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這個詞是幾年前我在看書的時候出現的。那個時候,我知道找到我的使命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如何找到它。有的人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麽;有些人需要花些時間去挖掘;有些人壹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更別說尋找了。
前兩天拿起去年買的好生活操作指南開始看。本書第五章的主題是“尋找使命:做1%,喚醒妳的無限潛能”,其中有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使命:
使命是我們自己發自靈魂的渴望,出發點不是個人,而是特定群體的利益。我想起了我的壞叔叔,我朋友圈的誌願者。他是壹名專職誌願者,專門服務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想壹對壹幫助的人,養老院的老人。他是幫助我們聯系的橋梁。他親自到貴州山區的孩子們家裏了解他們的情況,了解他們的需求,關心他們。想要壹對壹幫助的人每個月都會給他們資助,幫助服務孩子。從我認識他開始,我就壹直這麽做。有時候在朋友圈和誌願者裏看到他的動態,他會很開心,會笑。
如果書中提到的某樣東西可以讓我們廢寢忘食,那麽這些東西就會調動我們的能量,甚至激發我們的潛能。這些要素分為兩類:壹是此事涉及的領域或群體對我們非常重要,很可能與我們的使命直接相關;另壹種是事情本身可能無足輕重,但是這個過程有壹些激發我們潛能的特點。就好像很多人喜歡玩遊戲和王者榮耀壹樣。玩遊戲成為職業運動員是他們的使命嗎?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玩遊戲來探索我們的內在本質。什麽願意調動我們玩遊戲的積極性?我想要什麽?它能滿足我什麽?書中舉的例子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馬克·曼森,他年輕時沈迷於遊戲。後來他才明白,讓他著迷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不斷戰勝自己的感覺。在他意識到“自我提升”是他前進的動力之後,他進入了自我成長的行業,開始寫博客。16年,每個月都有200萬的閱讀量。
作者說,“感動來自靈魂。只有當我們在做壹件發自靈魂深處的事情時,才會超越滿足,忘我,達到感動的境界。使命也來自靈魂深處,所以即使不是使命本身,也很可能與使命有關。
印象最深的是在做瑪雅病例咨詢的時候。在解讀《圖騰》的過程中,我非常激動。當我摸到問題的根源時,我的身體特別敏感和麻木,似乎在告訴我,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我幫對方解決問題,心裏也有壹種肯定和快樂。這種感覺在案子結束後還會持續壹段時間。
我們可以仔細回想自己做過的事,很不壹樣,特別有力量,特別容易感動自己。
說到這個問題,我馬上想到了花花,華晨宇,認識他是因為他是我壹個女朋友的“老公”。壹個偶然的機會,我陪閨蜜看了他唱歌表演的視頻,看到他在舞臺上很有靈魂。他非常專註於自己的歌唱表演,完全沈浸在角色中。他的歌聲和每個動作都非常有力。我覺得他在用靈魂表演。那是壹個閃耀的靈魂,令我著迷。我也看到鏡頭裏的觀眾目不轉睛的看著他,驚嘆他的表現。唱歌時的花真的很有感染力。只有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才能觸動別人的靈魂,感動別人。作者說,如果有壹件事能讓我們從靈魂深處發出聲音,那要麽是使命本身,要麽是激發我們潛能的壹些核心元素。
我們可以和身邊的家人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獲得比我們知道的更多更清晰的信息。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朋友告訴我,壹次聊天過程中,只有分享了金剛和摩耶的智慧,整個人都變得很不壹樣,很有感染力。聽到他這樣說,我會更加肯定自己的探索。
現在因為生活的壓力,大部分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都會看錢,而不是停下來看看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真愛。如果妳拋開壹切,妳可以隨意選擇妳想做的事情。會是什麽呢?
在大學裏接觸了李欣頻教授的《十四條人生創意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探索愛情、生命和宇宙產生了興趣。之後除了李欣頻的,我還看了很多蘇黑和張德芬的書,還有《精神覺醒》、《做自己》、《零極限》、《投降實驗》等等。17年,我還系統學習了瑪雅歷法。18年,了解了人類地圖,學習了金剛的智慧。平時微信官方賬號關註最多的是亞洲時法,金剛智慧,激進主義,唐寧等等。所以我對生命成長的關註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可以對自己平時關註的微信官方賬號、微博、Tik Tok、視頻號進行梳理分析,找出自己平時關註的領域,這樣就很容易找到任務的大致方向和特點。
個人覺得可以再補充壹點。
我們都有自己欣賞的人的特點,所以需要分析壹下自己喜歡什麽樣的人,Ta做過哪些妳特別欣賞的事情。為此,我特意打印了李欣頻、奧蘭多、阿納斯塔西婭、琦琦、稻盛和夫和麥格雷維的照片,逐壹分析,思考它們的關聯性。我總結了“愛、利他、寫作、思維模式”。
看完這壹章,感覺自己的使命漸漸浮現。原來早在幾年前,我就已經開始探索,現在正在實踐。我知道路會越走越清晰。當我們找到自己的使命時,實踐它是壹生的任務。這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使命,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為這個世界提供最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