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狀況
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和靈魂,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新壹輪國際競爭中的焦點和戰略制高點。為了抓住發展機遇,確立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的有利地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根據本國國情制定了軟件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戰略,采取了壹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比如美國走“全面領先”的發展道路,占據全球軟件產業鏈最上遊的位置,以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規範和引導位於中下遊的軟件產業門類,瞄準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贏得巨大的產業利潤。日韓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走“國內優先”的發展道路,主要針對國內市場,出口在國內軟件產業總量中占比很小。以色列強調發展軟件產業,充分發揮俄羅斯移民的智力資源,將世界領先的軍用軟件技術知識轉化為民用,從而在數據、信息安全、無線通信等軟件細分市場取得領先地位。愛爾蘭利用其低企業所得稅政策吸引跨國公司在愛爾蘭建立生產基地,逐漸成為軟件跨國公司在歐洲的運營中心和軟件集散地。印度避開了國內市場狹小、信息基礎薄弱的“先天不足”,大力發展軟件外包服務和離岸開發業務。大型軟件企業為跨國公司承包價值鏈中的高端產品和服務,中小型軟件企業提供解碼、編程、測試等價值鏈中的低端服務,創造了相對較大的軟件出口量。
相比之下,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軟件產業發展目標和戰略,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發展環境還沒有優化。此外,國產軟件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還不能為國民經濟提供足夠的支撐,這使得中國在軟件產業發展上處於發達國家和周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夾縫”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從根本上加快軟件產業的發展,中國將失去占領國際競爭制高點的良機,形勢的緊迫性和嚴重性可想而知。
(壹)在全球軟件產業中的地位較低,與周邊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2000年全球軟件和服務業市場總收入為5960億美元,其中中國軟件產業銷售額為71.7億美元,占全球軟件產業總額的1.2%,相當於美國1.4,日本1.8,愛爾蘭1.8。
表1中國在全球軟件產業中的地位
(單位:億美元)
中國,美國,日本,愛爾蘭,印度,韓國,全世界。
1999 53.2 2200 540 84 67.5 59 5274
份額1.0% 42.0% 10.2% 1.6% 1.3% 1% 100%。
2000 71.7 2400 572 89 88.5 83.2 5960
份額1.2% 40.2% 9.6% 1.5% 1.48% 1.39% 100%。
資料來源:中國軟件行業協會:2000年中國軟件行業研究報告,2006年4月5438+0。
從總量和占比來看,2000年,中國軟件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雖然與印度、韓國等周邊國家差不多,略低於愛爾蘭0.3個百分點,但看起來差距不大。但是,從軟件產品的質量、軟件開發的標準化程度、軟件出口或滿足國內市場的程度來看,中國與這些周邊國家和愛爾蘭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單就出口而言,2000年中國的軟件出口額約為4億美元,僅為印度的1/15。中國軟件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和與周邊國家的差距,與中國作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不相稱。
(二)軟件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較低,發展速度不能滿足國家信息化的要求。
2001年,我國軟件產業總量占GDP的比重為0.78%,遠低於發達國家6%、韓國1.96%、印度16.7%的平均水平,與國家信息化對軟件產業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從1996年到2001年,中國軟件產業國內市場增長率分別為46.8%、31%、26.4%、27%、33%和34%,年均增長率約為30%。雖然高於世界軟件業的平均增長率,但比印度軟件業起飛時低20%。
(三)軟件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但國產軟件的市場份額十分有限。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這無疑為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軟件產業的發展空間非常大。然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形成對國產軟件的有效需求,反而促進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比如微軟在中國的業務兩年增長了2.5倍,是微軟在全球增長最快的部分,而國產軟件的市場份額只維持在30%左右。壹方面,我國軟件產業幾乎處於全球軟件產業鏈的中下遊,在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開發上受制於人,在國內市場的國際環境中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另壹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購非常重視盡可能節約財政資金,但對通過啟動政府采購為國產軟件創造市場空間不夠重視,未能給予國產軟件強有力的實質性支持。
(四)缺乏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核心競爭力弱
