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洛陽易守難攻,因為它在天下。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朝代都先後在這裏建都。洛陽在國內外被稱為“九朝古都”。
所謂“九朝”,有兩層意思:壹是指眾多的朝代。在中國古代,“九”是最大最。第二指九朝。第壹種說法不準確。第二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有多少個朝代把洛陽作為首都?根據歷史事實和考古發現,我認為有15個朝代,即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侯亮、後唐和後金,都在洛陽建都。現在我將分別解釋它們。
壹、夏天傾盆(尋找)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朝代。根據竹書編年史的記載,夏朝存在於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有470多年的歷史,有17個皇帝。
洛陽地區是夏族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壹個國王禹,開始是陽城,後來搬到了楊寨。陽城在登封,楊寨在蔚縣,都離洛陽不遠。夏朝始皇帝太康(齊之子)被澆(搜)。古本《竹書誌》記載:“太康居珍(尋之)。”本版竹書編年史也說:“仲康為皇位,據之(尋)。”《史記·夏本紀》雲:“太康居之(尋之),夷居之,桀居之。”彜族,即後羿,是東方彜族的首領。他利用太康的無奈和夏人的怨恨,入宮(找易)當權,排斥太康。太康死了,扶鐘康登基,還住在宮裏(找),被親信韓卓殺了。它在哪裏?目前眾說紛紜。《國語·周瑜論》雲:“昔伊與羅竭,而夏卒。”證明是在Ilo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夏傑之居,左臨河,右靠太華,南有壹闕,北有狹腸。”洛陽在這個位置。1959年期間,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二裏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裏頭地區為大型都城遺址,命名為二裏頭文化。據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朝,距今4000多年,是規模較大的夏朝都城遺址。總面積3.75平方公裏。裏面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為,二裏頭文化遺址是夏朝都城遺址,即夏都駐(搜)所在地。在夏朝,太康、仲康和夏傑三位皇帝都曾在這裏建都。《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資治通鑒》記載,鐘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城搜索94年。
第二,西豪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上本是黃河下遊的壹個古老部落,是東夷族的壹個分支。夏朝是夏朝的屬國。商部落經常遷徙。從齊到唐十四,* * *八次遷徙。商部落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南部。唐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昊。
大約公元前16世紀,李尚死於夏天。商湯攻下夏都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濠遷來,史稱西濠。
尚都西豪在哪裏?這是幾千年歷史的疑問。"河南偃師是西濠,帝嚳和唐鎖都,盤庚都."這個西豪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洛陽偃師的相溝、大花樹、塔莊壹帶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的遺址。從此,西豪的秘密被揭開,關於西豪千百年的歷史謎團被終結。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要發現。商場總面積654.38+0.9萬平方米。城市中南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是方形的。正殿後面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向,是宮殿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有序。城外有壹條環路。這個大型商業誌願者顯然是按照首都的規格建造的。根據碳14測得的絕對年齡,是商代早期的城市。第三,洛陽偃師屍鄉商代文化遺址是商都西濠所在地。《竹書年譜》雲:“唐居西,中鼎元年,醜醜,遷鄴。”《史記·殷本紀》也說:“至盤庚時,殷已在河北,盤庚過豫,居故居。”又說“庚丁皇帝崩,子帝武以立,殷富遷河北。”由此可見,商朝曾兩次下西洋。第壹次商都西豪,大約從公元前1711年到公元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唐、、、太甲、沃丁、太庚、、永濟、太武和10個皇帝。第二次西昊之行,從公元前1310年到公元前1140年,計為170年,途經盤庚、肖鑫、孝義、武定、祖庚、祖甲、冰心、庚定、武邑。西方兩次失傳,*** 19皇帝,400多年。
自商朝盤庚開始,實行雙都城制度,壹城在南,壹城在北。洛陽和安陽在商殷時期成為姐妹城市。
第三,西周都城洛陽的周姓,原是中國西部壹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部落並稱為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落。在夏商時期,周是他們的諸侯國。
商朝末年,昏庸,當他是吳王的時候,周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他決心要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渡,經洛陽北部的金夢渡河,從而推翻了商朝的統治者周興。史稱西周。武王在摧毀了洛陽的商業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弓玄三年》載:“王武尚可,遷九鼎於洛邑”。九鼎是國兵器,遷到哪裏就是建都的地方。武王毀商後第壹次來到洛陽,並決定立即在這裏建城,取名洛邑。它的地址在今天的白馬寺東南。九鼎搬到了這個城市。《史記·周本紀》載:“吳在洛邑住了壹周,便去了。”在集中營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談判結束後,武王沒有立即回到鎬上。而是住在洛陽考察地形,為周人修建居所,在嵩山祭天,遷居九鼎。同時,在周公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壹直叫洛邑,估計也不大。雖然武王想在洛邑建都,但他沒有遷都,直到城王時才遷都洛邑。
商朝滅亡後的第二年,武王死於濠江,他成為國王並即位。因為他是壹個年輕的國王,他的叔叔周公協助他管理。成王即位那年,派和周公去洛陽“復營於洛邑”。經過實際測量,大規模的建設項目開始了。洛陽的建設從3月到12月完成。自此,西周出現了兩個都城。西邊的濠江叫周宗,東邊的洛邑叫成州。成州分為皇城和夏都。夏都後來被稱為成州。洛陽的名字數不勝數,經常變化。洛陽城建成後,“王必以辱冠”。永(羞)是周王成。在位五年後,遷都於周。“何尊”碑文記載:“唯有楚王遷居成州,得之賜。只有王五。”自西周成王以來,歷代君王都來居住和治理。這在周七的碑文中有記載。其中記載為王的有8艘,7艘,1艘,14艘,4艘,3艘,1艘,15艘,2艘,康王未發現銘文。其他國王經常住在羅處理國家大事。羅、鎬兩部都不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吏部,周公在羅,在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陳俊繼承了周公的位置,繼續守衛這裏。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從王武到王萍,歷時295年。成為國王後,王召、旺姆、恭王、王怡、小王、王怡、王理、王旋和王友共10個皇帝。西周時期實行壹國兩都制度。
