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在WTO協議下,人民幣業務對外資全面開放,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WTO協議下,人民幣業務對外資全面開放,我們準備好了嗎?

根據WTO協議,中國將在今年年底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向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同時,銀監會放開了原來每家外資銀行每年只批準開設1家分行的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開設分行的進程開始大大加快。

截至2005年9月,325家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了238家營業機構。其中,138家公司可開辦人民幣業務,15家公司獲準開展網上銀行業務,41家公司獲準辦理衍生品業務,5家公司獲準開展QFII業務。目前已有25個城市開通了人民幣業務。即便如此,外資銀行仍深受網點匱乏的掣肘,紛紛選擇投資中資銀行,搶占中國市場制高點。目前,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引入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外,匯豐、花旗、德國、渣打等也投資了交通、浦發、華夏、渤海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不僅獲得品牌資源、網絡資源、客戶資源等。,而且還獲得巨額利潤。

外資銀行在經營中有明確的市場定位,主要將產品資源集中服務於選定的客戶群體,而中資銀行壹般為各個階層提供服務,產品資源分散。這種發展下去,要麽失去外資銀行鎖定的優質客戶群的服務優勢,從而失去客戶,要麽整體資源使用回報降低,失去長期競爭力。

競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行業務轉型和收入結構優化的動力。自1948以來,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銀行數量從人民銀行的1發展到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家政策性銀行,117家城市商業銀行,5萬多家農村信用社。銀行總資產從壹開始的近1萬億元。再加上外資銀行的進入,讓很多銀行依靠同質化的經營模式和相對單壹的收入結構感到越來越難以謀生。

除了被動接受挑戰,中國的銀行開始主動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迎接挑戰。中國銀行計劃今年6月初在香港上市,融資約60億美元。這將是內地第二家在海外上市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此前,中國建設銀行於2006年6月在香港上市,融資80億美元,是2006年6月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5438+0。除了中行,作為內地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工行可能在9月赴港上市,招行和民生銀行也有意在今年登陸香港市場。

面對股東價值持續增長和資產質量長期優良的嚴峻問題,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在“2005(中國)銀行家論壇”上指出,通過重組,商業銀行的每壹項資產都要以利潤為中心,每壹項負債都要以成本為中心,每壹項投資都要以回報為中心,每壹項投入和產出都要有創新,每壹項出路都要以利潤為中心。

中國商業銀行將經歷國際市場的考驗,從國內銀行走向國際銀行。

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中資銀行不僅面臨著發展的問題,更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問題。業務創新已經成為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銀行的轉型勢在必行。

轉型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壹。無論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轉型為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還是迎合國際金融業發展趨勢,國內銀行走向混業經營之路,這些體制和業務的變化都給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內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管理體制、營銷體系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適應變化”。

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中資銀行也有積極影響。從規模上看,目前國內銀行還沒有能與四大國有銀行抗衡的,但外資銀行資本雄厚,可以激發中資銀行的緊迫感,促進其效率提升,增強競爭力。競爭意味著優勝劣汰,也可以促進國內銀行業的整合和改革。

隨著資本監管的加強,中國商業銀行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傳統業務發展模式陷入了困境。壹方面,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資本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和支持,如銀行信貸資產等風險資產將長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並將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推進器;另壹方面,單純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帶來的規模快速擴張,會占用大量資本,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但如果資本充足率達不到8%的最低監管要求,監管部門會采取嚴厲的制裁措施。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中國商業銀行要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探索業務發展方式和利潤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資產的盈利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積累能力和對外部資本的吸引力,通過業務和盈利方式的轉變打造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銀行的資本回報水平和投資價值。

招商銀行行長馬魏華指出,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動下,全球銀行業正呈現四大趨勢和兩大脫媒。四大趨勢是信息化生存趨勢、綜合化經營趨勢、資本市場化趨勢和國際化趨勢。兩大脫媒是資本脫媒和技術脫媒。資本脫媒是銀行間接融資的主導現象,這種現象正日益發生變化。技術脫媒是它也會占領銀行支付的領域。如何轉型?我覺得唯壹的辦法就是“金融創新”。

然而,由於歷史、體制和實踐的種種制約,中國的銀行產品和服務並沒有適應這種轉變。中國的銀行必須顛覆傳統的經營模式,優化治理結構,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來更新經營理念和銀行文化。

