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營造壹種具有壹定思想感情的環境氛圍,使之積極陶冶人的情操或激起情感波瀾,進而讓人得到深刻的教訓或身心愉悅。歷史上有許多經典的建築環境藝術,如宏偉的宮殿建築環境、莊嚴幽深的陵墓建築環境、幽靜深邃的古寺建築環境、典雅精致的園林建築環境。宏偉莊嚴的紀念性建築環境,悲壯悲壯的烈士陵園環境,他們的創作都充分利用了各種感官手段為主題服務,對色彩的運用更是別出心裁。色彩在環境藝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色彩是環境中重要的視覺元素,它與形狀、光線等視覺元素壹起傳達建築環境的信息和語言。它依附於其他元素而存在,並與其他元素緊密相連。與其他視覺元素相比,色彩更直觀、生動、富有情感。
如何在營造建築環境的過程中科學藝術地運用色彩,首先要明確色彩的特點和幾個主要的色彩關系:色彩的對比和吸引,建築色彩與造型的關系,環境色彩中各種色調的組合(配置)。
第壹,建築色彩的對比和吸引力
顏色在環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壹方面是因為它附著在壹些特定的物體上,通過這些物體形狀表現出來。另壹方面是在環境中背景色、相鄰色等非常復雜的情況下。色彩的視覺效果往往取決於環境中的色彩、造型、材質的綜合,以及色與光、色與色的關系,讓身處這種環境中的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和魅力。
1.色彩的對比與同化:兩種色彩相互影響,強調環境色彩中顯示差異的現象稱為色彩對比。同時觀看兩種相鄰或相近顏色時產生的顏色對比稱為同時對比。如果建築物內部或外部的顏色屬性發生變化,屬性之間就會出現對比。如果色相和彩度相同,就有亮度對比;如果色相和明度相同,就有色度對比;如果明度和彩度相同,顏色是相對的。兩種顏色之間肯定有區別,同時也壹定有相互影響。例如,黑色背景上的灰色看起來比白色背景上的灰色更亮。再比如在兩張灰底圖上分別畫出密密麻麻的黑線和白線。黑線中的灰色底圖顯示為深色,而白線中的灰色底圖顯示為淺色。
2.色彩的吸引力:色彩的吸引力本質上是目標色與背景色的關系,是區別於其他視覺元素的重要特征。環境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人的註意力,是因為色彩本身具有吸引力,使物體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引誘”又叫“註意”,是指眼睛不想看卻不自覺地註意到壹個物體。在環境色中,壹個特定的物體或形態很容易從遠處看到,而其他的則不容易。在前壹種情況下,利用顏色的誘惑所產生的視覺效果。
建築色彩的吸引力主要受色彩色調的影響。根據五種顏色光的引誘實驗結果,引誘順序為:紅色>;藍色>黃色>綠色>白色。對於物體的顏色,紅色比黃色好紅色或黃色。所以交通標誌用紅燈,利用了紅色最強的吸引力,比其他顏色對交通更安全。黃色也很吸引人,往往代表安全和警惕。設計師在室內設計中使用紅色的柱子,樓梯間和走廊的紅地毯使用紅色來營造醒目的效果。在景觀色彩設計上,也宜采用壹些鮮艷的色彩,如彩色霓虹燈,並做壹些色彩鮮艷的小品,以吸引遊客的註意力。
建築色彩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取決於其本身與其背景色彩的關系。不同的背景色有不同的誘人色調。根據主色調的高色度,實驗結果表明,在黑色和中灰色背景下,吸引人的顏色順序為黃色>;黃色紅色>紅色。在白色背景上,吸引力的順序是:紅色>;黃色紅色>黃色。此外,冷色系的色彩亮度對比是有效的,容易看到。但是,色彩明度的對比並不代表壹定有吸引力。此外,設計中要特別註意的壹個特點——色彩是環境中壹個動態的和諧過程,色彩的吸引力不僅僅是個體色彩的明亮耀眼,還必須考慮它與其他元素、背景色彩的關系。在建築上,人們在房屋中使用紅色,無論是在開闊的綠地中,還是在茂密的森林中,紅色都能讓人眼花繚亂,吸引人的目光。因為紅綠互補色的對比效果明顯,給人很好的視覺刺激感,使建築本身具有辨識度。