為了保證安全,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壹些國家的軍事部門完全使用自己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然而在中國,國外軟件產品占據了國內2/3的市場,其中系統軟件幾乎沒有中國自主版權軟件的壹席之地,國產配套軟件更是鳳毛麟角,應用軟件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核心技術和軟件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不僅使大量利潤流入國外企業,嚴重影響我國軟件產業的積累和回收能力,也嚴重威脅我國的信息安全。壹個國家的信息產業是在其他國家提供核心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長遠來看,對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是非常危險的。
(E)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
據CCID(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從事軟件開發、研發、銷售、維護和服務的軟件企業約3000家,軟件企業總數約5000家。
中國軟件產業的規模結構以中小企業為特征。50人以下的企業約占55%,50-200人的企業約占42%,1000人以上的企業只有十幾家,如中軟股份、東大軟件、用友軟件、北大方正等。2000年,中國軟件業人均產值不到654.38+0.5萬元,而微軟的年人均產值卻高達62萬美元,這說明中國軟件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處於較低水平,市場競爭力不強。
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是導致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國軟件技術人員約1.9萬人。此外,30萬人從事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和教育。然而,我國絕大多數軟件技術人員從事程序開發、技術支持和服務,軟件產業發展急需的系統分析師、架構師、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和技術工人數量十分匱乏,不能滿足軟件產業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典型的知識型行業,缺乏急需的專業知識型人才,再加上“壹低兩高”(勞動生產率低、人力成本高、開發成本高)的現狀,發展速度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六)國家軟件產業政策的實施還存在許多問題。
國務院《關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對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要看到,近兩年過去了,這個文件規定的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實,在執行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了壹些問題。
比如在投融資方面,這個文件規定的國家支持的軟件產業創業投資公司和投資基金還沒有成立。由於軟件企業固定資產少,無形資產比重大,缺乏可抵押或質押的資產,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在軟件企業上市方面,國家各部門制定的政策法規相互矛盾,現行政策法規阻礙了軟件企業上市融資。同時,由於軟件企業規模較小,早期R&D投資過大,R&D費用難以轉化為固定資產,與傳統制造業盈利模式不同,發行股票規模無法放大。因此,在目前實行股票發行核準制的情況下,證券公司推薦軟件企業發行股票的熱情不高,軟件企業上市存在實際困難。此外,國務院18號文件對軟件企業資產評估中無形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以及軟件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缺乏詳細規定。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現有的軟件產業政策是從軟件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和自產軟件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來界定軟件企業,而不包括軟件服務業、軟件產業孵化器、軟件企業的分支機構和國產軟件的代理商、分銷商。實際上,軟件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和要素都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導致某些環節發展滯後,成為整個軟件產業發展的“掣肘”。
關於軟件采購,目前政府采購主要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對通過政府采購為國產軟件發展創造市場空間的政策目標考慮不夠,缺乏指導政府采購的標準規範和產品服務目錄。
關於知識產權的保護,版權法的實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SIIA(軟件與工業信息協會)的調查報告,越南和中國的盜版率全球最高,1994的盜版率分別為100%和97%。隨著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重視,近年來兩國盜版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98%和91%左右。據統計,從65438年到0999年,中國軟件業因盜版損失超過6億美元。高盜版率不僅嚴重制約了國內軟件企業的發展,損害了國家形象,也嚴重影響了跨國公司和風險投資進入中國的積極性。
二,中國軟件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中國軟件產業處於發達國家和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夾縫”中,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軟件產業國際競爭的前沿將無所作為。上世紀90年代末,印度在國內經濟相對較差的基礎上實現了軟件業的快速發展,在高科技產業和知識經濟的核心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印度在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了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而中國呢?印度無可比擬的國民經濟信息化、信息產業規模、國內市場潛力和綜合經濟實力,無疑增強了中國發展軟件產業的決心和信心。
