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430人/平方公裏
它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通海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齊魯湖畔。_陵水道是漢代開通的(即西南絲綢之路的壹個分支);唐朝設立“通海都督”,開辟“通海城道”。宋代設立秀山縣;元朝建“元帥府”,設臨安道,負責紅河、文山壹帶直至越南。明代設立“通海禁軍”,駐軍屯田;清代各類罕東海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距省會昆明137公裏,距玉溪49公裏,總面積721平方公裏。轄4鎮3鄉2街,居住著漢族、彜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等多個民族。孟醒蒙古族鄉是雲南唯壹的蒙古族聚居地。全縣常住人口31.400人,是雲南省除昆明以外的人口密集區。隨著工業的興起,這裏成為滇南貨物集散的樞紐,海外物資在此集散經營,商業交易活躍,故聞名雲南。不同時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深化了通海燦爛的文化。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成就了通海的禮樂之鄉,美麗的滇南之國,滇南之冠國。名山大川,孕育了豐富的人文。明清時期,通海有230多名舉人,44名進士,4人入選國子監,大部分出省為官。先後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先進縣”、“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詩詞之鄉”等榮譽稱號。
商人聚集,經濟發達。通海物產豐富,自古農業、輕工業發達,素有“小雲南”、“小昆明”之稱。在古代,它是雲南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近年來,通海縣始終堅持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依托豐富的自然稟賦、燦爛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立生態縣、強第二產業、擴第三產業”的發展戰略,通過大力發展五金機電、文化強縣,蔬菜、畜牧、花卉三大農業產業帶動商貿物流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先進縣”,先後被確定為“雲南省重點工業縣”、“雲南省循環經濟試點縣”、“國家食品安全示範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縣域經濟發展示範縣”。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5677億元,增長8.9%,固定資產投資下降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9億元,增長18.2%,壹般公共企業預算收入3.95億元,下降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8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0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2元,增長10.5%。
交通便利,物產豐富。通海在古代是雲南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是歷史上南下南陽、北上中原、西進天竺的交通樞紐。明代中後期,經濟繁榮,成為滇南貨物集散地。目前,它連接昆明到大海,紅河到底,它位於何坤經濟走廊的樞紐節點和滇南國際通道的門戶地區。已通車的泛亞鐵路橫貫全境,在建的江銅高速公路、米渝楚高速公路將更有力地支撐通海縣打造面向東南亞的滇中商貿物流樞紐。通海物產豐富,農業、輕工業、商業繁榮,市場體系較為完善,資源要素輻射半徑大,經濟發展觸角廣,為長遠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藍圖繪就,風起雲湧。今後壹個時期,是通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壹帶壹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雲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推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壹體化,將玉溪定位為“三區壹港”發展,通海迎來了十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正在進入新發展、大跨越的黃金時代。通海縣將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 *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高原農業優勢,將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以壹產促二產、以壹產促三產,加快五金機電、彩印包裝、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現代物流、裝備制造、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不斷推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努力把通海建設成為現代化宜居生態文化縣、昆玉紅旅遊文化產業經濟帶重要目的地、全省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出口基地、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物流基地、國際五金電器制造基地。
5438年6月+2020年2月,通海縣在2020年全國百強示範縣市名單中排名第46位。
2065438+2009年8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將通海縣列為雲南省“壹縣壹業”示範縣,蔬菜產業為代表產業。
2018,11,第壹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名單公布,通海縣入圍。
2018年2月,通海縣被列入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