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 ~ 1385)中國是明朝的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其智勇雙全,優於其他將領。十五年,從朱元璋處渡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柯基青(今南京)。之後領兵攻占鎮江(今江蘇)等地,為江南根據地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並授予懷星義陸軍元帥。二十三年秋,鄱陽湖之戰,他身先士卒,打垮了陳友諒軍的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二十五年,由壹將軍率領,先占淮東,後平浙西,連戰得勝。27年9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虜張士誠等兵25萬。同年十月,路征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上,先取魯豫,後攻大都(今屬京),滅元。明初曾多次率部遠征漠北等地,保衛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裏長城”(《明太祖實錄》卷171)。徐達善於謀略,治軍有方,戰功卓著,雄踞群雄之首。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死,追中山王。
2.常遇春
中國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博仁字,安徽懷遠人。身體看起來很夢幻,沈重而剛毅,長臂擅長射擊。元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今南靖)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安徽),負傷再戰。此後,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梧州(今浙江金華)等城市相繼貫通。二十三年秋,鄱陽湖之戰,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大軍圍困的朱元璋,隨即率軍封鎖湖口,與眾將領壹起,全殲自稱六十萬的陳。二十五年十月,副將軍與徐達率軍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取浙西。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虜張士誠等兵二十五萬。因升書,軍功重,封鄂主。10月,副將軍、徐達率領25萬大軍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伐,攻占元朝都城(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虜元宗王及其士兵壹萬余人。七月,回師途中,突發疾病而死,追封平王。他驍勇善戰,有壹支組織嚴密的軍隊。他自稱能以10人治理天下,軍隊號稱“常十萬”。
3.劉基
(1311 ~ 1375)中國是明朝的軍事家。博文這個詞是浙江青田人。學經史,知天文,選精兵,人們把它比作諸葛亮。元末進士,歷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元帥府。元二十年(1360),受朱元璋之聘,加入應天(今南京)農民起義軍。他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處理時局的十八策,提出了避免兩線作戰、利用矛盾、壹分為二的方略。朱元璋集中兵力,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幾年就占領了長江中下遊。27年10月,制定的滅袁作戰計劃,先取山東,旋河南,再進大都(今北京)。劉基涉足軍機八年,被認為有造戰略的功勞。朱元璋稱帝後,劉基發揮衛戍兵制,加強海防建設。在《官至禦史》中,程也是官階,為人誠懇。被陷害後,他因焦慮而患病,死於洪武八年。他關於軍事戰略的論述被編入《程壹博文集》。
4.傅友德
