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第壹批30多歲的90後: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30歲能幹什麽!

第壹批30多歲的90後:比失業更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30歲能幹什麽!

文|小昭玻璃

前面寫著幾個字:

人們總說30歲是職場上的壹條生死線。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除去少數天才奇才,絕大多數人到了30歲,職業發展基本固定。

按照壹般的職業軌跡,22歲的大學畢業生在職場打拼到30歲,用了8年。

如果戰略部署得當,部署嚴密,八年時間足以打壹場抗戰;

在個人職業生涯中,如果壹個人在30歲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沒能找到甚至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仍然像無頭蒼蠅壹樣撞來撞去,那麽35歲的前景如何?

答案不言而喻。

壹、職場真相:我們要的是經驗和閱歷,不是年齡!

咨詢師小靜(化名)最近很苦惱。

八年前小井大學畢業後,嘗試過幾個行業,但每次嘗試都半途而廢。

快三十了,壹想到自己這麽多年似乎壹事無成,她就開始慌了。

細數這些行業和崗位,沒有壹個是擅長的;我想這些年我已經拿到了很多證書,比如心理咨詢師,會計資格證,人力資源證等等。,但我還是沒有什麽了不起的能力。

小靜突然發現自己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弱。

有壹次小靜看中了壹家外企。面試時,幾個問題讓小靜無言以對。面試官說:“妳都快30歲了,沒想到妳的閱歷和閱歷太淺。妳壹直在做最基礎的工作,和職場八年的年齡不符。我們現在招聘的是妳這個年齡的員工,我們看重的是經驗和閱歷,而不是年齡。”

小靜感到胸口壹陣刺痛。她回去努力思考,但始終沒有找到答案,所以她決定來尋求幫助。

二、未來,我們靠什麽在職場立足?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任何有價值的工作都是知識工作:單靠體力註定無法在職場上獲得長久發展,腦力才是決定壹個人未來職業發展的首要能力。

什麽是知識?

社會上有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在職場打拼多年,也不壹定能發展好。所以,文憑不代表知識,甚至妳擁有的知識量也不等於知識。

知識是壹種結構和體系。知識管理專家田誌剛老師指出:“知識是指壹個人不斷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並隨著環境的變化快速學習、分享、運用和創新知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從這張圖不難知道,蕭靜以前的做法(業余時間刻苦研究)都是在壹樓,也就是學習基礎知識,但是從二樓開始,幾乎是壹片空白。

這是典型的“撇水”學習:這種學習本身只是在基礎知識層面下功夫,獲得壹堆證書。看似學了不少,其實效果有限,缺少壹條主線。結果浪費了很多時間,最後還是壹無所獲。

這就是以小靜為代表的職場人困惑的癥結所在:他們似乎對任何知識都壹知半解,但只限於最基本的壹種。如果再深入壹點,他們在知識的應用、分享和創新方面都處於“無知”狀態。

三、職場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什麽?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可以用語言和文字清楚表達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指妳雖然知道怎麽做,但不能告訴別人,也不能理解的知識。

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大部分是顯性知識,但根據德爾福集團的調查,企業中的知識大部分是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

我們常說設計師需要壹定的空間感,編劇需要文字感,演員需要鏡頭感等等。,但實際上是“默會知識”:妳會發現市面上並沒有像這樣的書來告訴妳如何培養感情,因為這種東西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只能不用文字來理解。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為了對壹個領域有透徹的研究,隱性知識往往比顯性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種隱性知識是拉大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職場中,即使是同樣重復枯燥的工作內容,壹些員工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和效率也明顯優於其他員工:這些人往往能在具體事務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往往能長期深入地做壹項工作,從基層往上爬,直至成為帶領團隊(分享知識)的管理者,甚至成為在該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創新知識)的頂級咖。

絕大多數像肖菁這樣的職場人,由於缺乏全面的知識,無法意識到自己有大量的“無知領域”,錯誤地把考證作為晉升的全部;同時,由於缺乏目標,這些知識是零散的,沒有方向和趨勢。