色彩本身沒有美醜之分,色彩的魅力在於色彩與色彩的協調。充分發揮色彩優於其他視覺元素的特點,與環境氛圍、建築空間、形態構成緊密結合,創造出高水平的環境藝術,二十世紀初被稱為“色彩的時代”,色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應用。色彩作為當代人整個生命感知本質中最普遍的存在,幾乎影響著人類生活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
二、建築色彩與造型的關系
造型和色彩是人類視覺藝術活動中的兩大元素。如何創作出色彩和造型的極致表達,是國內外藝術家的標桿。在建築環境工程中,人們更關心造型而不是色彩,往往容易忽略色彩在空間造型中的特殊作用。他們往往認為色彩是依附於形式存在的次要因素,甚至錯誤地認為色彩只是裝飾性的附加因素。
色彩和造型之間是壹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說造型是物體的軀體,色彩是物體的外衣,那麽兩者的統壹和融合就能充分表達出物體的意義。建築作為審美信息載體的視覺語言,通過實體的物質表達,以視覺符號組合的形式呈現視覺價值。在建築造型語言的表達中,色彩成為物體形態的表達工具和情感象征的元素。憑借其獨特的功能和完美的配合,人們很容易區分建築美學和識別情感。
1.色彩與材料的關系:物體造型的要素與色彩密切相關,主要是材料和加工程度以及色彩的面積,色彩與材料的性質和加工程度密切相關,與色彩的運用及其效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色彩是材料的自然屬性之壹,各種材料都有其自然的特質,與自然環境有很強的親和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材料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材料被用於設計,包括新發現的天然材料和新創造的人造材料。因此,作為建築審美情感的表達,色彩更加豐富多彩。各種材質的質感和紋理豐富了色彩的表現力。
材料的紋理是其表面的粗糙度或光滑度。有些材料的表面紋理有增色的作用,反之有淡化顏色的作用。比如紋理明顯的深色木材,可以強調自身的顏色。圖案化材料表面適合強刺激色,反之適合弱刺激色。有光澤的材質表面可以強調其色彩的表現效果,凹凸紋理則抑制了色彩的表現效果。另壹方面,因為粗糙材料的反射率相對較低,所以粗糙表面材料上的顏色看起來比光滑材料上的顏色稍強。反過來,色彩對改變材料的視覺效果也有壹定的作用。因為色彩具有冷與暖、遠與近、軟與硬、輕與重的特點,在某種材料上運用適當的色彩,可以相對改變材料的感覺。比如景觀環境中的樹樁形水泥墩,可以用暖色的黃褐色塗料塗成非常舒適的樹樁色。用色彩對比鮮明的鋪裝塊裝飾地面,可以增加景觀的美化效果,創造人行走的樂趣,成為環境中有效的視覺引導。
2.顏色的面積效應:客觀物體圖像壹旦在視網膜上成像,無論是點、線、面還是體,都占有壹個面積。沒有面積就無法成像,沒有面積就沒有圖感,所以視覺面積是色彩存在不可或缺的因素。視覺面積的大小與色彩心理學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視覺面積大,心理效果強;視覺面積小,心理效應弱。人們對顏色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因地區而異,差異很明顯。比如壹平方厘米的鮮紅色會讓人覺得明亮可愛;壹平方厘米的鮮紅色會讓人心情激動,難以安靜;當100平方厘米的紅色包圍著我們時,我們會感到過度的刺激、煩躁、疲憊、不安甚至歇斯底裏。
在建築環境工程的室外環境中,色彩的使用量壹般較大,面積對色彩的效果影響很大。色塊越大,色感越強。壹般來說,在壹小塊彩板上看起來很淡的顏色,壹旦塗到墻上,可能會讓人覺得明亮厚重。在建築中使用色彩時,除了用強烈明亮的色彩裝飾的小區域外,壹般應降低色度,否則很難獲得預期的視覺效果。
三、環境色彩的配置關系
顏色本身沒有絕對的美醜。應該說只有醜色組織,沒有醜色。它的美體現在顏色的相互組合上。我們研究顏色是為了揭示它們的“關系”,強調它們的“組織”功能。色彩配置關系中經常用到的有幾種配置關系,如相似色相、對比色相、相鄰色相、色度系和非色度系。當色彩搭配的形式與人的心理形態相壹致時,人會感到和諧和快樂。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