(?~ 1394)中國是明朝的創始人。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人。少年勇武,善打、善刺、善騎、善射。壹開始,他加入了劉福通起義軍,後來又回到朱元璋手下。元二十三年(1363),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前鋒先被獨木船擊敗,後陳軍在荊江口被擊傷截擊。次年,招降武昌,率領數百人勇攀關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攻克武昌後,授雄武衛指揮。然後轉戰江淮等地。因戰功卓著,被提拔到江淮參政。明朝洪武四年(1371),在攻滅明朝夏樹的戰役中,任前將軍,全軍65438+萬,由文縣(今甘肅省)開入四川,拔漢州(今四川廣漢)形成都城,逼夏樹成戰死投降。朱元璋寫了《平西文淑》,稱贊傅友德的工作為第壹。14年,任征南將軍,騎三十萬大軍征雲南,奇襲,消滅梁緣王軍主力,王軍聽說戰敗自殺,其余陸續投降(見明代攻雲南之戰)。十七年,他當上了護國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賜死。
5.鄧禹
中國是明朝的開國名將。伯顏出生於洪縣(今安徽泗縣)。元十三年(1353),16歲的鄧禹繼承父業,率軍繼續抗元。次年,他率軍加入朱元璋的軍隊,大獲全勝,渡過長江,占領慶忌(今屬寧),取鎮江(今屬江蘇)。19歲盛光興義元帥。後來轉戰安徽、浙江、江西等地,連戰獲勝。二十三年夏,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今南昌)。他守福州門,城破三十余尺。他帶領軍隊戰鬥和建設,並幫助總司令朱文正堅持了85天。鄱陽湖之戰後,他奉命平定不隸屬江西的各郡,擢升為江西的壹省幽城。明洪武三年(1370),從徐達遠征甘肅,壹馬當先,大敗元軍。後又分兵科赫府(今甘肅臨夏東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和烏藏(今西藏中西部)。四年,在攻滅明夏蜀之戰中,坐鎮襄陽(今湖北),籌運糧秣軍馬,供給各部。十年,任西域將軍,平定吐蕃抵抗,回到昆侖山。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6.唐河
中國是明朝的開國名將。陳鼎出生在亳州(今安徽鳳陽)。謹慎、敏感、明智。元十二年(1352),加入起義軍,賞賜千戶。次年屬朱元璋。在渡江、占領慶忌(今南京)、取鎮江(今江蘇)等戰爭中,屢戰屢敗元軍,升任統合軍元帥。十七年,防守常州(今江蘇),多次擊敗張士誠。二十七年,為征服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俘虜兩萬四千人和四百多艘海船。後來又領兵由海路到福州,活捉了占領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然後從徐達領兵到山西、甘肅、寧夏。明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中山侯。次年,在傅友德部的陸路配合下,廖永忠將軍率領水軍溯長江西進,到達重慶,迫使夏國主旌鳴投降。九年,將軍從西部進軍到延安(今陜西),迫使伯顏帖木兒乞求投降。十壹年,壹封給護國公的信。十七年,巡海防。近二十年來,浙江沿海設立了五十九個駐防鎮,不讓倭寇輕取。後來以年齡大為由,邀請自己回國。28年8月去世。
7.李文忠
(1339 ~ 1384)中國,明朝著名的開國功臣,江蘇盱眙人。熱愛讀書,勇於戰鬥,治軍嚴格。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處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見成效。之後領兵大敗元軍,於元十八年(1358)攻陷浙江彰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為他的貢獻,左右軍官指揮領導元帥府。後來與鄧禹聯手,進而拿下浙西重鎮建德。很快,數萬水原軍突然發起反擊。他先把自己的軍隊打散,取了壹部分人頭放在木筏上,順流而下。當水原軍隊看見它時,它驚慌而逃。二十五年春,張士誠發兵二十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帶領軍隊來幫助,因為敵人寡不敵眾,士兵們很可疑。他鼓勵士兵說:“士兵們正在密謀反對人群。”。第二天,乘霧出擊,沖向強者,大獲全勝,消滅張軍數萬,俘虜六百人。二十六年秋,率軍入杭州,逼三萬守軍投降,升任浙江平章。明朝洪武二年(1369),壹名以色列將軍從常遇春手中奪取了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死後,繼續代其遠征漠北,俘獲元兵壹萬余人。次年,與徐達分道揚鑣,俘獲元朝孫、大臣數百人,升任大都府左都督。十年,掌管都督府,十二年掌管國子監。十七年的病。
8.郭星
郭興,明初(今安徽省五河縣郭芙鄉)人。我年輕時參軍,最初跟隨楚陽王郭子興,後來跟隨明太祖朱元璋。由於作戰英勇,屢建戰功,他很快被提升為全軍元帥。領兵攻克常州、寧國、江陰、宜興、梧州、安慶、衢州,節節勝利。洪武初年,跟隨徐達奪取中原,攻克汴梁,保衛河南,隨即遷至常工,邊境趨於穩定。後來他被封為宮長侯。死於宣武,葬於金陵聚寶山西,追封陜主。