麥肯錫曾經給外資銀行開出進入中國的藥方,說要去中國,最賺錢的還是私人銀行,尤其是消費信貸和信用卡。其建議的策略是讓他們與中資銀行合作,但以技術贏得利潤。

面對國際競爭環境,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經營管理的全面變革和創新。要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銀行經營管理的深刻變革和全面創新。然而,多年來,我國銀行構建的業務驅動型系統無法互通,信息無法共享,信息資源無法有效管理。因此,信息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支撐科學管理決策的數據基礎仍然薄弱。

2000年,工行扛著“數據大集中”的大旗,掀起了中國銀行業數據大集中建設的熱潮。之後的幾年,整個銀行業的信息化都沒有離開這條“主線”。到2002年下半年,工行率先完成了數據集中建設,將分布在全國的40多個數據中心整合為北京和上海兩個互聯互通、互為備份的數據中心。後來兩個中心合二為壹,以上海為中心,北京為備份中心,建成了全國統壹的計算機系統平臺。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也相繼進行了數據集中,並在全國建立了多個區域數據中心。中國農業銀行營業網點最多,分布最廣。它通過建立區域中心,然後從區域集中走向全國集中,實現數據集中。

2004年,是銀行業務不斷創新的壹年。主要商業銀行數據集中建設基本完成,中國銀行業進入信息化第三階段。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整合應用,直接關系到服務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關系到中國金融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成敗。

中國進出口銀行科技部總經理王蕓生認為,數據集中的目的是支持業務發展、業務管理和業務創新。僅僅集中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深入挖掘這些數據,分析客戶和資金流向的趨勢,監測和預測風險。因此,未來銀行的主要任務是建設業務系統。數據倉庫和容災中心的建設也是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還有壹點,業務創新也可以通過數據利用來進行,這是未來銀行業競爭力的主要內容。

數據集中為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後臺支撐系統。用戶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基於各種信息技術的電子金融業務。網上銀行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比如工行的網銀創立較早,但由於客戶信息和賬戶數據管理分散,業務壹直處於摸索狀態。2002年底完成數據集中後,網上銀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用戶規模和交易金額快速增長。目前,工商銀行網上銀行擁有8萬多家企業用戶和900萬個人用戶。

銀行重建新瓶裝新酒。

現代銀行業和IT壹直是魚水關系。機構要調整,治理要規範,業務要創新,管理要科學。只有那些能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金融企業,才能通過管理和業務創新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銀行業的歷史性進步反映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金融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站在了更高的水平上。數據集中的基本完成是這壹歷史性進步的重要標誌。

在業務創新方面,整個銀行業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設計的核心業務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可以提供和存儲豐富的客戶基礎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再利用數據庫技術進行細分市場。

壹位業內權威人士指出,銀行改革後要支撐的信息系統還有壹些技術難點。第壹,如何與歷史體系融合,平穩過渡。二是涉及到如何選擇開放平臺和封閉系統,要照顧到銀行歷史數據的銜接。第三,要考慮信息安全,確保相當高的可用性。然後是系統建成後的測試和系統開發後整個應用系統的性能評估。這些問題都是銀行在信息化建設中應該重視的環節。

銀行摒棄過去按職能分工、成立主管部門聯合經營的管理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設計業務流程,變傳統的“銀行中心”為“客戶至上”,從而推動銀行在組織結構、分工格局、產品設計、激勵機制、權力配置等方面的出現。這就是“銀行再造”的本質。

面對WTO過渡期的結束,中國銀行業將面臨對外開放的新局面。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都將面臨自己的考驗。我們期待中國的商業銀行以數字時代的高科技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壹、加入世貿組織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和好處

1.有助於推動我國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向國際接軌。入世後,隨著外資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大規模進入中國,將為中國銀行業提供壹個難得的參照系和競爭對手,起到示範、激勵和溝通的作用。它將進壹步促進和加強中國銀行業與外資銀行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市場互補繁榮中國金融市場。同時,國外金融機構前沿金融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業務、新產品和新方式,將刺激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深化,加速中國銀行業向商業化轉型,有助於完善商業銀行體系,從而促進中國金融業務與國際市場接軌。