四、東周都城洛陽周宣王去世,周幽王建立。關中發生大地震,災情嚴重。《十月之交詩瀟雅》雲:“三江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崩,高岸為谷,深谷為墓。”再加上內部腐敗,社會黑暗,朝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京豪景被劫。王萍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他決定放棄西都,全部遷到東都,史稱東周。洛陽是東周時期唯壹的都城。
東周時期,還有兩座城:壹座是皇城,由政府修建,壹座是皇帝居住。壹座是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是軍事重地。邱東局首府,望城人,距今已有365,438+00年歷史。從周平王出發,途經王歡、汪壯、王理、汪卉、王祥、王慶、王匡、定王、建王、靈王、景王、喪王、雲王65,438+04帝。成州作為東周的都城,至今已有205年的歷史,歷經了周、、、、、、魏、、王安、列王、獻王、申亮王11個皇帝。洛陽作為東周的都城,距今已有515年的歷史,經歷了25個皇帝。
5.公元前202年2月3日,西漢初期的都城洛陽,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紫同治鑒》記載:“皇帝在洛陽南宮買酒。”論功行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大多是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壹番辯論,劉邦才決定遷都長安。
6.東漢建都洛陽二十五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為漢光武帝。同年,攻打洛陽,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經過十幾年的戰鬥,光武劉秀完成了統壹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是壹座舉世聞名的城市。洛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其城址在白馬寺東側,為漢魏古城遺址。劉秀,東漢人,創建於公元26年,公元220年即位,歷經196年。東漢有三個都城:洛陽、許昌和長安。其中以洛陽為都城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城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城的有5年。有光武帝、明帝、張帝、河帝、紹殤帝帝、安迪、紹帝(劉壹)、舜帝、崇帝、直帝、桓帝、靈帝、(劉辯)、狄鹹14帝。
7.獻帝初平元年曹魏都城洛陽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鎮壓起義軍的時候,勢力逐漸壯大,最終掌握了東漢政權,靠皇帝做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統壹了中國北方。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龔偉。216年,曹操封王維。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為,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司馬燕滅魏,曹魏定都洛陽長達46年。繼魏文帝、魏明帝、王琦、桂相公和元帝之後***5位皇帝。
八、西晉都城洛陽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燕繼位晉朝,後又代表漢朝重蹈曹丕的覆轍,逼迫他退位自立為帝,為了晉武帝,改國號為金,史稱西晉。洛陽仍然是西晉的首都。51年,西晉都城經歷了武帝、、懷帝、陳四帝。城址位於白馬寺東漢魏故城遺址。
北魏遷都洛陽,西晉統壹全國後,壹度出現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物質財富增加。但統治者極其腐敗,晉武帝時有壹萬多名嬪妃。賈皇後的態度是肉欲歡喜,於是在大街上搶了壹個男人入宮當男公主。令人驚訝的是,王鍇夫人比大貴族石崇還富有。以此類推,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洛陽受損嚴重。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領中原,統壹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壹位偉大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語、說漢語、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洛陽被毀,恢復發展。北魏都城洛陽,歷時41年,經歷了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長光王、解民帝、安定王、孝武帝八位皇帝。
X.公元604年隋朝建都,楊光在長安為楊迪登基。楊光即位那年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佳的軍事要地,決定在此建東都。公元605年3月,他命高級大臣蘇陽為太監,負責修建東都,讓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主事。每個月,他招募兩百萬工匠,開始了壹項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東都洛陽。次年正月,杜東建成。正在江南巡弋的楊迪皇帝聽說了這件事,就盡快從江都出發,於四月抵達東都洛陽。然後六宮百官也遷到洛陽。洛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城西的西苑,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是中國最大最漂亮的花園。公元618年,隋朝在揚州兵變宇文化及,入宮殺了皇帝楊迪。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被封為太尉,總攬朝政。伊寧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王廢楊侗為魯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來被唐滅了。都洛,隋朝,15,2帝。
Xi。公元618年唐朝的首都遷到了洛陽。李淵建立唐朝,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恢復洛陽城,稱為洛陽宮。他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和外事,在洛陽宮住了兩年。唐朝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皇帝李治即位。永輝六年(公元657年)二人壹同來到洛陽處理國事,洛陽為東都。事實上,唐朝的首都已經從長安遷到了洛陽。唐玄宗在位44年,建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的權力被大大削弱,我們這個時代的權力越來越強大。公元904年,我軍宣武使朱溫出兵長安,挾持唐太宗(昭宗)為人質,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帝(愛宗),唐亡。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唐朝時期,東西並重,洛陽和長安舉世聞名。唐高宗、中宗、宗瑞、玄宗、昭宗、愛宗是唐代洛陽的六位皇帝,洛陽王朝延續了30多年。
武則天,武周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她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起了壹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她14歲入宮,成了壹個人才。唐高宗李治即位後,被立為皇後。李治患高血壓,武侯參政。大臣們也稱皇後為“雙聖”。天意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嗣,自立為帝,尊聖神帝,改國號為周,改東都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因病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習安,恢復了唐朝的國號。武則天在位50年,稱帝15年,定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