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東有哪些習俗?

如東有哪些習俗?

如東新年習俗:

忙碌的壹年

從“臘八”到臘月二十四,是提前為過年做準備。農民開始釀酒,商店開始購買年貨(尤其是祭祀用品,如香燭、紙馬)供應王石。手工藝工人瞄準市場加工春節所需的物品,如香爐、燭臺、鍋碗瓢盆、兒童玩具等。

普通人需要制作或定制新衣服新帽子等等。市場越來越活躍。為了防火防盜,人們開始在晚上的集鎮上“敲鐘”,過年的氣氛壹天比壹天濃。

臘月二十四,開始“除塵”。也就是將庭院內外,家具家電都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清洗。撣掉屋頂角落的蜘蛛網,掛上煙灰。銅和錫做的香爐和燭臺也用香灰打磨。室內窗明幾凈,家煥然壹新。二十四號到除夕的清潔衛生工作應該是“四四事”,就是除塵、換衣服、理發、洗澡。

“除塵”之後,正式進入“忙碌年”。農民開始宰殺豬、羊、雞鴨,挖溝捕魚,蒸饅頭,倒年糕,釀酒。鎮上的人們也開始準備春節菜肴。無論城鄉貧富,幾乎家家都會炒“福彩”。有的還煮魚凍豆,炒花生,蠶豆,爆米花,炒米飯還有給孩子炒花生和米糖,等等。

老定制店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不營業。在年底之前,人們要在節日期間購買各種物品,俗稱“處理年貨”。首先,有用來祭祀神和祖先的香燭、紙馬之類的東西,稱為“請發大財”,然後是門神、對聯、喜帖、鞭炮、米、面、油、鹽、醬、醋、煙、酒和糖。春節是茶葉和食品的最佳銷售季節。很多人想用更少的錢買盡可能多的五顏六色的茶點。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茶店將各種茶葉和食品組合包裝。優質的組合叫“上雜”,壹般的叫“中雜”,價廉物美,流行壹種元寶形的竹籃包裝。

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店鋪就開始算賬收債,壹直到除夕午夜。親朋好友也開始互贈禮物,不外乎魚、餅、人、煙酒,被稱為“新年禮物”。毛女婿會給嶽父嶽母送禮,還有很多精美的禮物。主要是酒,糖,魚,肉,剩下的是運氣好酌情加的,受禮人也是回贈的。

道高

農民稱蒸年糕為倒餅。蒸餅有壹個餅模,是方形的,分成幾個長方形的單元格。底板刻有凹字,壹般為“傅、陸、壽、、蔡”、“狀元”、“五子入科”。這種蛋糕模具農村農民很少帶,大多是蒸餅師傅給農民倒蛋糕時帶的。鎮上的居民帶著自己的米線去蒸餅店加工。蒸餅師傅先取壹點食用“洋紅”(壹種紅色添加劑),與米粉屑混合,撒在餅模的凹槽裏,然後在每壹個型模上放壹個大小相等的框,倒入米屑,直到框滿為止。然後用薄木板刮平蓋好,再移到鍋裏蒸。蒸籠上疊著幾個蛋糕模具,蒸籠裏的熱水沸騰了。當蒸汽上升到最高水平時,通常稱為圓煤氣。稍等壹下,妳就可以放下它了。這時案板上鋪了壹大塊濕布,餅就倒在濕布上,故名“倒餅”。壹塊塊長方形的小粘餅,四面用紅色字母和紅色邊框突出。當熱氣耗盡時,將雙手放入冷水中,將兩塊蛋糕無文字的壹面放在壹起,做成壹個蛋糕。這種餅也叫粉餅、盒餅。

還有壹種糌粑,過年的時候經常被本縣曹埠、新店的農民蒸。長而方,兩端嵌有兩條紅色條紋,很像過去農民織的布巾,所以又叫“巾餅”。此外,狄公地區的農民還經常蒸壹種糯米糕,很大,長約40厘米,橫截面為15厘米見方,重約2公斤。蒸壹個蛋糕可以吃很多次。

蒸饅頭

臘月初,農民開始把小麥磨成面粉。到了臘月末,選壹天發酵饅頭,就是把準備好的發酵水拌成面粉。這個發酵劑必須發酵好。農村有句話:吃好饅頭,多打拳頭。意思是說,在說酵的時候,壹定要握緊拳頭使勁揉,有的幹脆用腳踩,這樣酵才會做好,饅頭才會又圓又韌又好吃。冬天天冷,要把準備好的酵母放在浴缸或壇子裏,蓋上棉衣,墊好。這天晚上,當發酵物生長時,妳就可以蒸饅頭了。按照民俗,最忌諱的饅頭來了。這樣壹來,人們蒸出來的饅頭就不那麽圓潤松散了,甚至還很結實生。所以在農村,知道誰家蒸饅頭,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這壹家。如果真的要走,也只是站在壹旁對著主人喊,從不進家門。農村蒸小籠包也是鄰居蒸的。前壹天,每個人都稱了面粉,並帶來了,它在壹個寬敞的房子裏發酵。蒸饅頭的時候,帶上鍋和柴火。女人揉面團,做饅頭。蒸帶餡包子的話,自帶混合餡。家家戶戶的饅頭都是從籠子裏掉出來的,要拿出幾個給大家嘗嘗,看看誰家的饅頭又脆又好吃。

