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吃的方面,我更喜歡接地氣的小吃,就是老南京老百姓在街上吃的東西。
南京不只是鴨血粉絲湯。
李記祁家灣鍋貼
老式國營風格,午飯時間,端著盤子到各處窗口取飯,裏面還有很多座位。
鍋貼是壹個大鍋。鍋貼細長,擺壹圈,用滿滿的菜籽油炸得金黃。
炒好後倒油,師傅熟練地數了數,按照小票上的數字放在盤子裏。
咬壹口鍋貼的壹端,吸壹口湯,然後蘸上醋和胡椒粉享用。和湯包的吃法差不多,但味道獨特。濃郁的湯汁先激起味蕾的期待,再品嘗油炸的硬面團和固體肉餡,牛肉味十足。
店裏的煎餃也很驚艷。Q彈裏面是大肉和很多汁,鹹中帶甜。我,壹個北方人,愛這個味道。底很脆,感覺還能再來十個。
鄭瀟燒餅
鄭瀟的燒餅在老門東南京的街上,總是排隊,總是流淚。許多人壹次買壹個大塑料袋。
來南京壹定不能放過的就是鴨油酥燒餅!
鴨油做的燒餅,趁熱吃,香味讓人欲罷不能。喜歡吃蔥油,蔥油和鴨油的香氣交織在壹起,咬壹口外面的皮,白芝麻很好吃。嘴裏各種香都有。
韓復興
南京的百年老店,專門賣鹽水鴨。很多人在這裏買鹽水鴨帶回家當親筆信。
不過,我這裏要推薦的是鴨油酥燒餅!
壹層又壹層,鹹鹹的蔥花和面粉完美的混合在壹起。
民間智慧怎麽會這麽厲害?
當時買的是剛出爐的熱騰騰的,站在店門口的人都已經吃完了。
鴨油糕也有多種口味可以選擇,白糖餡的,紅豆沙的,黑芝麻的,鮮肉的,幹梅子的等等~
老門東蘭老大湯藕粥
其實南京很多店都有賣紅豆酒做元宵,也算是很傳統的街頭甜品了。走累了,坐著喝壹碗,不管冬夏,都是甜甜的,很舒服。
紅豆煮的軟爛,白團子吃在嘴裏感覺又結實又滑。濃濃的酒裏還有桂花的味道。吃了壹大碗甜甜的,感覺很飽。
南京第壹冰糖蜂蜜蓮藕
冰糖蜂蜜蓮藕絕對是南京必吃的飯之壹。
蒸軟爛的蓮藕,餡是糯米,撒上桂花蜂蜜汁,切片吃,很爽口。
這家店在南京有三兩家分店,每天只限量銷售。去晚了就買不到了。午餐排了很長的隊。
有大有小。稱重後,服務員也可以將它們切片。調味汁是單獨包裝的。我在公園休息的時候吃的。
方婆糕團店
新街口幾年的爆款店,每天從6點半就開始排隊。裏面的阿姨很快。
最受歡迎的明星單品是飯團,油條有正常款式和老油條。紫米用老油條包著,外加肉松。壹口吃起來軟、硬、老、嫩,午餐也不餓。
我去端午節正好吃板栗粽子。肉吃起來有點像臘肉,鹹鹹的,味道很濃。
面對粽子的鹹甜大戰,我覺得我背叛了家鄉甜甜的粽子。
喝壹碗紅豆酒包餃子,完美!
鴨血湯粉
想要吃到壹碗理想的鴨血粉絲湯,它的內容首先要包羅萬象——鴨血細膩嫩滑,鴨胗肉質緊實,口感綿長,鴨腸堅韌有嚼勁,鴨肝嫩滑可口,還有鵝肝的影子。就這壹個,很多攤位都做不到。就算這麽全,也舍不得多放壹塊料。而這七七八八的東西,好吃,只有壹個要求——就是新鮮,只有新鮮的內臟才能釋放出最濃郁的味道。
南京的鴨血粉絲湯是中國最有名的。最好吃的,壹定要選老巷子裏那家破破爛爛的老店。那種滿滿的本地人說南京話的氛圍,端湯的阿姨笑得很溫柔,真的。壹份香噴噴的湯底和不夠的鴨血豆腐泡,配上壹份鴨油酥脆的芝麻餅,可與黃金搭檔媲美。
這是清湯鴨血粉絲湯。
亞德堡鴨血粉絲湯
雅德寶的鴨血粉絲湯是另壹種風格,是濃湯的白湯底,味道更濃。
街上有很多連鎖店,店裏各種套餐都有,很實惠。
油炸芝麻球
第壹次在南京吃鹹麻丸子請不要笑~
這個釀肉松剛做好,熱乎乎的。外面的糯米團很薄,外焦裏嫩。咬壹口就會露出蓬松的肉松,壹口就能吃到金黃酥脆的外殼,軟軟的糯米,香香的肉松。
老面館
坦白說,南京的面食在外面並不知名。但是走在街上還是能看到很多人氣面館。
比如老面。
面條像堿性水,硬度很高。老魯的湯底顏色很重,味道很濃,口感豐富。
那時候,正好是深夜。我路過壹家24小時營業的商店。我吃了這麽壹碗,面很濃,有幾小排燉菜,配上白菜和油菜。
王宓面-皮肚面
