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堿灘區位於克拉瑪依市東北30公裏處,北與托裏縣接壤,南與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克拉瑪依區接壤,東北與烏爾禾區接壤。東經84° 57 '-85° 15 ',北緯45° 34 '-45° 43 '。總面積1272平方公裏。總人口為60 000人(2004年)。
地形輪廓呈條狀。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沙漠氣候,幹燥、多風、溫差大,多大風、寒潮、冰雹、山洪等災害性天氣。年平均氣溫8.4℃,常年極端高溫42.9℃,極端低溫-39.5℃。年平均降水量169mm,蒸發量2558mm。平均大風日數(8級以上)為72天。無霜期為225天。
白堿灘區轄中興路街道和三平鎮街道兩個街道。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白堿灘區是克拉瑪依油田的主要產區。1958年,克拉瑪依油田第壹口日產數百噸的高產油井在這裏誕生。193井壹直被稱為油田的“王牌井”。從50年代的勘探開發,60年代的艱苦創業,70年代的發展,80年代的騰飛,經過兩代石油工人的艱苦奮鬥,白堿灘區逐步建成了完善的石油工業體系,在城市建設、商貿流通、金融保險、醫療衛生、交通運輸、服務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白堿灘區成立於1982,撤銷於1984。8月,1991,白堿灘區重新設立,轄兩個自然鎮(白堿灘鎮、三坪鎮),16個新村,26個居委會。
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為62633人;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滿族、壯族、錫伯族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48166,占全區總人口的76.9%;少數民族人口14467,占全區總人口的23.1%。
2000年,白堿灘區轄兩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為64297人,其中各街道(人)人口為中興路街道46724人,三平鎮街道17573人。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石油是白堿灘地區的主要自然資源,石油儲量大,質地優良。可用於煉制各種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溫的柴油,各種潤滑油和優質瀝青。除了石油,還有煤、石膏、芒硝、石棉、水晶石等礦產資源,以及燒制磚瓦和超輕陶粒的土、砂和三級建材。全區土壤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灰棕色荒漠。荒漠植被有梭梭、紅柳、胡楊、沙棗、多年生禾草和短命植物,我國野生動物主要有羚羊、野兔、野豬、狐貍、蛇、蟾蜍、雉雞等。
解放前,白堿灘區是壹片戈壁灘。低窪處常年被淹,所長滿蘆葦灌溉,常有羚羊、兔子等野生動物出沒。根據這裏的地理環境,這裏的遊牧民族被命名為“傑然布拉克”,意為羚羊聚集的地方。後來有人把它命名為“白水灘”,意思是這片沙漠沙灘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在此勘探時,發現到處都是廣袤的鹽堿地,於是命名為“白堿灘”,壹直沿用至今。
白堿灘區1982成立,1984撤銷。8月,1991,白堿灘區下轄兩個自然鎮(白堿灘鎮、三平鎮)重新建制。新疆石油管理局所轄二級企事業單位為:鉆井公司、采油二廠、采油三廠、試油處、電廠。二半單位為: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運輸公司、房產局第壹分局、白堿灘職工醫院。大隊級單位包括:供水大隊、供熱分公司、通信站。進駐地區的企事業單位有:新疆兵團五建壹分局、白堿灘路班等。全區有16個新村,26個居委會。
隨著油田生產和城市建設的發展,白堿灘地區的人口不斷增加。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62633人,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滿族、壯族、錫伯族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48166,占全區總人口的76.9%;少數民族人口14467,占全區總人口的23.1%。
[編輯本段]石油工業
石油產業是白堿灘區的支柱產業,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產業有鉆井、采油、試油、電力等。其他產業是圍繞石油生產和服務而形成和發展的。
65438年至0956年,白堿灘油田開始大規模開發,成千上萬誌存高遠的拓荒者迅速聚集在這片荒涼而神奇的土地上。開發初期,這裏沒有房子,領導和工人都住在帳篷和自建的窩裏。沙漠邊緣的氣候冬天嚴寒,夏天難熬,油田的飲用水非常緊張,所以實行定量配給。老壹輩建設者克服天氣惡劣、條件艱苦等困難,艱苦奮鬥,夜以繼日地投身油田建設。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