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廈門的名字是怎麽來的?

廈門的名字是怎麽來的?

鄙視樓上的,完全抄壹堆,不管對不對都貼上去,騙人!

轉兩篇研究學者的論文給樓主參考!

廈門名稱考辨

龔潔

關於“廈門”這個名字,我在65438到0959在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就有過接觸,但沒有得到詳細情況。我從65438到0983年去建館以後,看了很多史料,請教了很多文史工作者、學者、教授,也請教了泉州的陳同誌。董祀同誌當時認為,“這個島上可能有壹個叫廈門的小村莊。

1986或者1987,根據我掌握的信息,寫成& gt文章投給了《廈門時報》的副刊,由於副刊編輯易主,沒有發表。馬上介紹給工程機械廠的工廠發表,但是錯別字太多,不好討論。所以我寫給& gt主編楊毅同誌,感謝他的厚愛,發表在& gt1989第4期。茲附上我的文章和陳同誌的文章,以供研究。

附件1:

廈門分析

壹個半世紀前,沿海城市廈門向西方世界,尤其是東南亞敞開了大門。現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它的歷史和發展前景也成為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但關於廈門的起源,眾說紛紜。在這裏,從明朝萬歷年間到現在的350多年,我先對各派的分析和做作做壹個簡要的總結。

(1)

從可見的史料和書籍論證來看,關於廈門的說法大概有四種:

1,村名論

明萬歷《泉州府誌》卷十壹記載:“西南有同安郡、廈門、甌社、景山、二十二都四村;嶽杜東、嶽夏薇、嶽劉嬌,二十三都;嶽井上,嶽龍淵,二十四都,皆由中轉左。”卷前的同安縣地圖也標有“廈門所”。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五也明確記載:二十三都”其他為聯阪、濠藻、五倉。廈門、中佐所、石浦、埭頭、呂厝等鄉鎮”。根據上面的記載,“廈門”在明代以前是嘉禾島西南海岸的壹個小村莊,也是船只停泊和人們出入的門戶。明初,廈門被統稱為全島。

2、設防理論

萬歷《泉州府誌》、道光《廈門誌》均有記載:“廈門城位於嘉禾島,明洪武二十七年周德興、夏侯、江所建”,“永寧衛左千余戶駐防”。這是歷史學家壹直沿用的慣用說法,即周德興建了“廈門城”,今天的廈門就在那裏。這種說法散見於許多史料和書籍中。

3.說上下

1980廈門市地名辦公室編的《廈門地名錄》中說:廈門位於九龍江出口外,相對來說是下海口,俗稱“廈門”,“廈門”似乎是“廈門”的諧音雅。

4.門戶理論

乾隆《江祿誌》的作者薛其鳳和當年居住在廈門島的乾隆阿益友舉人在《江祿誌概論》中說:“南海島的鷺島,以此為泉之門戶,故稱之為門”。也有人說“鷺島四面環海,是張泉的咽喉,是臺灣與彭州的門戶”。《道光廈門誌》作者、福建省興泉永海坊警備督察周凱在序中說:“廈門在漳州之交,是東南門戶,閩十省之保,沿海之要區。”到了80年代,廈門已經從“春天的門戶”、“臺灣與彭州的門戶”、“東南的門戶”上升為“祖國的門戶”(見《廈門經濟特區》第38頁)。

(2)

以上四種說法各有依據,但哪壹種更準確、更科學呢?我覺得“村名論”比較可信。中國壹直有壹個不成文的命運法則,就是經常以所在地命名,比如“湖裏工業區”、“後都朱崗”。“廈門”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嘉禾島上有壹個小村莊“廈門”,旁邊建有城墻,所以得名“廈門”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夏門”終於取代了“李家赫”和“中左所”的名字,名揚海內外。

至於哪個小村莊叫“廈門”?因其與嘉禾島西南海濱的關系,按照古代同安李杜的排列順序,東為上,西為下,廈村在西南,古為“下”;根據字的註釋,“夏”是門,大屋也叫。“夏”“夏”“夏”是諧音,相互混雜,最後合稱為“廈門”。“村名論”之所以合理,是因為它提供了“廈門城”建在廈門村的史料,因而得名。

在其他三種學說中,建城說不無道理,因為是“廈門市”將全島統稱為“廈門”。但為什麽這座城市被命名為“廈門”是失蹤。

至於“上下論”,其理由難免牽強。因為廈門壹直是重要的軍港、海港、商港,所以被稱為“門戶”,歷史悠久,從今天來看,更具當代性!