2.有利於中國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將把創新的金融產品帶入中國。特別是引領現代國際金融市場新潮流,以貨幣、外匯、股票、債券、存單、利率、匯率、股指等壹般金融工具的期貨交易形式為內容,以通訊技術、計算機等高科技為手段,具有規避市場風險、降低借貸成本、穩定投資收益、提高市場流動性、反饋全球信息、吸引眾多客戶、預測未來價格等特點的金融衍生產品和產品,將被帶入中國。

3.有利於改善金融業務和服務手段,進壹步普及信用消費。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後,將開辟國內銀行從未開放的各種新業務和服務。這將為中國金融業務的拓展、金融電子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4.有利於拓展資金運用渠道,提高資金投入的有效性。中國加入WTO後,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大量進入,壹些資金將被帶入中國,這將拓寬中國利用資金的渠道。同時,外資券商參與基金管理行業,將逐步增加基金品種,開發實用高效的金融產品。我們的客戶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投資選擇,還可以讓有限的資金獲得最大的效用。

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壓力和沖擊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首要前提是全面參與金融領域的國際競爭。根據中國入世談判時在金融領域的三項承諾:第壹,入世後中國將逐步開放人民幣業務。加入世貿組織兩年後,允許外資銀行與中國企業開展當地人民幣業務;加入WTO5年後,外資銀行將被允許經營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二是開放證券業。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允許外資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業中持有33%的股份,三年後提高到49%;外國股票承銷商可以在合資承銷公司中占33%的股份。三是開放保險業。加入世貿組織後5年內,中國將逐步擴大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範圍,如團體保險、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中國同意外資可以擁有合資壽險公司50%的股權。總之,中國將在壹定時間內取消設立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更多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進壹步擴大人民幣業務範圍。

從目前簽署的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時間表來看,如此快的人民幣業務開放速度將使中國金融業面臨巨大風險。國際業內專家認為,中國銀行業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為人民幣開放做好準備。原因之壹是中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普遍不足,短時間內無法補充資本;其次,中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將在五年內難以清除。雖然有計劃將這部分債務折價出售或者證券化,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將使中國銀行業在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市場環境、技術手段、人才素質、監管體系、風險防範等諸多方面與WTO體制不相適應,因此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面對管理體制的挑戰。外資銀行大多按照國際慣例經營管理,基本不受政府幹預。但由於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國內大部分銀行不熟悉國際慣例,無法滿足統壹規則下管理的要求。特別是我國銀行業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還沒有完全按照市場機制、競爭規則和效率原則進行管理。有些銀行目前還不是真正的金融企業。雖然國家要求國內銀行按照市場規律而非國家計劃放貸,但銀行仍在壹定程度上承擔著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職能,扮演著政府出納的角色。銀行不僅要時不時搞所謂的政策性貸款,還要在機構管理、業務操作、用工管理、分配方式等方面執行上級銀行的統壹要求。尤其是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時候,銀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財政,長期承擔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量雙重政策性業務。據了解,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貸款仍占25%以上,政策性貸款壹直是銀行貸款中最低的,不良資產貸款占比最高。管理上的差距將是制約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壹大隱患。

2.面對商業模式的挑戰。目前,中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體制。根據商業銀行法,國內商業銀行不得開展投資業務,這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業的進壹步發展。而國外銀行大多采用混業經營的管理模式,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保險壹體化。在這種情況下,壹旦綜合性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銀行業無疑將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3.面對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的挑戰,中國加入WTO後,在金融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方面將處於劣勢,壹些國外大銀行在這方面已經成熟。目前,中資銀行仍主要采用傳統的業務運營模式,業務發展的重心主要在存款市場份額上。這不僅容易導致我國銀行業傳統人民幣業務風險增加,還會導致涉外業務、中間業務和新增貸款業務發展緩慢,造成國際結算等業務的流失,留下壹些後勁不足的新利潤增長點。據統計,目前只有外資銀行在中國辦理的低風險、低成本、高利潤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已經占據了中國40%以上的市場份額。

4.面對技術手段和金融產品的挑戰。由於技術設備先進,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網絡健全(銀行業務全球網絡化),創新能力強,壹些大型外資銀行在金融業務和產品上呈現出全球化、自動化、電子化、標準化的趨勢,在技術手段創新和衍生金融產品方面壹直處於領先地位。由於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外資銀行可以從各種業務和渠道中獲利,彌補壹定的損失。這種競爭對中國銀行業是不利的。我國銀行業由於實行分業經營,局限於非常狹窄的存貸款領域,基本服務對象以國有企業為主,導致盈利渠道單壹,金融產品傳統,從而導致銀行金融風險更加集中,競爭力持續減弱。

