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浦橋街道辦事處位於南塘浜路103號。2001竣工的多功能辦公樓高7層,使用面積2760平方米。壹樓是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為老百姓提供壹站式服務。二樓是接待群眾來信來訪、法律咨詢和司法接待,設立人民調解法庭。三樓是會議室,用於社區黨員代表會議和社區工作協調會,對居民區開放,作為協調會、聽證會、評議室的場所。四至七層為辦公區。
昨天在打浦橋:
從1914,以徐家匯路為界,該地塊屬於法租界和中國界。解放前夕,壹些窮人聚集在原華邊界,窩棚散落成碎片。趙家浜、日暉港汙染嚴重,環境臟亂。1954修建肇嘉浜路,1956開始建設打浦橋商業中心。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這方面的改造步伐加快,上海活性炭廠等壹批汙染嚴重的工廠相繼遷出。為加快打浦橋片區改造,將1992 1斜三地塊壹期19890平方米租賃給海華有限公司,成為中心城區首宗毛租土地。65438年10月25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同誌視察協三基地,召開住宅建設現場會。從此,我們走上了壹條引進外資加速上海舊區改造的新路,拉開了打浦橋地區建設的序幕:
1992 10月90年代被稱為“龍須溝”的日暉港綜合治理工程於1993年12月開工並竣工。
1993 11.00區自籌搬遷資金,徐家匯路拓寬工程開工。
1994 165438+10月盧灣體育館開工,1996 65438+2月竣工。
3月,1995,上海最大的棚戶區之壹大浦路53弄改造開工。
1996年6月打浦路拓寬工程開工。同年,大埔橋頭農貿市場被拆除,開辟了新的綠地。
今天在打浦橋:
截至2007年底,打浦橋地區商業面積達到47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22.3%。已建成金玉蘭廣場、廣發大廈、花輪大廈、寶鼎大廈、海興廣場、花園大廈等26座商業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占整體面積的25.5%。商業網點面積14萬平方米,占全區商業網點面積的14.438+0%。打浦橋地區的地方企業稅收近年來發展很快。
2007年,打浦橋街道引進企業實現地方稅收2.08億元,同比增長64%。據不完全統計,這個地區有900多棟商務樓。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10多家金融證券機構聚集在徐家匯路沿線。郭川浪漫、豐收日、田甜漁港、和記黃埔、避風塘等48家特色餐飲企業入駐其中。十年來,先後建成海華苑、海麗華苑、田甜苑、大通苑、福星嘉園、回龍新城等24棟現代高層住宅,占地面積1130000平方米,占全區高層住宅的44.6%,是我區優質住宅最集中的區域。
“九五”期間,打浦橋區投入社會事業資金4億多元,建成了盧灣體育館、盧灣網球館、文化中心、工人俱樂部,改建了盧灣高級中學、李惠裏中學、海華小學、瑞金醫院分院,竣工面積約8萬平方米。已成為我區重點體育、文化活動中心和教育區之壹。第八屆全運會籃球等重要賽事都在這裏舉行。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窗口,該市首家市民求助中心於5月建成,1997,24小時為社區房屋排憂解難。到目前為止,它已經收到了8萬多人的幫助。據不定期抽樣調查,答復率和群眾滿意率均為100%,解決率為98.5%。
打浦橋的明天:
總體目標:以人為本,依托土地資源開發,從2001至2010,以舊建築改造和工廠搬遷為重點,力爭完成區域內7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促進商業建築和居住建築的形成和功能發展,完善商業經營、休閑服務和現代居住三大功能,發揮南北橋梁和紐帶作用。有兩個具體目標:
首先是建設區域商務中心。到2010年,區域商業網點達到28萬平方米,經營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商場或購物休閑中心達到2-3個,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服務、旅遊、商務等綜合功能的商業中心達到2-3個。實施亮化工程,十五期間率先完成徐家匯路沿線亮化建設。
二是建設現代居住公園。到2010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100%;新增園林綠化面積1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18.2%,社區教育、醫療、體育、福利設施齊全,居住條件達到現代化水平。建設社區鄰裏中心,完善社區服務,發展居家養老、家政服務、家庭醫療、社區衛生、娛樂等服務。加強信息化建設,實施光纖寬帶網絡進樓宇、光纖寬帶進社區入戶,形成智能樓宇、智能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