農村的包子大多是從別人家借來的蒸籠,只要十幾戶人家有壹個蒸籠,就可以周轉。臘月,有了蒸籠的農民會早早把閑置了壹年的蒸籠洗幹凈,準備給鄰居借。籠主按照各家各戶的約定安排作息時間,蒸到臘月二十八。家家還蒸籠時不忘放滿滿壹抽屜饅頭,以示感謝。

請大家給紙馬做個大貢獻

所謂“紙馬”,是舊社會的壹種祭祀用品,即用木刻印在紙上的菩薩像,又稱菩薩紙。過去,遍布地崗老街的“紙馬店”也是當地商業的壹大特色。每年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去“紙馬店”置辦年貨,也叫“請大財”。農村的大戶人家在臘月初專程上街請年貨。鎮上的商家壹般在臘月二十四前“請發財”。壹些老字號的“紙馬店”,顧客相對穩定。這些店鋪都有詳細的顧客名單,早有準備,而且還會根據需要主動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香品。

要大餐的話,壹般是兩個人在大農村上街。妳要了之後,他們就把它帶回家。中午紙馬店請妳吃壹頓豐盛的午餐。大部分的城鎮在晚上都會被邀請到家裏,提著燈籠。有的人用籃子扛回家,有的人用竹筏扛回家。紙馬有三種規格:光面紙是上桌,65面紙是洋桌,最好的是金龍桌,下部填上額為聖櫃,非常壯觀。還有壹種簡單的只有壹半大小的“紙馬”,用壹點紙襯代替“上額”。這是老百姓求之不得的經濟型“紙馬”。

紙馬的數量和品種因人而異。通常也有壹些行業是祭神祝壽的,這是他們需要的。比如正月初五,請財神為召公元帥祝壽。5月13日請“關帝”;5月18日,請“全天”;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請觀音;6月24日請問雷神等等。平時對號入座請“紙馬”,同樣大香大燭,鞭炮齊鳴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減福。除了“紙馬”,還要為神靈提供香、燭、元寶、黃元等祭品。晚上請上門,先把標有會館名字的燈籠掛在會館門口。然後,大的分配在聖櫃(有祖宗牌位和神龕的櫃子)。

除夕之夜,先人的遺骨先掛起來,稱為“掛容”(先人遺骨由長子保管)。同時,“紙馬”要按規矩擺放,“家堂”要擺在合適的位置,其他的要按順序擺放。然後,上棗、柿餅、紅餅、聖饅頭,點上大香蠟燭,放鞭炮,祭拜。第壹次全家要按輩分祭奠。如果這個家庭有人在外生活,即使交通吃緊,也要趕在春節前回老家與家人團聚,“慎終追遠”。祭祀後的“吊容”,還要由老人詳細講述家族歷史。這不同於“清明節”和“七月半”的燒經儀式,而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壹般人們祭拜紙馬到正月十八(燈籠落下),也就是感謝上帝。當時先把祖先的遺骨取下來,由長子保管,然後把聖櫃上的“紙馬”全部放在天井中間的火盆裏,用柏枝和黃表送上天(焚化)。有些人直到二月初二熄燈才感謝上帝送來紙馬。

春聯

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要在門上貼對聯。以前農村人經常請現在有文化的人寫春聯。這幾年鎮上關門的時候,經常是私塾先生在街上擺壹張小桌子,案上放著紙筆硯臺,各種萬能的春聯和福字用細繩掛在身後供人們選擇,更多的人是按照買家的要求當場寫春聯。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貼春聯,俗稱“貼對聯”,壹般在除夕(或二十九)貼。“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附在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屋外農家樂、豬圈、羊棚裏的米櫃、糧庫,大多倒貼壹個方形菱形的“福”字,或以“金”字為基礎將“招財進寶”四個字(均為繁體)合為壹字,有的上下連為壹字,表達祈求富貴的願望。

