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經驗,他們不會空著腦袋走進教室。因此,在數學探究學習的壹開始,就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能。同時,新標準提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要具有現實性、意義性和挑戰性,內容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組織和管理。他們管理的信息不僅僅是文字,還有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的容量,提高教師掌握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使學生擁有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成為可能,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快理解過程,增強認知能力。
比如在“常見數量關系”的教學中,我們會利用超市的視頻文件,讓學生體驗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如壹瓶牛奶的價格是2元,這2元是什麽意思?顧客手裏的6瓶可樂。這個6是什麽意思?收銀臺是怎麽計算的?中學生能理解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讓學生自己去超市購物。同桌互相對話:妳是怎麽做到的?根據什麽數量關系?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逛商店”。讓學生體驗生活的真實,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存儲功能,根據需要在電腦中預存壹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求解過程,在適當的時候在課堂上重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準確的畫圖。通過計算機軟件,教師可以實現對教學目標信息的實時控制,可以使某段文字、某個人物隨時出現;妳也可以讓客觀存在或隨時消失;圖像可以隨機制作;妳可以隨時幹擾屏幕上出現的運動物體,讓它們像電影定格壹樣靜止在某個畫面上,以此來特寫壹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可以局部放大圖形(或圖像)等等。這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二,利用生動新穎的多媒體呈現形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性。同時,新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換句話說,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幾何畫板”的應用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進行自主探索和親身體驗,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的關系,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造良好的條件。
比如在講授“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利用“幾何畫板”給學生提供壹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教學中,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動態表達幾何關系和相互作用,讓學生自己做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然後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和“旋轉”的壹些功能,把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做成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為學生創造了比較和抽象的空間和條件。然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所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學生可以利用幾何畫板來驗證計算公式,從而實現知識意義的建構。
第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互動功能,完成自我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從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處理的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壹切都由老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所做的習題都是老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多媒體的視聽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相結合,產生了全新的、豐富多彩的圖文並茂的人機交互方式,並能即時反饋。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習題。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參與下經歷認知結構的調整和重組,最終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使學生構建合理清晰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我們使用多媒體信息來創建壹個合作和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他們可以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來隨機觀察歷書。學生可以在電腦上觀察月份的區別: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只有28或29天。學生也可以打開數據庫進行知識查詢,自己探索發現規律。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閏年和平年的概念可以用電腦進行師生、生生互動來探究。學生還可以嘗試探索閏年的計算公式,也可以根據隨機提問驗證自己總結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通過知識拓展,了解中國農歷知識,以及世界上壹些關於年、月、日劃分的知識。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和機械訓練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第四,利用網絡無可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基於網絡技術的課件更具優勢。除了多媒體課件的優點外,它還具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可控性的優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策略和方法,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師生、學生、人機、個人和集體進行多緯度的交流,借助網絡資源的優勢,在開放的環境中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
比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利用ASP制作動態網頁,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規律,完成網上練習:D列的數值設計為“E1/B1”,學生只要在課件的使用中填寫B、E列的相應數據,就可以自動計算出D列的展開或收縮次數。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了保持分數不變,分子和分母必須擴大或縮小同壹個倍數。可以看出,基於網絡技術的課件所傳達的信息具有統壹性、開放性、靈活性、動態性和完全可控性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優良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可能。
21世紀的教育是壹種全新的教育。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帶來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又壹次革命。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將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良好效果,加速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當,壹定會給新課改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