5.面對融資風險的挑戰。加入WTO後,由於金融資產形式和融資手段的單壹,中國銀行業的融資風險將會加大。目前,我國金融資產的形式主要是通過銀行間接融資,銀行融資占金融資產的80%以上。目前我國過度依賴銀行巨額儲蓄存款形成的單壹金融資產結構,是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甚至嚴重滯後造成的。高比例的間接融資不僅難以滿足WTO體制的要求,而且會增加銀行的經營風險。在西方發達國家,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幾乎各占50%。同時,由於外資銀行在很多領域享有超國民待遇。比如在稅費方面,中資銀行的綜合稅負率高達70%,而外資銀行只有30%。外資銀行的這些優勢很可能會導致國內優質客戶大量流失,國內融資份額大幅下降。有統計顯示,中資銀行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優質客戶。壹旦中國的優質客戶被外資銀行搶走,中資銀行的優質資金來源將被分流,融資份額將被擠出。最終導致中國銀行業市場融資能力差,盈利能力下降。

6.面對人才競爭的挑戰。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與中國銀行業最激烈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業務的不斷拓展,他們將以高薪就業、優厚福利、委以重任、海外培訓、公平的就業激勵機制、優越的工作環境,吸引大批中國銀行業的優秀人才。由此,中國銀行業新壹輪優秀業務骨幹將流失,進壹步加劇中國銀行與國際大銀行的差距。

7.面對金融安全的挑戰。目前,我國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裝備落後,本土化程度低,風險防範能力差,安全監管能力不足,制約手段不強,內部審計制度不嚴格,這些都是我國金融安全的最大隱患。以已經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為例。外國銀行只要在我國任何地方設有機構,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目前,外資銀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貸的傾向。他們壹方面將在境內吸收的外幣存款資金轉移到境外進行套利;另壹方面,外資銀行通過轉移利潤、少交存款準備金等方式逃避我國稅收。壹些外資銀行利用回扣、傭金等非價格手段與國有銀行進行不公平競爭。如果我國缺乏對現有少數外資銀行的監管手段,壹旦加入WTO,資本賬戶對外開放,國際熱錢湧入,將給我國銀行業帶來較大風險,甚至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亂。同時,由於我國金融安全監管能力較弱,還可能造成我國電信、通信、傳媒、鐵路、保險、高新技術企業、外資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等壹直被外資銀行看好的行業和市場,在壹定時期內以全力支持的方式從壟斷行業獲取利潤,從而形成市場壟斷和行業壟斷。

8.面對不良資產的挑戰。壹些大型外資銀行由於規模大、資金實力強、資產質量相對較好,將在競爭中處於明顯有效的地位。比如美國花旗集團總資產高達7000多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的總和。目前美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僅為0.67%,而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高達30%,不僅遠高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17%的最高限額,也遠高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不超過8%、不良貸款不超過5%、壞賬不超過2%的比例限制。調查顯示,如果考慮表外貸款和表外貸款(實際屬於貸款的資產隱藏在貸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資產科目中,屬於規避規模控制的違規行為)的因素,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比例比賬面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如果實際壞賬全部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可能資不抵債。銀行不良資產的膨脹是目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銀行業健康運行和中國加入WTO的重要障礙。