冥王的傳說是申屠和雷宇可以捉鬼。後來,人們把申屠和雷宇的肖像畫在兩塊紅木板上,掛在門的兩邊,以辟邪。因為古人認為桃木為五樹之精,能降伏壹切鬼怪。農村的門神多印在石頭或木頭上。秦包書壹臉白凈,壹臉喜色,手持鐵鐧,貼在左邊;尉遲敬德有壹張黝黑的臉和憤怒的臉,手裏拿著鋼鞭,貼在右邊。武將門神除秦、外,還有趙雲、馬超、薛等。除了武將門神,還有民間門神和祈福門神。公務員的門神大多與升官發財有關,而祈求門神則與多子多福、延年益壽掛鉤。有時兩者是成對的,比如天官(或狀元)護法,往往和送子的女神配對。此外,還有喜神、呵呵二仙、劉海和幸運男孩。門神的畫也是五顏六色。有的戴虎盔,有的穿龍袍懸掛,有的是年畫,還加了壹些吉祥物,如爵祿、蝙蝠、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諧音“爵Xi,馬寶平”以祈求好運。門神和春聯都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從最早的驅魔開始,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壹種特殊形式。

快樂筆記

它是如東春節的特色裝飾品,屬於剪紙和手工雕刻。用紅紙剪成長方形,底部呈穗狀。小的約半尺寬,近壹尺長,大的寬至壹尺三,可長達兩尺。大約四分之壹的頂部未被切割,大約八分之壹的左右兩側未被切割。其余的是快樂音符的核心。雕刻圖案多為菱形或雲紋連續圖案,中間鏤空。喜帖的下緣被雕刻成壹排鼓鼓囊囊的鉆石,就像壹個個小燈籠。版心刻有“福、運、壽、樂、財”、“新壹年好運”、“豐收”、“吉祥如意”等字樣。壹般壹張只刻壹個字,四五張為壹套。信箋上除了壹般祈福、迎福的文字外,還刻有人物、吉祥物等圖案。大高音用於門房、大門和主廳的中殿。小的紙條壹般貼在壹般大門或門楣的下緣,隨風飄揚,與春聯、門神相呼應。

除夕在東方被稱為“三十夜”。這壹天早上要在新年的準備中“查漏補缺”,中午要燒經祭祖。下午開始貼祝福、對聯、喜帖。晚上的慶祝活動達到了高潮。那天的晚餐是全年最豐盛的。已經做好的菜全部擺上桌,壹家人吃團圓飯。除夕夜,當地人多煮“元寶飯”。煮好後,他們把米飯端上來,然後把鍋巴煨到金黃色,看起來像元寶,也叫“元寶鍋巴”,留到明年吃,以求好運。

除夕夜,當地農民經常在廚房盆裏點燃芝麻稈“烤金元寶”,用豬頭燒“田黎頭石”,甚至去田頭點燃曬幹的稻根和雜草,這被稱為“煨百蟲”,這樣來年昆蟲就會少壹些,豐收壹些。在鎮上,人們在門前點燈籠(直到正月十八熄燈才停下來),燒柏枝,插芝麻稈(俗稱“搖錢樹”、“日升”),點寶塔,放鞭炮,祈求平安和好運。有些大戶人家還點“大香”(其實是檀香,也叫印度香),滿滿的都是醉人的香味。

過去,除夕夜,家家都要“囤物”,用特制的圓底小蒲在屋內、院子上蓋壹個白戳,即囤物,表示錢糧已滿,同時也表示鎮宅辟邪。

晚飯後,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以前,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放在枕頭上,第二天就可以隨意花了。同時枕頭上還藏著花生、棗子之類的東西,被稱為壓齡果。給壓歲錢的時候,大人告訴孩子從明天(大年初壹)開始說話要順口,不要亂說。有的人還在睡覺前用衛生紙給孩子擦嘴,以封住孩子的嘴。意思是,如果孩子在新年伊始說錯了什麽不吉利的話,就相當於放屁。而且春節期間“童言無忌”,也沒追究,更別說虐待孩子了。

春節

初壹早上,負責人第壹個起床。洗凈後,在除夕夜供奉的紙馬雕像和祖先的喜臉(畫像)前點上香、點上蠟燭,擺上供品,並在門口燃放鞭炮,稱為“開門生財”、“接天地”。接著,婦女和孩子紛紛起床,穿上新衣服、鞋子和帽子。在香煙煙霧中,晚輩們依次向長輩們跪下拜年。

這些儀式之後,壹家人吃團圓飯。大多數家庭團圓飯都是素食。薺菜、豆腐必不可少,寓意“聚財”、“代財”。團圓飯後,孩子們出去玩了。街上有些熱鬧的地方,擠滿了人,唱著西部風光,擺無錫泥人,揉面團,拉籠子(搖空竹),好不熱鬧。

團圓飯後,大人們在家或打牌,或聊天聊天。壹般不出門走親訪友。出門在外,路上遇到人,要互道“恭喜”,互祝“新年發財”。初壹這壹天,婦女不縫衣補衫,拿掃帚,掃院子,倒汙水,出爐除塵,稱為“聚寶”。