研究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以色列、愛爾蘭等國家軟件產業的成功發展路徑,可以發現軟件產業有著不同於壹般制造業的規律。許多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如機械電子、汽車等。,基本上呈現出“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規律。但是,軟件產業在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時發展是完全可能的。這主要是因為推動軟件業成功的關鍵資源不同於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成功的關鍵資源是資本,而軟件業成功的關鍵資源是知識型人力資源。因此,發展中國家完全有可能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加上政府推動和政策支持,在這壹領域與發達國家競爭。
同時,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運動的興起和網絡計算機(NC)的普及為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Linux是壹個完全開放源代碼的類UNIX操作系統。由於其開放性和先進的技術,贏得了壹批具有豐富市場經驗的軟件開發者的支持,並宣布將遵循自由軟件聯盟(CNU)的GPL協議,使Linux得以迅速傳播和發展,並開始對微軟構成直接威脅。目前,Linux在全球擁有約654.38+0,000萬用戶,在互聯網服務器使用的操作系統(OS)中排名第壹,占比28%。IDC(國際數據公司)預測,五年後Linux將在全球操作系統市場排名第二。
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件給現有的軟件產業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必將影響世界軟件產業的發展。例如,開源可能成為軟件開發的重要模式;以網絡為核心的開放、全新的發展模式逐漸形成;改變軟件業的“遊戲規則”。
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數控(網絡計算機)已成為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壹,特別適合我國國情,具備大力推廣的條件。目前,NC已經從單壹的瘦客戶端擴展到便攜、移動、無線的網絡接入終端,用戶群規模迅速擴大,普及NC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NC對CPU的性能要求不高,可以大力推進基於Linux的CPU芯片開發,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的CPU設計產業。
此外,軟件已經成為各行各業企業管理、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控制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商業競爭的有力工具。軟件行業不再局限於計算機行業,已經向其他行業滲透和分布,軟件的產品形式多樣化。嵌入式軟件市場正在升溫,壹個是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如手機、手持設備、信息家電等;另壹個是工業應用市場,如工業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儀器。這是壹個相當分散的市場,因為嵌入式軟件往往運行在專用的微處理器芯片上,所以不容易形成統壹的獨占市場。
因此,中國有很多難得的機會改變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的地位,特別是在系統軟件市場的被動局面。重要的是我們國家要抓緊時間,不要沈溺於太多無用的爭論。當前最迫切的是盡快確定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戰略,發揮中國的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只有這樣,中國的軟件生產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達到國務院18號文件規定的目標,躋身世界軟件強國之列。
三、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路徑
前面我們考察了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以色列、愛爾蘭的軟件產業發展路徑。現在回過頭來看,未來中國的軟件產業應該走什麽樣的發展道路?壹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中國絕對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和獨特的優勢資源。因此,在發展軟件產業的道路選擇上,我們應該走出壹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壹)國家行為與企業行為的互動
這裏的“國家行為”不僅指國家應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軟件產業,還指國家應通過投資、組織和引導來促進軟件產業的發展。我們之前說過,中國的信息產業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國提供核心技術的平臺上,這對於壹個國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中國有必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軟件產品和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並為其提供市場空間。我們不能寄希望於軟件企業。這是因為,第壹,擁有自主版權的軟件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開發,不像軟件服務業,只有優秀的人力資源才能做好。系統軟件產品,如操作系統和配套軟件,可以說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範疇。只有國家集中大量的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以國家為主導,統壹組織協調,才有可能成功。指望單個企業或者企業間的聯盟來解決軟件的核心問題是不現實的。二是目前我國軟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乏充裕的資金,無力解決開發系統軟件所需的巨額資金,面臨巨大風險。同時,資本的逐利性也不能要求軟件企業站在國家的角度主動為國家“排憂解難”。第三,中國軟件產業發展形勢緊迫。只有動用國家力量,集中國家資源,采取類似我國當年“兩彈壹星”的非常規操作方式,迅速縮短我國軟件產業與軟件發達國家在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上的差距,才能使我國擺脫在國際軟件產業鏈中長期處於被動地位和尷尬局面。