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資本充足率過低,資本嚴重不足。(2)資產流動性下降。表現為:①資金周轉速度慢。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貸款的年均周轉率不到1.2倍。②固定資產與資本的比率過高。近年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中固定資產的比例平均在70%以上,遠遠高於中國財政部規定的30%的最高限額,甚至高於部分外資銀行20%的比例。③還貸率低。據統計,到1999年,國內銀行貸款余額達到9.6萬億元,占當年GDP的110%,其中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幾乎占了全部信貸的72%。而且,近年來,即使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息回收率平均也不到60%。(3)資產盈利能力差。不僅資產收益率低,1999為0.16%,而且資產收益率低。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平均資產收益率不到6%,遠低於國外商業銀行。與此同時,虛盈實虧的現象也普遍存在。(4)運營成本過高。壹方面,人均運營費用高。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均營業費用近5萬元。另壹方面,人均利潤低。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均利潤約為1.5萬元。(5)信用等級低。目前,全球最大的信用評級機構之壹穆迪認為,中國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符合國際監管標準,信用評級較低。(6)金融風險綜合指數高。從65438點到0999點,金融風險綜合指數達到48.2點,接近50點的警戒線。(7)信貸增量下降。高比例的不良貸款堵塞了信貸資金的流通,大大降低了資產的流動性。金融機構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存款,尤其是居民儲蓄存款的持續增加來維持正常運轉(我國近70%的信貸資金由居民儲蓄存款構成)。壹旦儲蓄存款增速過低或出現滑坡,不僅會影響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還會導致大面積支付困難。(8)差額增加。從1997開始,銀行的存貸比已經達到40%以上。預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將進壹步改善。與此同時,自1997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的準備金(也稱超額準備金,包括準備金存款和在央行的庫存現金)利率已接近8%,而其他商業銀行則達到18%以上,遠高於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利率。這導致資金在銀行體系中“閑置”。如果加上8%的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按壹定時期存款平均余額的8%向央行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央行存款中未使用的資金高達30%以上。這將導致銀行資金對社會的供給減少,增加央行的付息負擔,影響銀行的利潤和收入。

三、面對WTO加快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快宏觀經濟體制的綜合改革。

面對WTO,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弱的問題看似反映在銀行業,但癥結是中國宏觀經濟體系的深層次問題在金融業的反映。因此,提升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問題不僅僅是金融部門的事情,還需要國家在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金融、信貸、外匯、外貿、稅收、人事、企業等方面進行協調配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同時,要建立和完善企業、銀行、政府的規範運行機制,以適應市場化的要求。

1.建立健全金融運行和監管的法律法規。首先,應盡快出臺信托法和投資銀行法,發展金融機構的業務空間,拓寬資金運用渠道。進壹步修訂和完善《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外資銀行法》、《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業務試點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按照國際審慎監管的標準,嚴格控制商業銀行的市場準入,依法加強監管,控制金融風險,維護平等競爭。同時,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執法力度。目前,金融秩序差、執法不力是困擾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壹。壹方面,要加強對銀行的法律約束,嚴格執行《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辦理金融信貸事務。另壹方面,要維護金融秩序,保護銀行債權人的利益,制止新的逃廢債,防止新的不良資產的發生。

2.逐步建立統壹的金融市場。入世後,我國應形成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的聯動機制,逐步實現同類市場的統壹,以利於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特別是要發展資本市場,適當擴大直接融資。在間接融資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以分散銀行的金融風險。但直接融資的發展重在制度建設,要以中央銀行宏觀調控能力的提高和間接融資的高效為基礎。擴大直接融資可以將部分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助於解決不良資產。

3.運用財政政策調整國有企業負債和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化解銀行不良資產是中國銀行業加入WTO、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重要砝碼之壹。對此,可以考慮用財政政策來解決銀行的不良貸款。凡因財政原因造成的企業債務,如財政註資不足、政策性虧損及其他應給予而未給予的財政補貼等,應由銀行貸款彌補,通過向央行發行債券(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解決。目前銀行資金願意持有國債是因為貸款難(好企業不從銀行貸款,壞企業銀行不敢貸款)。財政籌集的資金應當在專門賬戶中收取,人大、審計機關等有關部門負責監督使用。該基金的財政用途可以通過貼息、減稅、補貼、直接投資等方式,以專項支票的形式撥付給企業,用於支持壹些符合產業政策的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企業也用特種支票償還銀行貸款,專業銀行用特種支票償還欠央行的貸款。這種債務重組的方法既可以減少銀行的不良貸款,又可以減輕企業的債務負擔。

4.利用中介機構促進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債權-股權轉換。鑒於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是分離的,商業銀行不能持有企業股份。可以考慮利用中介機構來促進企業和銀行之間的債權-股權轉換。讓市場運作能力高的中介機構承擔企業的債務重組。中介機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集中境內外投資者的資金,購買專業銀行擁有的債權,並將債權轉換為股權。然後他以股權所有者的身份進入企業,對企業的資本和債務以及企業的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進行重組,以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這種操作模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