到了30、40歲,隨著年齡的紅利不復存在,這些問題會逐漸顯現,迷茫和困惑會進壹步加劇。

這個時候妳會發現,原來的體力活,妳沒有優勢。這個時候,如果妳的知識和能力沒有跟上,妳就無法獨立處理信息和知識,無法提出深刻有力的意見,無法在實踐中解決疑難雜癥。這樣的職場經歷無疑就像被時間澆灌過壹樣,除了年齡大了很多,無異於“壹張白紙”!

如果妳是老板,妳會雇傭這些年齡越來越大,脾氣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但能力卻壹點沒提高的員工嗎?

四三十歲之前要完成的三項任務。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不同的人面臨不同的問題,但有些性問題值得大家高度重視。

在這裏,我整理了壹下這些性問題,總結了以下三點:

1,比怎麽學更重要的是學什麽。

其實我們大學設置的“專業”無非是壹些專業基礎課,而是妳從事這個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如果妳不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知識在現實中是無法轉化為妳的能力的,是無法給妳帶來價值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靜,雖然她在業余時間考取了很多證書,但是現實中並沒有什麽應用環境,妳認為妳所具備的知識在網上搜索就能輕易獲得,那妳怎麽有競爭力呢?

所謂“職業目標”,就是結合妳的知識結構和特點,找到合適的環境和土壤,然後進壹步研究如何做得更好。

除非妳有特別的偏好並且嘗試過,而且還挺成功的,否則不建議輕易轉。

2.比學習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色。?

之前有個咨詢師是機械工程專業的。畢業後,他被迫從事營銷工作。他壹度非常惱火。後來他發現自己從事的是房地產銷售,和自己的基礎知識無關,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

後來我建議他盡量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目標上,找壹些和機械相關的銷售工作:在銷售領域,他有機械的基礎知識,然後他會普及這些知識,讓不懂的客戶也能懂。結合必要的分享,他會逐漸成為銷售領域的專家,逐漸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不要忽視知識的享受和傳遞。

妳有能力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讓人知道妳有這個能力,這樣妳才能有更多的機會。

在職業咨詢中,我經常會遇到很多人抱怨自己受到挫折:為什麽在同等水平下,他能比我獲得更多的機會?

對於這種問題,我們需要深刻反思:妳的水平或能力是否被別人所了解和認可?妳有沒有有意識地把自己知道的寫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妳願意幫助別人嗎?妳擔心即使妳說了,對方也聽不懂嗎?

不難發現,很多人都在做壹件事:談論某個領域的某個問題(舉辦講座),寫出來(匯編成冊),得到大家的認可,t a就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

同時妳會發現,壹旦妳想說出來,想寫出來,就需要把之前零星的知識系統化,需要進壹步的實踐和總結,反過來又能促進妳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形成正向的積累,從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五、沒有什麽事情是壹蹴而就的,最重要的是去做!動手吧!動手吧!

改革開放40年來,無數的行業、企事業單位倒閉,幾乎每隔壹段時間,人們就會面臨被裁或下崗的尷尬局面。

正是因為之前看似繁榮穩定的行業,總給壹些人壹種可以高枕無憂,不求上進的錯覺,甚至認為自己“功不可沒”。

然而,市場是最殘酷的,也是最公平的。

妳相信在危機來臨之前,壹個人的能力儲備、專業素養、知識更新、自我成長會在壹夜之間被激發出來嗎?

我看到更多的是現實,然而,壹個人壹旦習慣了安逸,就逐漸失去了勇氣和清醒,慢慢“殘廢”,最後走向自我破產的邊緣,成為壹個被時代拋棄的人。

作者簡介:趙曉麗,職業作家,職業咨詢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領英中國專欄作家,《36Kr》特邀作者。著有《害怕麻煩是妳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的努力:妳的生活需要重新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