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忙碌的下午。剛剛開完壹個教研會的鄒文珍,坐在靠窗的辦公桌前。溫暖的陽光照射在她的身上。在逆光下,她看起來像壹個剪影,端莊而深邃。
作為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同事”,她說:“我身上的擔子很重。繼承和發揚葉先生的教育理念,不是喊口號那麽簡單。”
鄒文珍是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的校長。這所學校的前身是葉聖陶先生曾經任教的吳縣第五高級小學。
“父母送孩子上學。其實他們對學校是有期望的。很多家長會問,學校會怎麽教育我的孩子?”這樣的命題常常讓她陷入沈思。
每次讀葉聖陶先生的作品,了解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鄒文珍都覺得自己的靈魂被凈化了壹次。
“在和老公的交談中,我壹次次問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麽?”她微微仰起頭說:“我現在終於可以心平氣和地回答了。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個人有壹個完整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成長。”
起航:進入廣闊的世界去學習人生的重要壹課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壹個不斷發現、了解、發展、挑戰自我的過程。蕭也的老師們通過對葉聖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解,認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走過這個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
葉聖陶老師註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所以葉聖陶先生命名的學校裏,這堂“人生課”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讓學生從社會大學融入社會,找到自我,挑戰自我?
我偶然得到的壹條消息鼓舞了老師們。甪直古鎮景區是學校的德育基地。每到旅遊旺季,景區的導遊都會忙得不可開交。“如果讓孩子當導遊,不僅可以緩解景區壓力,還可以通過活動讓孩子了解家鄉的文化積澱,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遵循這壹思路,蘇州市葉聖陶實驗小學根據蘇州甪直水鄉的特色,創造性地開設了“舞韻楊妃”小導遊團校本教育課程。
付諸行動後,學校挑選了四五年級的部分學生組成了壹個小導遊團,並聘請了路之旅公司的優秀導遊作為校外輔導員進行培訓。通過系統的學習,隊員們經過寫導遊詞、現場路演等壹系列“考驗”,終於走上了崗位。
每到節假日,在甪直古鎮景區,都能看到小導遊們活潑熱情的身影。他們自信清晰地向遊客介紹各個景點的典故,講述直白的風土人情。
在甪直水鄉文化服裝節期間,來甪直考察的江蘇社科教育代表團的叔叔阿姨們壹路欣賞著水鄉美景,壹邊聽著小導遊們生動的講解,壹邊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毫不吝惜地為他們鼓掌。
隊員們也在生動有趣的社會實踐中體會到了壹個水鄉小業主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豪感,使隊員們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體驗,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能力。
為了進壹步發展這支隊伍,更好地培養梯隊,在學校和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下,小導團不斷招募優秀學員加入隊伍。通過師徒相濡以沫,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舞韻楊妃”小導遊團已經成為甪直旅遊品牌中壹道亮麗的風景。2010,團隊被評為“蘇州十佳陽光團隊”。
陪伴:用發現美的心創造美。
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在註重培養孩子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更註重學生的愛美之心。
“先生曾經說過,壹個人愛美,就會更加熱愛生活。”鄒文珍介紹,葉聖陶對美的熱愛首先體現在對花草的熱愛上。從1970到1982,葉聖陶和科普作家賈祖章積累的200多封信中,幾乎沒有壹封不提花草,有的至今仍在提。他指出,通過種花種草,可以養成良好的心情,“抗壓”“抗挫”,處處“結緣”。
當然,與普通人不同,葉聖陶種花種草不僅是為了“享受”,也是為了拓展自己在動植物領域的知識。
受此啟發,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啟動了紅領巾“生生農場”的建設。
冬去夏來,我們告別了春天燦爛的豆腐,送走了夏天金黃的向日葵,迎來了蘿蔔的種植。在生生農學院老師的帶領下,種植科研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
六中隊(1)的同學們通過種植活動激發了他們種植、觀察、寫作的熱情。《種麥子》、《吃蠶豆》、《小蝸牛》、《美麗校園》等文學作品不斷被報刊選登。從羨慕到自願參與,越來越多的少先隊員被吸引到農場觀摩寫作,成為該校語文教學的特色作文資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巨大內在動力。尤其是老師把種植、觀察、研究的主動權交給隊員的時候。他們以大師的身份從事,這種興趣已經空前高漲。
六中隊的同學們研究了“密植和陽光對向日葵的影響”這壹課題,並將研究成果發布到學校網站的BBS上進行討論,激發了更多的成員參與到原料農場的實踐活動中來。
在2004年全國葉聖陶教育思想研究會生生農場觀摩課上,六中隊成員根據果實的自然形狀,在指尖飛出智慧的火花,《海獅頭球》、《精靈鼠哥》、《南瓜鬼》、《鷹展翅》等壹系列奇幻作品,令與會專家贊嘆不已,親切地稱孩子們為美的使者。
正如葉聖陶先生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看花聽雨聞香飲不解渴的酒”,讓美好的事物帶給他歡樂與寧靜。蕭也的老師們深知這樣壹個道理,“通過對美的發現和熱愛,孩子們可以在生活中保持壹顆蓮花般優雅的心。”
護航:家庭和學校共同呵護,解決成長的煩惱
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壹切都是美好的。受社會多元化文化的影響,不良家庭教育的存在,學業壓力的增加等原因,學習偏差、品行不端、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的學生壹定程度上存在於各類學校。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成長的煩惱?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不斷從葉聖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汲取營養。
葉聖陶先生在深切的現實關懷指導下,主張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他認為,教育是人類獲取生存資料、管理生活的工具,教育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創新自我、成就自我。
在王老師的理念指導下,學校通過不斷探索,找到了德育導師制與家長學校相結合的德育創新模式。
德育導師制是新形勢新任務下德育制度的創新。它強調德育回歸生活、關註學生生命成長的理念。通過構建學校教學與德育壹體化管理機制,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的知識建構與道德成長同步發展,真正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推出了“黨員導師制”和“退休教師導師制”。黨員導師制和退休教師導師制與傳統的後進生導師制有很大不同。導師制在師生配對上采取雙向選擇,在考慮師生性格、特長、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師生意願,教育引導學生構建完善人格。
學校規定,德育輔導員每周至少主動找對學生進行壹次交流,對交流內容進行記錄和分析,每周對學生表現進行重點觀察記錄和診斷分析;通過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
導師通過各種方式與被輔導學生的家長溝通,如:家校路路通、電話、實地家訪等。,為了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增進師生友誼,更重要的是掌握第壹手材料,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開展“德育導師制”活動中各種情況的交流和咨詢。導師們在交流中取長補短,解決德育中的人格* * *問題,為導師制活動的健康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在“道德導師制”的活動中,導師不是居高臨下的“傳道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朋友和顧問與學生相處,坦誠相待。在家校互動方面,導師改變了原來單壹的批評說教方式,而是采取了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可信,建立了積極平等的師生互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和友誼。
同時,德育導師制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教師的觀念,使教師能夠正確對待問題學生,善於挖掘他們的閃光點,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從而給予學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促進他們各方面的發展。
葉聖陶先生在《如果我是老師》壹文中寫道,“孩子的成長進步是我的快樂;孩子的軟弱和遲鈍是我的憂慮。帶著喜悅,我將永遠珍藏;有了擔心,我會努力消除。”
蘇州蕭也的老師們也在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為自己收獲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