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很多媽媽在產假結束後會重返工作崗位。
所以這個時候,年輕的父母就會面臨壹個選擇題,“孩子對奶奶好還是對奶奶好?”
關於這個問題,也有過激烈的討論。小區裏有個寶媽群,大家會壹起討論孩子的話題。
有壹次聊天時,壹位寶媽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她說沒時間照顧孩子,要去領工資了。她應該把它們給她的祖母還是她的祖母?
這個問題壹石激起千層浪,寶媽們各種出場。
陳辰的母親:我的孩子壹直由我的祖母照顧。我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孩子出生後我奶奶幫忙照顧,現在自然是她接手了。這孩子非常喜歡她的祖母。
畢竟是她的曾孫,奶奶也很愛孩子。
日常媽:婆婆太強勢。我不敢讓她帶孩子,說她做錯了,她馬上就發脾氣。幾次之後我都不敢給她直接建議了。
就算我客氣的說幾句,婆婆也會想太多,讓我很緊張。考慮要不要讓我奶奶帶。畢竟我是自己的母親,不用這麽小心翼翼。
欣欣媽媽:老人照顧孩子,別的也不能要求太多。像兒童早期教育壹樣,妳仍然需要擔心馬寶。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奶奶帶還是外婆帶都差不多。
宣媽媽:我兒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他奶奶帶大的,因為他奶奶說他不喜歡男孩子,人家愛他孫女,所以孩子不想去他奶奶家。現在上小學壹個月了,見過奶奶壹兩次。
群裏各種意見都有,各家情況也不壹樣。有的說奶奶好,有的說奶奶帶娃。
其實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誰來照顧寶寶。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巴斯在《進化心理學》壹書中做了壹項研究。
結論是:如果壹定要給老人和孩子的親密程度排序的話,順序是先奶奶,後爺爺,爺爺。
據說這個順序利用了心理暗示。很多公公婆婆看著媳婦生孩子都有壹種“完成任務”的心態,而這種擔心在媳婦生完孩子後就消失了。
父母愛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愛他們的女兒。表面上是愛自己的寶寶,實際上是愛自己的女兒,所以想盡可能多的分享,讓女兒過得更輕松。
這個心理醫生給的排名可能和家長想的略有出入。妳認同這個排名嗎?
壹般孩子在6歲之前人格已經基本發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大人的壹些不好的言行也會被孩子學會。
所以不管誰帶,大人都要註意自己的言行。
第壹點: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老年人的性格和品德很重要。因為照顧孩子需要極大的耐心,所以脾氣暴躁、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老人不適合照顧孩子。
比如壹些不聽話的老人,就是被打。
我見過表哥家老頭打不聽話的孫子,還把他的掃把弄壞了。其實是小事,老人可能只是生氣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恐懼。估計他以後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會被嚇到的。
第二點:不要溺愛孩子,避免被孩子說“惡心”。
在壹些農村地區,老人們仍然有重男輕女的習慣,在她的家鄉有壹位老奶奶嚴重的重男輕女。
她對待孫女是壹個巴掌拍不響,對待孫子是要什麽有什麽,連弟弟都欺負妹妹。老人不僅不阻止她,甚至還“鼓掌”。
結果孫子4歲了,脾氣越來越大。他不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就對大人拳打腳踢,甚至罵大人惡心。
父親看到兒子這樣,氣得想挨揍,卻被王阿婆攔住,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王阿婆把溺愛當成孩子的“蜜糖”,卻不知這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毒藥”。
第三點:正確的育兒方式。
很多80後、90後應該都經歷過打罵的教育。
現在大家都講究科學育兒。如果打罵教育是為了強化記憶,那麽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錯誤,也是強化記憶的絕佳方式。
作者的信息是:
孩子和誰親近,要看孩子3歲前和誰接觸的時間更長。有條件的家庭最好讓媽媽自己帶寶寶。
《中國青年報》著名兒童新聞編輯陸琴曾說過:孩子應該由母親帶大,這樣孩子才會親吻母親,母親和孩子都會感到安全。和母親親近的孩子是母親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