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06年8月29日
作者簡介朱(1947—),男,河北徐水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北京100836
摘要:本文以無錫和保定農村經濟調查數據為基礎,說明農地經營小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發展的壹個顯著特征。人民公社曾經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經營,由於諸多弊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回到了壹家壹戶的小規模經營模式,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近年來,在無錫、保定地區,隨著農民向二三產業的大規模轉移,以及土地向種養大戶、村集體或工商企業的轉包,出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可喜現象。然而,這種高成本的農業現代化只能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進行。
《英語摘要》本
本文根據無錫和保定農村經濟調查資料表明
土地經營的壹個突出特點是
小規模的中國。人民公社領導時代的土地經營
降低谷物產量。實行承包制後,土地經營是
基於壹個家庭,大量的糧食被生產出來。最近幾年中
吳縣和保定的農民已經開始有了第二個和第三個
工業,他們的土地已經給了更大的家庭誰擅長
糧食,向農業現代化的轉移,只有在少數幾個
快速增長的地方
經濟。
關鍵詞:農業/家庭經營/適度規模經營
20世紀,中國農業經營規模經歷了壹個很有意思的變化軌跡:20世紀上半葉,農業經營規模呈現小型化趨勢,直到建國前後進行了歷史上最徹底的平均分配耕地的土地改革,中國大陸農村統壹成為個體農業。此後,農業經營規模開始從65438向0953反方向變化,即向集體所有制規模變化。從1953到1956結束,只用了4年時間,基本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實行的家庭經營,到1958,這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過渡到“政社合壹”的人民公社。但這種集體經營從1956只持續了25年,到1981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回到家庭經營的軌道。如果從每家平均占有耕地的數量來看,由於人口的增加,其規模甚至低於1956年農業合作化前,這種情況壹直延續至今。如何看待這種種植業歷經波折回歸小型化的歷史趨勢,將如何走向適度規模經營,其條件是什麽?本文擬通過對無錫、保定兩地近70年來農民調查數據的追蹤來探討這壹問題。
1.近70年來無錫和保定農村土地經營規模的變化
(壹)人均耕地面積變化
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之壹是人地矛盾,即人口增加,耕地減少。這個趨勢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無錫、保定四次農村經濟調查數據。
從表1可以看出,70年來,無錫和保定的人均耕地面積逐漸減少,這與我國整個農村地區日益尖銳的人地矛盾是壹致的。
(二)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
因為農民並不擁有全部的耕地,比如解放前和解放初就有土地典當和租佃的情況,現在又有承包別人的耕地轉包給他人的情況。所以,其實真正反映經營規模的是“經營的耕地面積”。
土地典當分為典當和典當,租佃分為出租和租賃,轉包也分為出讓和轉讓。在私有土地的情況下,計算耕地面積的公式是:
經營性耕地面積=占用耕地面積+租賃面積-租賃面積+租賃面積。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計算公式為:
經營性耕地面積=承包集體耕地面積+自留地面積+承包面積-轉包面積。
據此,無錫市和保定市被調查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如表2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無錫、保定四次農村經濟調查數據。
從表2的數字來看,無論是無錫還是保定,農民耕地面積越來越小,呈現小型化趨勢。顯然,這與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有很大關系。
二、關於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壹方面促進了農業特別是糧食產量的提高,創造了巨大的業績;另壹方面,它給推廣農業機械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成為進壹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障礙。因此,壹些理論工作者開始提出土地規模經營的問題,認為應該引導和組織農民向土地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現實生活中,壹些地方已經開始實行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現階段不宜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會引起農民的恐慌和經營中的短期行為,造成社會不穩定,導致土壤肥力破壞和農業減產。
那麽,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據調查,在無錫和保定,目前,無錫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然而,保定市土地適度規模開發程度很低。這種巨大的差異恰恰說明了問題的本質。
巫溪縣1982春實行家庭承包制。巫溪縣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民進入了鄉鎮企業。而且由於勞累和缺錢,有的農田已經撂荒、半撂荒,有的則因為缺田而難以發揮特長。在這種情況下,從1983年6月到10年6月,大農戶(壹般指戶均15畝以上)耕種的責任農田規模經營應運而生。到1989,全縣發展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248家,承包糧田面積9263畝。其中,種養大戶230戶,經營面積8052畝,占規模經營面積的86.9%。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種糧大戶日益暴露出各種弊端:壹是高額的種糧補貼使農村集體背上了沈重的經濟負擔,這種補貼只會擴大消費資金;二是大農戶不夠穩定;三是大農戶抗災能力差,靠自己建設現代農業非常有限。1989,巫溪縣委縣政府開始引導以村辦農場形式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截至1993年底,全縣共有土地經營單位1501個,經營面積11.7萬畝,占全縣承包糧田的18%,占全縣承包責任田的54%。規模經營的村辦農場704個,經營面積7.5萬畝。村辦農場占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的比重從1989年的13.1%上升到64%,成為全縣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1](p70-73)。到1994年9月,巫溪縣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試點通過了農業部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組織的領導、專家、學者的檢查、論證和驗收。
此後,無錫縣和無錫市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發展。截至1997年底,錫山市(原巫溪縣)基本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的村占農業村總數的30%以上,經營面積占責任農田面積的60%以上。無錫糧食蔬菜規模經營面積34.7萬畝,其中菜地31萬畝,商品糧田規模經營比例達到52% [2] (P34)。1998年,錫山農業規模經營機制進壹步完善,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43萬畝[3](P307)。