福建本土,4號,8月30日,1989。

附件2:

關於廈門的名字

廈門宋代叫嘉禾嶼,宋代泉州同安縣綏德鄉叫嘉禾邑。宋王祥《地中紀聲》說:“嘉禾峪在同安縣海中,延綿百余裏,居民千余人。”元代改都,明清嘉禾島屬同安縣二十壹至二十四都。

明初,因海防需要,夾河島設置了千戶人家。萬歷《泉州府誌》說:“城築於同安嘉禾島,洪武二十七年(1394),夏侯周德興。”所以嘉禾島叫中佐所,用軍事機構的名稱代替地名。因此,在明代以前的官方文獻中,廈門並未被統稱為嘉禾羽泉。清代以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左所名義廢棄該廢棄地。乾隆室及《大清統誌》載:“嘉禾島在同安縣西南60裏海,慣產嘉禾,故名。壹個是魯豫,壹個是廈門。”把當時廈門的各種名字描述的很完整。

廈門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又是如何取代嘉禾、中佐的名字而統稱全島的?好像說不清。茶廈門有五個名字:嘉禾、中佐所、思明、魯豫、廈門。思明鄭成功因金沙島反清時期不被清政府承認而得名。本文不討論。明代廈門的地名是嘉禾嶼和中佐。明末明初,是嘉禾島。在中央左院和廈門三院合用期間,故宮的檔案中現在有壹部戲,名為《告鄭民政》,是福建巡撫李魯泰於康熙元年(1622)五月二十日所作。這本書裏有“當晚有壹百多艘船從中央左路來使其進入廈門以防有船……”,這是廈門的名字出現在清朝官方文件中的壹個例子。康熙統壹臺灣省後,官方命名廈門為全島。

寫在明萬歷(1612)壬子所寫的《泉州誌》中,有如下記載:(1)序第六頁,同安郡圖標有“廈門所”。(2)卷十壹第二頁,吳曰:“洪武初,全州衛由郡所建,旁列五座。水坳城仍為寧圍,小鬥城為崇武,廈門城為中左。”(3)同卷第十三頁載:“同安縣四村,西南有廈門、甌社、京山、二十二都;嶽杜東、嶽夏薇、嶽劉嬌,二十三都;嶽井上,嶽龍淵,二十四都,皆由中轉左。”根據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朝初年,嘉禾島上就有許多小地名,廈門和杜東就是其中之壹。洪武建中左所位於廈門附近。所以說“廈門市是中左辦事處”,但中左辦事處不等於廈門。萬歷《泉州府誌》記載,中央左轄十四村,廈門是其中之壹。乾隆《泉州府誌》記載了同安二十三都五記,基址為聯阪、浩藻、五倉、廈門、中佐所、石浦、埭頭、呂厝。廈門和中左所並列證明不是同壹個地方。如果說有14個村是千戶管轄的,那麽廈門寨者和千戶就不壹樣了。

我覺得廈門是明朝以前嘉禾島西南沿海的壹個鄉鎮名。明初,因為附近設市,廈門的自然名和從中左獲得的行政名逐漸混雜。清初,左左的名稱被廢除,廈門的名稱被嘉禾島的統壹名稱所取代。這就是壹個小的自然村名演變成大的行政區名的過程。廈門村嘉禾島的西南面好像是船只進出的地方,是嘉禾島下面的門戶。如果把嘉禾島作為壹個整體建築來看,村落就是建築的入口,那麽“夏”門或“夏”門的雅致,會讓地名的含義非常清晰。總之,廈門村是嘉禾島的海上門戶。壹般來說,歷代同安縣的都城從東開始排列,東為上,西為下,北為上,南為下。嘉禾裏本身也是東北梧桐渡的第二十二都,廈門是西南的第二十三都,“廈門”顯然是“隔壁”。

(見陳·《興元筆耕錄》第壹冊第311—312頁。作者是泉州市文化管理協會理事、泉州市歷史學會會長。於1994年7月去世,享年71。)

(作者是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