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六歲以後就沒有新的了,意思是說六歲以後發生的事情其實在六歲之前就發生了,只是換了個新包裝而已。當然,青春期也不例外。
青春期來了,壹半又要回去處理之前的舊傷。就像青少年壹方面向往未來的獨立,壹方面又依戀昨天。
然而,青少年比以前更強大了。比如,當孩子在與孩子互動時受了委屈,當大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感知、替代孩子,當孩子因為害怕大人而壓抑內心的感受,不敢表達,孩子對這部分沒有反抗的力量,但青少年就不壹樣了。他們會用成長的力量互相表達,互相碰撞。
因為青少年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邊界在哪裏。
這樣,那些每天都在發生而沒有結束的事件,就會跟隨進入青春期,成為青少年發展任務的壹部分。
而這些尚未解決的前進障礙,如埋在成長中的地雷,會因為青少年的成長使命和力量而被壹壹引爆,所以青春期被定義為“叛逆”。
如果這個時候它成長中的很多困難能被成年人理解,情況就可控了。在少年的經歷中,還有礦井安全引爆的經歷。相反,如果我們壓制或繼續突破其邊界,年輕人將在成長過程中錯過安全排雷的機會和經驗。
但是,要容忍少年的折騰,並不容易。我想說的是,被少年打敗沒關系,別被打死就行。正是在與父母的碰撞中,青少年學會了邊界,懂得了如何與權威打交道。也是在與父母安全互動的體驗中,才能走得更遠。
我不知道我是誰。
圖畫書《我不知道我是誰》的主人公達利B兔,生活中充滿了煩惱和疑問。他是誰?他對自己壹無所知。當可怕的黃鼠狼傑西D出現在森林中時,兔子達利B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達利B,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尋找自我的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繁重的課業,性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青春期的發展任務以及之前成長中的舊傷和傷痛。
青少年被卷入了兩軍的沖突中。要麽妳抑郁內向,要麽妳像壹個鬥士,獨自悲傷孤獨。當妳生氣的時候,妳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曾老師說,青春期的任務之壹是讓成年人失去控制。事實上,他們的內心是多麽的失控。抑郁和失控成為他們的主基調。......
養育少年,當全身多刺,與周圍發生碰撞時,再去彌補,是多麽壯觀和悲壯。
壹個家庭治療的案例,當兵的父親淚流滿面,名牌大學畢業的母親和帶團的父親都管不了壹個青春期的寶寶。面對自己青春期輟學,曾經是學校十佳,極其聰明的兒子,他說自己差點跪下來求兒子...疼到無數次想和抽屜裏的家夥壹起開槍自殺。......
我能感受到內心難以言喻的痛苦。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面對青少年時的絕望。
壹位父親告訴我,當壹個青春期的兒子在家裏搗亂時,有許多時刻他們不想要他,每個母親都忍心殺死這個孩子...壹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怎麽會整晚表現得像個魔鬼,壹天24小時不學習,10小時都在搗亂,有時候他媽媽還整天威脅以淚洗面...
當我了解到童年的純真,成年人說的話,家庭感情的疏遠,父親似乎明白了。原來,孩子長大後,壹直是被當做小寶貝來對待和撫養的。青春期斷崖式的變化讓家長們措手不及。這個多刺的少年,每天花那麽多時間精力鬧事,就是為了搞清楚自己是誰!
當局者迷,苦不堪言,少年也是。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樣壹部父親不仁,兒子不孝的劇裏。難道不是他們感受到了父母關系的強大和強勢,才可以大膽鬧事嗎?壹天10小時的劇,好有生命力!
