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學生在微信上給我留言。
她剛留學回來,進了壹家集團公司做HR。
周末她負責安排團隊去東莞蘇托。她想,蘇托之後,大家各回各家,沒必要安排飯局。結果老板臨時說結束後壹起吃飯。
剛好碰上周末,蘇托基地的酒店都訂滿了。
領導也要去,很尷尬,不得不改期。
而造成這種尷尬後果的,是她想當然的——“我以為”。
妳想的不壹定是別人想的,那妳為什麽不問?
2.
前幾天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我提前和運營的同事確認了,要先修改荔枝微課的文案再推課程。
但是,我看到第二天推送的內容還是沒變。
我很生氣。
她回答我說:
我以為不行,就沒做。
妳心裏想的不壹定是事實,為什麽不去嘗試呢?
3.
每個職場新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有過很多“我以為”,我也不例外。
我為壹家上市公司做咨詢項目。
這是壹個數百萬美元的項目。董事長和總裁對項目非常重視,每周在公司中高層管理會議上匯報項目進展。
因為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非常嚴格,每周我都需要先把周報發給他們聯系的壹個HR小夥子,然後他再投射到公司電腦上。
有壹次,我站在會議桌前,面對20多位中高層,不知所措——小夥子把PPT發錯了。
老板很生氣,罵了HRD。
HRD生氣了,下來罵我——我上臺前沒有確認我講的材料。
那壹刻,我覺得很委屈。顯然,他們的HR同事準備了錯誤的材料。妳能怪我嗎?
然而,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我也在反思。為什麽我不提前確認壹下?
因為我以為他會根據我發的材料來準備。
好奇害死貓,我以為它害死人。
從此我深深明白,我想的未必是別人想的,也未必是事實。
4.
“我以為”傷害很大。
“我以為”他知道,所以沒有告知,所以錯過了重要的東西;
“我想過”有多難,然後原地踏步不敢嘗試;
“我以為”他不喜歡我,所以暗戀我,錯過了壹段美好的時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妳可以“我想”,但不要輕易“我想”。
“我想”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裏,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想法和方式做事,簡單粗暴地強加在別人身上,但往往沒有用。
“我以為”犯了兩個思維錯誤,“我以為”經常出錯。
第壹印象是最持久的
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強加給別人,套在別人身上。妳以為妳也這麽想。我以為妳知道。
(2)思維慣性
懶得去想,懶得去嘗試,自然就順著自己的思路走。我覺得我懂了,知道了,我覺得就這樣,或者我覺得沒有研究: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尤其是在處理“是否/不”這樣的封閉式問題時,不能用“我認為”。
對於“是或不是”的問題,妳只能選擇壹個,而且妳必須獲得針對當前情況的某些信息(確定)。
?是能還是不能
?我能不能...?
?去不去?
?知道與否
?妳明白嗎?
?……
沒有似是而非,沒有模棱兩可,沒有“我以為”。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進行調查和確認。
對於封閉題,壹定要確定有壹個標準數。比如手機能不能設置在荔枝微課,蘇托後壹起吃飯是不是封閉的問題,這是典型的封閉問題,不能簡單,我覺得。
5.
上周去壹家外企面試壹位高管。他給我講了壹次事故。
有壹次安裝設備,吊車的鋼絲突然脫落,幾千公斤的設備壹下子掉下來,差點砸到人。壹旦撞到人,後果不堪設想。
此後,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每次仍要親自檢查繩子是否牢固。
其實妳是否用心確定壹件事,取決於妳是否重視,是否在意,所以歸根結底都是態度的問題。
創業之後,帶團隊,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
老板,我很喜歡聽到的是,有問題的時候,妳對老板說:“我以為……”
這是極其輕浮的。
要擺脫“我以為”,我們需要註意兩個方面:
(1)同理心
“我想”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是壹個獨立的世界。試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Ta知道嗎?會Ta嗎?
?Ta會怎麽想?Ta會怎麽做?
如果妳不確定,就問。
(2)向前壹步
就像FaceBook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在《向前壹步》(Lean in)中傳達的《向前壹步》(Lean in)精神壹樣,往前壹步,直到妳確認:
?溝通時,不要想當然,不確定地與對方確認;
?做事的時候,不要自以為是,不確定的主動嘗試,不要讓思維限制自己的行動。
“我以為”往往是錯誤的。
不要把妳的世界強加給別人。
職場大叔,我們來說說職場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