在正月初二,壹些行業和商店(如魚店和雜貨店)的老板壹大早就去商店燒香,點燃大蠟燭,崇拜財神。燒市時要獻元寶雞(公雞),雞頭、雞翅、雞尾各插壹把雞毛以示吉祥,豬頭、鯰魚(其諧音意為“壹年有余”)。老板對著財神雕像磕頭跪拜,祈求新的壹年和新的壹年興旺發達。大店擺好供品後,老板、掌櫃和全體員工在離石給菩薩紙馬三磕頭,同時放鞭炮。中午吃晚飯,吃李氏酒(魚線晚上吃晚飯)。這壹天,徒弟進店,要先給師傅和小三拜年,師傅和小三會分別給他們紅包。有的家庭,第二天早上祭拜完神之後,就開始走親訪友,拜年,吃年酒。走親訪友,要帶禮物,比如茶、蛋糕、煙酒。拜年、吃年酒可以持續到正月上半月。壹些平日不常走動的親友,此時也借著拜年、吃年酒的機會互相敘舊,表示親情友情。

正月初三,幾家店鋪陸續開張,但只開了半天,下午就關門了。妳做的第壹筆生意,無論大小,都叫“賺錢”。應該用紅紙包起來,點上香,供奉給財神的雕像。

大部分的劇院和劇場也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開始開唱。為了增加過年的氣氛,提高票房率,《龍鳳呈祥》經常上演,唱很多天。

正月初四,商家盤點商品,為正式開業做準備。錄音的時候要先稱壹下草繩(壹千塊錢的象征)。雜貨店先清點紙錠,再清點庫存商品。

第五天是財神日。壹大早,各家各店到店祭拜財神,點上大香蠟燭,燒上芝麻稈、搖錢樹(松柏枝)、黃元、紙錠,焚燒過年請回來的財神紙馬,三十日撤下獻給財神的桌子。新年祭祀神靈的活動到此結束。與此同時,該店正式開業,並邀請店內員工晚上全家壹起吃財神酒。

店鋪壹開門,就來了跳黑龍、財神、道情、甲觀的人。這些人戴著紙糊的財神帽和財神服,有的戴著官臉(面具),或獨自壹人,或兩三人結伴,手持寫有“招財進寶”、“日進鬥金”等字樣的金元寶和銀元寶,在店前翩翩起舞。歌詞多為“主家發家如潮,金銀財寶動”,令店主心花怒放,忙掏出銅錢布施。這些人拿著銅錢,說了句“恭喜老板發財”,然後去了另壹家店鋪繼續乞討。

開燈、關燈和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的整個過程稱為元宵節或元宵節。“把燈籠放圓,把燈放在水面上”是如東地區慶祝元宵節的壹種飲食習俗。

正月十三是俗稱的“放燈籠”。從這壹天到正月十八晚上,人們要在供奉的菩薩面前點燈籠,或者在門上掛燈籠。點燈那天吃餃子,說明元宵節的序幕已經拉開;正月十五是個晴天,家家戶戶都會聚餐,吃煮好的蘑菇和菱角。傳說吃壹年不會引起咽喉疾病。元宵的制作有兩種:壹種是實心的,沒有餡;另壹種是餡的,可以煮,可以炒,可以蒸。餡是素的,甜的鹹的。甜的有豆沙、棗泥、芝麻片、花生酥,加糖、豬油、桂花;鹹的是蔬菜或鮮肉的餡,有獨特的風格。如果用沒有餡的湯圓做甜品,要加桂花糖、酒糟或紅豆、藕粉,入口香甜,也能驅寒。總之,元宵節吃元宵,意在祝福壹家人團圓和睦。飯後吃花生、堅果、兒童騎馬燈、兔子燈或手提燈,是元宵節的高潮。在農村,把田裏的雜草燒掉,叫做“哨火”。壹直到正月十八,都叫“小燈籠”。晚上用面條祭祖,將平時不再供奉的菩薩紙焚化,撤去供品。熄燈要吃面條,熄燈吃的面條壹定要又長又細,是希望元宵節長久,有延年益壽的意思。

二月初二,將是“大光明”。這壹天只用面條祭神祭祖,然後天燈掉落焚化,新年的活動就全部結束了。

元宵節期間,如東鎮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人頭攢動。民間諺語“十三四個神看燈,十五六個人看燈,十七八個鬼看燈”說的是看燈的人多,人、鬼、神皆大歡喜。燈籠的種類很多,比如人物燈籠,比如“鐘馗打蝙蝠”、“劉海打蟾蜍”、“女神散花”等等。有洋洋得意、麒麟松子等動物燈。還有荷花之類的花燈,各種燈籠都很漂亮。伴隨著五顏六色的燈光,還有許多雜技,如湖上泛舟、提花、踩高蹺、拋花籃、漁夫與河蚌相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