9.國盈
國盈(1335—1403),邢迪。早年和哥哥郭興通壹起反叛朱元璋,深得信任。到帳中住宿,叫郭汜。其次從徐達、常遇春打起,從克楚、和合、采石、太平打起,打鄱陽湖,征武昌、克淮安、安豐,都有建樹。常州等十幾個城市,參加過100多次戰鬥,滿身傷痕,從不說壞話。當初,他被授予小琪禁衛軍千余人,後調任本衛副司令兼豫州司令。洪武十三年(1380),任前軍都督。洪武十七年(1384),因平定雲南有功,被封為侯。次年,靖海將軍被封為鎮守遼東。永樂元年(1403),死於六十八歲。他在鹹祥,謚號,追封護國公。
10.耿在成
耿在成,本名德福,安徽省五河市人。當初跟隨明太祖朱元璋,立下不少戰功。軍隊管得很嚴,軍士出入百姓,邱也沒犯什麽罪。他在防守河州時,以654.38+10萬人擊敗元軍,後又擊敗元親王屠堅,拿下周振,渡河,成為鎮將軍。樞密院法官。駐守金華、滁州的苗師,聽說蔣英、李友誌造反,就帶領不到20人的兵去鎮壓。因寡不敵眾,讒馬而亡,葬於金陵聚寶山。讓他成為萊文公爵。洪武三年(1370),又贈司國公追謚號五莊。
11馮
馮(1323-1358)是明朝初期的壹位將軍。周豪定遠(今安徽)人,漢族。元末,他和弟弟盛豐組織武裝,跟隨朱元璋,奪取了慶忌(今江蘇南京)、鎮江、丹陽、寧國等地。後來又從金華、紹興招進來。升任親軍指揮。不久就死在部隊裏了。追尋雍大人的印記。
元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軍奮起反抗元政權的壓迫。馮和他的兄弟馮也組織農民武裝進行自衛。當朱元璋率領大軍來到定遠縣廟山時,馮和他的兄弟們來到了他的身邊。朱元璋留在幕府。出自克楚(今安徽滁州市)和合合(今安徽和縣)。南尋渡河,柯太平(今安徽省太平縣)。
朱元璋視馮為心腹,後從柯基青(今江蘇南京);下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招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攻紹興(今浙江紹興市)有功,親軍皆在。洪武三年(1370)死於軍中,被追封為Xi公爵,畫像英雄廟排名第八。
12.朱迪
朱迪,漢族,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初封燕王,鎮守北平。文健元年(1399),自稱“京南”。四年,破都(今江蘇南京),奪皇位,殺方孝孺等人。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定都南京。他下大力氣整頓內政,鞏固邊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建國家圖書館。永樂四年(1406),去故宮看書,問大學士解縉:“文遠館的經史子集都有嗎?”解縉回答說:“經過粗略的歷史,仍然有許多子集。”他還說讀書人家裏錢多壹點就想買書。法院怎麽了?於是叫禮部尚書鄭慈派使者去見天下遺書。他還指示,購買異國情調的書籍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書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只有自己想要的,普通的珍奇書籍才能得到。”永樂年間(1403),解縉等人奉命編纂《自訂書約以來的經史百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蔔、術數,每壹系列都是壹本書,並不枯燥。”聘請了3000多名學者、學者,編纂了8000多種古今圖書,被稱為“編集文房四寶之書,購集天下遺書,從古至今”。永樂六年(1408),編***22877卷,裝成11095卷,定名《永樂大典》。藏於文遠館,為保存古代文化經典做出了重要貢獻。遷都後,在宮殿的東部和南部修建了《南京書·文遠亭》。運到北京後,存放在文樓。明代國家圖書館建設發展迅速。《永樂大典》收錄的書籍都沒有刪改,真是中華文化的壹大貢獻。全世界只剩下3%了。
13.海藍寶石
海藍寶石(?~ 1393),定遠(今安徽)人,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妹夫。當初被調到常遇春帳下,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從管峻鎮到大都府。洪武十四年,任永昌侯。二十年為將軍,屯冀州。
洪武二十壹年,洱海(今俄國貝加爾湖)釣魚之戰,殺北元統帥蠻子,減其人,獲馬、駱駝、牛羊十五萬余匹,甲被焚積。還突破了哈拉章陣營,收獲了不少人和動物。朱元璋對他很是寵愛,把他比作衛青、李靖,封他為涼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