。然而,我們必須在對東盟成員國的讓步和援助方面吸取歷史教訓。這個世界是壹個崇尚實力的世界,單方面的慷慨援助往往達不到軟化人心的目的。“順之則恩,竭之則緩”,更何況是以約定的形式給予的援助,不會珍惜。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必須放棄理想主義,應該在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援助,盡可能以雙邊形式提供援助,並且應該遵循“只有在被要求時才作出反應”的原則。
因此,在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中,不能壹味“犧牲現實利益換取長遠利益”,而要盡可能爭取更大的現實利益。只有這樣,中國的長期戰略目標才更有可能實現。
當然,對現實利益要有高瞻遠矚的認識,要動態地看待現實利益。不開放、不讓步、不合作,不等於維護現實利益。
4.正確看待區內有區還是區外建區的問題。
目前,壹些東盟國家除了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外,還與域外其他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例如,新加坡已經與新西蘭和日本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正在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墨西哥討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東盟對區域自由貿易區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關系看法不壹,擔心這可能為區域外國家的產品進入東盟打開後門。還擔心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會分散對現有或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區的註意力。這些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招致了該地區其他國家的反對,馬來西亞也公開表達了對新加坡的不滿。然而,壹些東盟國家認為率先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可以樹立壹個良好的榜樣,並提出了與中國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議,認為這將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早日建立。如何處理雙邊貿易協定與區域貿易協定的關系,是中國和東盟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該區域建立無核區和在該區域之外建立無核區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我們走自己的路,就不是問題。中國還應該考慮分散風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壹個籃子裏”,與區域內外的國家建立其他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協定重疊的主要問題不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規則沖突,而是國內海關的負擔和管理成本。只要國家從多個自貿區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只要管理跟得上,就不是問題。美國的貿易政策壹直是在三個層次上進行的,即多邊、地區和雙邊,它們相互促進。當全球多邊談判受阻,地區談判得不到國會授權時,美國政府往往通過雙邊渠道拓展市場,為本國產品尋找出路。因為與多邊和區域談判相比,兩國自由貿易協定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雙邊合作的優勢在於:可以從小規模的實質性合作入手,在此基礎上擴大合作範圍,提高合作水平。另外,雙邊自貿協定談判也是壹個學習和試驗的過程,很多經驗可以直接應用到多邊和區域談判中。
當然,中國在與個別東盟國家談判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時,應努力取得東盟國家的理解。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應服務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並在此過程中與之協調,避免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5.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的臺灣省因素,防止自由貿易區成為臺獨勢力分裂祖國的新借口。
臺灣省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但由於大陸和臺灣省屬於不同的關稅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優惠待遇自然不能直接惠及臺灣省。這樣,臺灣省必然會感到進壹步的邊緣化和孤立。因此,臺灣省正在尋找出路。事實上,臺灣省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已經制定了各種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其中,臺灣省與美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評估論證已基本結束,臺灣省當局正在美國四處遊說,但美國行政當局有所顧忌,尚未下決心談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對與臺灣省建立自由貿易區不熱心,而是在等待時機,充分利用與臺灣省建立自由貿易區這張牌。
臺灣省與其他許多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可以施加影響,阻止甚至無視它。但與美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會居心叵測,後患無窮,對祖國統壹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問題是我們能否阻止它?怎麽阻止?
這樣,中國在考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時必須考慮臺灣省因素。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祖國統壹的條件下,理想的選擇是推動大陸大中華區或臺灣省兩岸建立自由貿易區。但目前臺灣省當局連三通都拒絕,短時間內讓臺灣省同意與大陸建立自貿區恐怕不太現實。而且,即使“泛藍”陣營上臺,這種局面也不會有突破。陳水扁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陳個人好惡的反映,而是由臺灣省島內外諸多因素決定的,主要包括美國的意誌、臺灣省部分人的意誌和“民選”政治的特點。即使國民黨再次執政,仍然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屆時兩岸政策可能會轉好,但突變的可能性較小。所以這個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要集中更多人的智慧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