我告訴這位父親,夫妻之間可以感到悲傷和痛苦,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可以向對方傾訴痛苦,可以找朋友來支持。能被孩子打敗,認輸,認輸。但是妳千萬不要逃避,切斷關系,而要在最艱難的日子裏留在這段關系裏,在少年的世界裏生存下去。
我想,可能有很多家長恨不得馬上逃跑吧。
幸運的是,大多數人都像這兩位父親壹樣,活了下來。有的選擇放手,讓青少年有了很大的空間,更多的是尋求幫助,為失控註入理性。
青春期為主權和邊界而戰。
田甜是壹個安靜的女孩。在她有限的人生經歷中,父親在家裏壹直是壹個嚴格不妥協的人,而母親壹直是從。初中的時候,她發現父母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日記和手機經常被翻。她辯稱自己從未因各種原因被拒。有幾次,她拼命堅持沖突,父親把她打了壹頓,母親沒有阻止。
不知道什麽時候,田甜變成了壹個文靜而棱角分明的女孩。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田甜開始感到全身疼痛,所有的醫院都無濟於事。
我偶然走進了診室。原來,田甜的痛苦是與父母的隱性對抗。既然妳要我按照妳的意願活著,現實中是不可能完成和我身體的對抗的。因為生病,父母對田甜的期望會降到谷底。現實中無法取得的勝利,是在隱蔽中取得的。
這場隱藏的無沖突戰爭沒有贏家。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當界限被反復打破時,潛意識就會出來幫助以隱藏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能明爭暗鬥,兩敗俱傷。
青少年需要邊界,知道自己是誰,這是成長的結果。
我們的文化認為青少年叛逆不好,甚至讓我們對青春期充滿恐懼。尤其是在冠軍情結的文化背景下,在學業壓力很大的環境下,大家最好能像鮑曉壹樣,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只管學習,不管任何青春期的發展任務。
可是,少年的成長就是這麽旺盛。家庭戰爭經常上演。
如果在與父母的對抗中,父母堅持並拉住了少年。等這個時期過了,他們就是妳想要的孩子了。換句話說,只有在對抗中,他們才能找到邊界,懂得如何與權威相處。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很多青少年輟學,卻在經歷了父母眼中非常艱難的壹段時間後,若無其事的回到校園,加入正常的學習生活。
如果父母太強勢,孩子總會受挫,那麽孩子就會在與權威相處後學會無力感,因為內心的體驗就是我永遠不會打父母。當然,他們也可能看到不能公開爭論,轉而內鬥。就像田和他的父母壹樣,兩敗俱傷。
父母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殺死。
凱為人熱情坦誠,隊裏的朋友都很喜歡他。奇怪的是,每當壹個大的團隊項目實施的時候,都可以做的很好,但總會在關鍵時刻土崩瓦解。反復的錯誤使他錯過了許多機會。
高二那年,凱意外失去了父親。此前凱壹直叛逆,聰明的腦袋不好好學習,與父親抗爭多年。到了高二,他突然意識到不能再混日子了,要好好學習。當他開始努力工作時,他的父親去世了。
這給凱的認知留下了可怕的印象。當我想成功的時候,我父親死了。只要我想成功,可怕的事情就會發生。
咨詢過程中,凱壹次次淚流滿面。他恨自己對父親那麽好,而父親又那麽早就離開了他。......
往下看,當然還有凱對父親的愧疚。他不好好學習,讓他爸爸生氣了那麽久。他對父親有期望,期望看到他的努力,失望,也就是期望之後的失敗,對父親有著深深的愛。
凱很幸運,他發現了問題所在,走進了咨詢關系,整理並治愈了之前未完成的情結。但我想,現實中有多少人以為長大後會“殺死”父母,最終沒能成功?
青春期的成長只有幾年,但對青少年來說卻是壹輩子的事情。要打敗負重前行的少年,並不容易。
長著成人面孔、做成人事、說成人話的少年,常常與成人發生沖突。
可以沖突,青少年需要引導和規則;成年人可以贏,但不能羞辱青少年;青少年可以贏,但成年人可以被打敗,而不是被殺死。
打敗成年人,說明青少年有力量;擾亂全家,說明青少年還是挺厲害的。但如果壹個成年人被打死,退出了與青少年的鬥爭,也許沖突激活就是成年人之前成長的傷害。仔細想想,是什麽在沖突中激起了妳逃跑的欲望,把這個搞清楚,對妳,對妳的孩子,對妳未來的爺爺,可能會很有幫助。
別忘了,青少年和父母的關系,就是他們長大後和權威的關系。當青少年在與父母抗爭的過程中被打敗而沒有被殺死,青少年以後就會有與權威抗爭的經歷,而不是只要心中有成功的想法就不敢抗爭或者有可怕的懲罰等著他。
少年才成長了幾年,值得堅持。
作者:莫麗華
本文首發於微信官方賬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