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對數學教學的興趣;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之壹。在現代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創設多媒體教具,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善於使課堂生動、樂觀、有趣,實現最優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第壹,多媒體的使用有利於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氛圍,激發學生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巧用課件設計提問情境,註意“疑”,放“?”放入學生頭腦中,再讓問題從學生的小腦袋裏蹦出來,可以促進學生求知、解決問題、探索知識的欲望,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積極思考,渴望解決發現的問題。
比如在“利息和利率”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業余時間拍攝壹些客戶存錢和取錢的視頻,包括銀行的周邊環境,銀行的利率表,銀行人員和客戶的對話。學生看視頻的時候有壹個問題:“利率是多少?”“為什麽各銀行的利率不壹樣?”“興趣是什麽?”“如何存錢更有利息?”.....我只是對學生的提問壹笑置之,誇他們觀察的很仔細。然後我說:“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利息和利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發現的問題。”就這樣,我用課件從現實生活出發,將數學內容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講授“除法器和除法器都是十進制除法”的實踐課上,我用課件設置了這樣壹個場景:小明把除數換算成整數,然後把被除數展開同樣的倍數來計算,不用把被除數換算成整數。小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先把被除數轉換成整數,然後把除數展開同樣的倍數來計算。看完課件,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同學質疑:小紅這樣做對嗎?有同學在討論:兩個人都做可以嗎?這時候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就會有所發現,學會提問,從而順利完成這節課的課堂導入。
第二,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抽象思維變得
直觀形象。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更喜歡通過提問來引入新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教學確實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但如果老師的問題很抽象,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頭腦壹片空白,什麽也想不出來。他們自然不能激發這部分學生的興趣,只能激發基礎好的學生去思考,不利於壹節課的教學。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圓的認識”的時候,直接用聽寫的方式說:“同學們,妳們都見過輪子。想想為什麽輪子都是圓的。妳能把輪子變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嗎?由於問題比較抽象,學生很難想象如果把輪子換成正方形會發生什麽,不利於學生思考。這個時候,教學就需要我們的視聽媒體和計算機的幫助,來幫助解決抽象的問題。上課前,老師可以做三輛車並且能夠移動,分別把這三輛車的輪子做成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通過三輛車運動的多媒體演示,學生會馬上發現,車是圓的時候運動很平穩,而車輪是方的、三角的,車上下晃動。同學們馬上會說,輪子圓的車更穩。這時老師進壹步問了這個問題,為什麽圓輪子的車移動起來更平穩?學生因為知識問題,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時老師介紹:“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壹起學習今天的內容。我相信學過之後,妳就會知道為什麽了?”因為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了,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就會被動地學習。
成為自覺學習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利用多媒體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小學生愛講趣聞軼事的心理特點,我充分利用錄音的優勢,從難度較大的話題出發,編出有趣的故事。比如課本上有壹道題:學生排隊做題。小明前面有8個學生,後面有4個學生。這個隊有多少學生?很多同學不假思索就列出了8+4 = 12。這時,我並沒有急著告訴他們答案,而是通過多媒體給他們講了壹個配音的故事:“有壹天,13只鴨子排著整齊的隊伍,由母鴨牽著,從河的壹邊遊到另壹邊,上岸後,母鴨壹數就哭了,不好!壹只鴨子丟了,但她向前看,向後數。孩子也不少了。很奇怪,13的鴨子變成了12。孩子們都笑了。鴨媽媽非常困惑,以至於忘了自己。這時候學生就有興趣了,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有趣的故事,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利用多媒體操作演示效果,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圖示和綜合處理功能,可以將例題編制成壹題多解的形式,讓學生有選擇地展示和比較。通過比較,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壹題多解、學以致用的好習慣。比如在教“遇到應用題”的時候,展示兩輛車,通過操作展示兩輛車慢慢相遇的全過程。這樣的分解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掌握了兩地、同時、相對的特點後,通過計算機演示,學生可以進壹步理解速度和、相遇時間、距離等概念的含義。這樣利用電教媒體的操作,展示學生對遇到應用題的特點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在數學教學中,知識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通過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給予新的啟發,獲得新的知識,從而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按如下方式教授:
填空:商業分數的意思是:4÷5 =()8÷10 =()12÷15 =()16÷20 =()20÷25 =(分數相等)為什麽分數相等?(公式相等,分數相等),不僅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還能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潛意識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五、創造性地使用多媒體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利用教材,實施創造性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
比如在“廢品回收”的教學中,教學難點就是理解“多大於少”這個實際問題。先用電腦課件展示視頻:公園的每個角落都有很多種塑料袋和塑料瓶。“這是老師今天在公園拍的。妳看到了什麽?”學生自由交談,老師引導學生註意塑料袋和塑料瓶。“這都是人留下的。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美麗的公園會變成什麽樣子?”學生想象並簡單表達他們的感受。“是的,幾個孩子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決定壹起收集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因為課本上有三個孩子,如果三個孩子放在壹起小於Dobby,很容易擾亂學生的思維。記得有壹位老師說過,“老師備課最重要的是能夠自己理解教材,先把教材變成自己的東西,再呈現給學生,化難為易。在這堂課上,學生可以學得有趣,輕松掌握教學內容。”所以作者用課件設計先給小林和小紅看。小林說:“我收集了26個塑料瓶。”小紅說:“我比小林多收集三個塑料瓶。”根據圖中的信息,讓學生問壹道數學題。同學們可以很輕松的問“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公式:26+3 = 29(個)然後拿給小青看說:“我的塑料瓶收藏比小林少4個。”讓學生根據圖片中的信息問壹個數學問題。學生說:“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公式26-4 = 22(個)就這樣突破了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數字化的學習場景,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使學生喜歡數學,熱愛學習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易於接受和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