近年來,無錫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出現新變化。壹方面,大農戶的形式依然存在,壹些村辦農場變成了大農戶經營。另壹方面,無錫已經開始建設“現代都市農業”。自2003年以來,已有20多億元工商資本投入無錫農業,建成了壹批觀光農業園、生態農業園、科技農業園,使無錫農業邁上了新臺階。從土地經營規模來看,這些農業園區從幾百畝到幾千甚至上萬畝不等。土地集中的方式多以“反向承包、反向租賃”的形式,即以行政村為單位,將幾十塊甚至更多的農民土地集中出租給經營農業園區的企業(租期20年至30年或更長),土地出讓金的補償全部支付給農民。目前,無錫已初步形成南部丘陵地區高效的茶果產業集群;董熙城東經濟林產業集群:三沿(沿江、沿湖、沿江)特色水產產業集群;城郊精品蔬菜產業集群;著名的環湖果業集群和環太湖休閑觀光產業示範帶,為無錫現代都市農業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區域農業的發展。有果蔬之鄉、奶牛之鄉、苗木之鄉、桃之鄉等38個特色農業鎮,121特色養殖基地,培育了壹大批省市名牌農產品。全市50家國家、省、市農業龍頭企業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6543.8+06.9億元,實現利稅8.35億元,帶動農民85萬人,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無錫農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8000元。
保定的土地管理情況與巫溪縣有很大不同,仍然保持著小農經濟的特點。即使有養殖戶大戶,也不多見。那麽,為什麽在無錫效果非常好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保定卻沒有出現?我們認為這是由於無錫和保定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壹,無錫的經濟實力很強。1991無錫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289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七。無錫市巫溪縣鄉鎮工業發展水平自1980年以來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壹,連續三年(19,654,38+0,1992,1994)位居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評價的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首。無錫市的江陰市和宜興市也在歷次評比的百強縣之列。強大的地方經濟實力會為壹項政策的實施提供壹定的物質支持(比如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
第二,無錫農村社會總產值中,二、三產業比重很高,農業比重很低。20世紀80年代末,無錫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構成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無錫農村二、三產業的產值已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90%。因此,無錫農村的二三產業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這是無錫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條件。
保定市農村社會總產值見表4。
來源:根據保定年鑒85頁數據(1991)。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1990年,無錫市農業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僅為9.0%,而保定市卻高達45.8%。農業在保定農村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遠高於無錫,說明保定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業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出去。因此,更多的人將生活在陸地上。
第三,無錫農民很少依靠農業收入。近70年來,無錫、保定兩地農民種植收入占農民家庭總收入比重的變化情況見表5、表6。
資料來源:根據無錫、保定四次農村經濟調查數據。
資料來源:根據無錫、保定四次農村經濟調查數據。
1949之後,無論無錫還是保定,雖然種植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逐漸下降,但保定的種植收入比重始終高於無錫。從65438到0986,無錫的種植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為17.31%,保定為36.45%。從65438到0997,無錫的種植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為7.44%,保定為22.37%。這說明無錫農民已經很少靠種田收入了。
無錫的鄉鎮企業極其發達,很多農民把自己的土地轉包給他人,自己在鄉鎮企業工作。這樣做不僅勞動強度低,收入也高。為什麽不為農民做呢?這為很多農民放棄土地經營提供了條件。
保定的情況不壹樣。保定的鄉鎮企業很少,農民很難在鄉鎮企業找到工作。很多人在農活少的時候出去打工,但是因為沒有壹技之長,打工的收入很低。所以對於很多農民來說,農業收入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於沒有農民工的家庭來說,農業收入的實物形態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口糧,所以耕地是無法流轉出去的。
以上比較表明,無錫可以在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實行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農民擁有超過種植業收入10倍的非農產業收入作為後盾。
保定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中等,這壹帶的農民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土地。可想而知,對於那些二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以及其他收入來源較少的地區的農民來說,土地是多麽的重要。
我們不反對無錫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認為這是很多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從目前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能達到無錫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很少。因此,無錫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全國應該算是少數特例。如果現在推廣這種做法,特別是在責任田具有維持基本生活條件功能的農村,很可能會引起很大的震動,對穩定農民和農業生產都是不利的。因此,目前不宜在全國提倡發展規模經營,仍應實行中央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以有效保證土地家庭承包制的長期穩定。
第三,如何在“小農經濟”下實現農業機械化
農業中的小規模家庭經營無疑存在許多問題,最明顯的是如何發展農業機械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北方很多農民買了毛驢,南方很多農民加了奶牛,只有部分農民買了小型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很少。至於大中型拖拉機,壹般是公社或大隊在分田到戶的時候,把壹部分拖拉機以固定的價格賣給農民個人。因為都是老機器,技術狀況不是很好。另外,為了第壹時間照顧好地、壞地、遠地、近地,土地劃分得非常零碎,當時人們還沒有形成有償服務的概念。所以只有少數大中型拖拉機沒有為農民發揮應有的作用。除少數農業機械化基礎較好的地區外,當時農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比人民公社時期落後了許多年。
沒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農民在農忙季節非常辛苦,而且很難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也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機械化,按照過去的經驗,要擴大土地規模,搞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是,如上所述,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還不能實行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那麽,如何解決農業機械化與小農經濟的矛盾呢?