當然,體現國家在軟件產業發展中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幹預,而是在國家的引導下采取市場運作和商業化的形式。比較可行的操作方法是:國家投入巨資,以國家為主導,吸收各行各業的資金,包括軟件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甚至跨國公司,直接設立實體。從事軟件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這個實體中形成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壹條龍”,解決了目前我國研發與產業化脫節的“頑疾”。
(2)軟件產品和服務並重。
有觀點認為,目前中國應重點發展軟件產品,提高中國在全球軟件產業中的地位,使軟件服務業保持自然增長狀態。也有人認為目前中國的軟件產品遠遠落後於軟件強國,短時間內無法超越。與其在成功幾率不大的系統軟件領域苦苦掙紮,不如專註於服務業的發展,既能培養人才,又能創造就業,為以後專註於軟件產品的開發打下基礎,也符合目前軟件服務業的主導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有失偏頗,沒有全面考察問題的本質。作者之所以提出“軟件產品與服務並重”的觀點,與“國家行為與企業行為互動”的觀點是壹脈相承的在發展軟件產業的道路上,國家與企業既有分工又有互動。國家可以利用國家的意誌,集中投資,采取實體經營的形式,整合來自國家和社會的優勢資源,集中力量攻克軟件行業的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建立自己獨立的產品體系。同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國家為軟件企業創造市場機會,促進軟件服務業的成熟和成長。企業呢?主要集中在軟件服務領域,大力發展信息系統集成、ASP、信息系統運維、數據中心和資源外包、數據加工與處理、軟件測試、信息系統咨詢與評估、信息系統工程監理、軟件和信息系統管理人員工程培訓等服務,為軟件產品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提供優質服務,積累專業化知識和軟件人才。國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有條件的軟件企業大力發展軟件服務業,提高企業素質。同時,鼓勵有條件、有意願的軟件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定制軟件和服務市場,學習和掌握國家軟件市場的運行規則和業務流程,積極參與CMM認證,完善質量保證體系,促進軟件企業進壹步與國際接軌,提高國際化素質。
(三)著力發展國內市場
毫無疑問,中國軟件產業的國內市場空間非常巨大。我國要以電子政務、電子金融、企業信息化和社會保障為重點,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我國自主版權的軟件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工業應用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產品,通過巨大的內需推動軟件產業快速發展。
電子政務涉及信息技術的各種產品和技術,促進了行業、企業和家庭的信息化。所采用的技術和產品對社會具有廣泛的示範性和指導性。由於我國電子政務的安全性、個性化、本地化等特點,國內軟件企業在這壹領域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盡快制定統壹的電子政務標準和規範,提出政府推薦的產品或服務目錄,避免各級政府部門和地方在電子政務實施中“壹哄而上”,削弱電子政務對國產軟件的拉動作用。
中國金融電子化發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銀行系統擁有大中型計算機700多臺,小型機6000多臺,pc機和服務器50多萬臺,自動櫃員機(ATM)近3萬臺,銷售終端(POS)22萬臺,電子營業網點覆蓋率達到95%以上。金融電子化的硬件建設將推動金融領域應用軟件的大發展。數字電子貨幣、網上支付、安全認證等電子金融功能將直接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目前,中國有15000家大中型企業和11000多家小型企業。這些企業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同時,實施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企業信息化的潛在市場將越來越大。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將要求中國企業按照國際規則開展經營活動,這必將增加對企業管理軟件的需求。目前,管理軟件的有效用戶僅占中小企業總數的5%左右。企業信息化將直接帶動ERP(企業資源規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軟件的發展。
(四)建立行業自治制度
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建立產業自主體系,需要國家層面的組織、協調和引導。目前Linux在全球的興起,為我國逐步打破WINTEL體系,建立基於Linux的系統軟件產業體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們自己的軟件產業標準體系,占據全球軟件產業鏈的頂端,最終發展成為可以與美國抗衡的軟件強國。
參考
[1]中國軟件行業協會。2000年中國軟件產業研究報告[R].2001,(4).
[2]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全面推進我國信息產業的改革與發展——吳基傳部長在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R].2002-01-28 .
[3]王文京論軟件產業與軟件企業管理[DB/OL].新浪網站,2001-12-09。
[4]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軟件產業“十五”專項規劃思路[DB/OL]。www.ccidnet.com,20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