皮肚是新鮮豬皮曬幹後炸出來的東西。好的色澤黃白,質地酥脆,洞形均勻,塊形完整,味道鮮美。由於酥脆多孔,放入湯面中往往能充分吸收,潤脹。其實所謂的帶皮肚面,就是放了帶皮肚。按照流派理論,這種在南京最常見的面應該叫小煮面。這種面沒有醬油,口感清淡,功夫全在食材和湯汁上。食材包羅萬象,綠葉、白鵪鶉蛋、黑木耳、粉香腸片、紅熏魚、灰豬肝。六個連六個鮮,白面粉加紅油很好看。至於哪六個新鮮,眾說紛紜。牛雜、牛肉、大牛排、小牛排、熏魚、紅燒肉、皮肚等。都有自己的主角。如果有“全家福”之類的綜藝,那真的是澆頭比面條多,會死人的。小煮面壹般都很細,筋很足,但是堿水太多,筋就變硬了。也許就是這麽復雜豐富的食材,用料充足,碗大如缸。
店裏的主菜是六鮮皮肚面。我對劉閑的理解是大概有六種配菜,特別豐富好吃。
盛在壹個差不多臉盆大小的白瓷碗裏。熏魚是用鮁魚做的,甜口,湯燉,酥爛在嘴裏。皮肚嚼起來硬硬的,但其實豬皮已經炸的起泡了,像是肚肚的感覺,所以叫皮肚,香味十足回味無窮。
印石雞汁湯包莫愁路總店
尹的雞湯餃子是江蘇南京的壹種小吃。尹的雞湯包皮很薄,但是夾住不容易破。慢慢提起來放入美味,包子裏醇厚的雞汁會灌進妳的嘴裏,好吃又甜。
商店的桌子上有兩種辣椒。據說壹個用來吃湯圓,壹個用來喝鴨血粉絲湯。要點很細。
敬。
品嘗後,壹種是清香刺鼻,壹種是酸澀的泡椒味。
湯包的末端在底部,包子看起來像蒸元宵。皮薄透亮,真的讓我怦然心動。
咬咬嘴,把湯喝了。有鹹有甜,但是甜的讓我感覺很舒服。加醋吃剛剛好,肉很好吃。
西北橋頭辣面王
在南京偶然發現了這麽壹道地道的西北菜。
不僅有金黃色的牛肉鍋貼,最大的亮點就是這種紅色的炸餡皮,原本以為只有西北才有。
紅色的釀皮比普通的白皮更濃郁,澆上陳醋和油辣子,別有壹番風味。
齊芳閣
七方亭創建於清末。1917年,李、朱守仁、劉海如、於子寬等當時的社會名流和商界人士共同集資,在當時的齊王街(今健康路)程思寺附近開辦了“齊放閣”清真茶樓。
當時社會上,尤其是飲茶者中流傳著這樣壹句諺語:“六朝居樓大,臺座(煮水的壺)大,七方亭有力。”這從新七方亭的顯要位置就可以看出來。
張恨水小說裏反復看到的著名老字號餐廳,占據了秦淮多家小吃,買了香油什錦包子,真的很好吃。
店家根據季節購買新鮮菠菜或蔬菜,先用開水焯至八成熟切碎,再加入麻片、豆腐幹、木耳、面筋,用糖、鹽、麻油混合,做成香噴噴、爽口的素餡。
乳沙小餛飩
可麗餅餛飩基本都在居民區,幾塊錢壹小碗。現在老板用肉湯煮,坐在路邊,吃完就走。
小餛飩的皮很透明,可以看到裏面指甲蓋那麽大的餡。也許這就是南派餛飩的特別之處吧。
湯底有紫菜、蝦、雞蛋皮、蔥花,餛飩也差不多喝完了湯。
安樂園
是南京最大的單體清真餐廳,被稱為“江南第壹清真餐廳”。
安樂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來自南京的穆斯林蔡繼恒在街64號(生水巷口)租了楊家的房子,開了壹家清真餐廳,取名“安樂居”,這個名字來源於後漢書?《仲長統傳》“安居樂業,養兒育女,天下事”,後移至石平街19江西會館。
當時南京新聞界著名的“三張”之壹的張惠堅,被稱為“副刊大師”。他經常自掏腰包,邀請文學朋友來舒適區小聚。文學朋友偶爾有優秀作品,立馬被搶光。
早餐薺菜蒸餃。薺菜清新爽口。
豆沙包子的餡料不會太甜,紅豆綿密可口。外皮很到位,很柔軟很溫柔。
小米銀杏粥,潤喉養胃,喝得舒服。
草橋牛肉鍋貼邊食品店
店鋪入選《舌尖上的中國2》。節目剛播的時候,每天門口都排著長隊。
平時盡量不去酒店,不然人就多了,很多住在附近小區的爺爺奶奶都來這裏吃飯。
這種大鐵板是用來做鍋貼的。師傅每次打開蓋子,都是壹股熱氣,壹股香味傳來。交完錢拿著收據去拿。都是暖的。喝湯的時候小心燙到嘴。
壹個人吃最好的搭配,就是壹個炸包配壹個牛肉鍋貼。
牛肉鍋貼的皮很脆。裏面的餡非常多汁。
炸出來的包子大部分都是軟軟的,餡是實心的丸子,蘸著醋吃也不膩。
左氏付梅高化
梅花糕其實是江蘇的壹種甜品小吃,現在越來越不常見了。南京大學附近的路上也有賣。
最傳統的是紅豆餡,還有紫薯等等。
頂部有堅果和湯圓,底部看起來像中間有餡的冰淇淋蛋卷。
很燙,即使放在紙杯裏,也很容易燙到手,尤其是舌頭,因為外面溫度剛剛好,但是連餡料還是很燙,壹不小心就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