無錫走的是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自行購置農機,建立村級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村農場和農民服務的道路。其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某些個別方面甚至超過了壹些發達國家,農業正在走向現代化。無錫發達的鄉鎮工業開始反哺農業,無錫走上了自力更生以工建農的道路。以無錫市巫溪縣為例。據統計,從1987到1993這七年間,全縣投入農業建設資金4.9億元,其中用於購買農業機械的資金7791萬元。七年來,全縣農業機械化技術裝備不斷增強,上海50型拖拉機年均增加150臺,累計保有量達到1951;桂林二號聯合收割機每年新增210臺,累計保有量已達1702臺;每年新增插秧機60臺,累計插秧機數量已達471。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57.67萬千瓦,每百畝耕地69千瓦。全縣中型拖拉機機械化耕作率達到97.9%,“三麥”聯合收獲率達到91%,機械化插秧面積超過4.5萬畝。除水稻收割外,全縣基本實現了農田、耙耕、排灌、植保、脫粒、運輸、田間管理和農副產品加工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1] (p75-76)。農業機械化達到如此高的水平,無疑是令人欣慰的。這不僅是農民的理想,也是農村發展的方向。
而我國廣大農村還不具備無錫那樣的經濟實力,不可能走無錫式的農業機械化道路。那麽,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農業機械化該怎麽走?
我們可以看到,在保定農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壹是有農機的農民自己服務;二是農機大戶和農機化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有償服務;三是保定市農機管理部門組織農機大戶和農機化組織參與小麥跨區收割等跨區域社會化服務。筆者認為保定市的這些農機化服務模式可能更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
四、幾點啟示和政策建議
1.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水平千差萬別。在推進農業政策時,絕對不能搞壹刀切。
2.中國人地矛盾極其尖銳,這是基本國情。因此,涉及農民的土地問題必須極其謹慎,否則會引起農民的波動,對我國農業產生很大影響。
3.在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等方面,我們決不能再犯推進農業合作化時急於求成的錯誤。
4.要嚴厲打擊利用各種機會和方式侵占農村耕地謀取私利的行為。土地保護應列為各級領導部門的考核內容。
註意事項:
①農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耕地。
②人均耕地面積1957包括被調查農民個人所有的耕地和合作社加入的耕地。1997人均耕地面積為農民承包的集體耕地面積,其中壹部分已計入承包的集體耕地,壹部分未計入。
③人均耕地面積1986為人均耕地面積。1997人均耕地面積包含部分農民自留地。
④(1)無錫1929—1957的收入數據低於“總收入”但高於“凈收入”;1986的收入數據類似於“凈收入”,1997的收入數據是“凈收入”。
(2)1929、1936、1948、1957的收入在無錫保定第二次調查中已統壹折算為人民幣價格1958。1986和1997的收入是目前的人民幣價格。
⑤(1)保定1930—1957的收入數據為“總收入”,1986的收入數據類似於“凈收入”,1997的收入數據為“凈收入”。
(2)無錫保定第二次調查時1930、1936、1946、1957的收入已統壹折算為1957的人民幣價格。1986和1997的收入是目前的人民幣價格。
"參考文獻"
[1]吳。錫山市農業現代化探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中國鄉村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3]無錫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無錫年鑒(1986—199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除非另有說明,本網站不擁有文章的版權。如引用,請註明原始出處。
請引用原始來源,如果妳
將會使用這張紙
這篇文章進入數據庫的時間是2007年10月27日165438。
資料來源:《河北學術期刊》,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