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點: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三巷11號傳真:024-23906300 83672617。
郵政編碼:110004網址:
東北大學創建於1923。1928年,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任總統。1931九壹八事變後,被迫轉戰北平、Xi、四川。1949沈陽理工大學是在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的。1950年命名為東北工學院,隸屬於冶金工業部。191年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更名為東北大學。是1996首批進入國家重點建設“211工程”的高校。1998年9月調入教育部直屬高校,2000年被列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建設學校。2001年,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決定籌建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是壹所以工科為主,集理、工、文、法、藝、體於壹體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擁有15學院、秦皇島分院、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所大學是國務院首批批準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學。目前擁有49個本科招生專業,9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29個博士學位授予點,58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其中,國家重點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5個。
壹、包括地質專業部門和專業設置。
東北大學的地質人才培養是從1923建校時的礦冶系開始的,東北工學院也在1950設立了地質系。但由於1952國家部門調整等多種原因,經歷了多次停招後重新招收本科生的艱難過程。目前,該校地質學科為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點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相關學科包括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這些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專業設置及分布見表1。
表1東北大學地質專業及其相關學科設置與分布表
繼續的
二,地質教師的現狀及隊伍建設
地質工程系現有地質教師1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3人(15.8%),副教授9人(47.4%),講師7人(36.8%)。學歷結構為博士5人(27.3%),碩士12人(67.2%),在職博士生7人。年齡結構為≤35歲(15.8%),13歲(64.8%),3歲(15.8%),2名教授≤45歲(66.7%)。
金成柱,1942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估組成員,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黃金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地質學會副會長,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黃金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全國科學家協會主席,《地質與資源》編委,地質工程系主任。在成礦地球化學、成礦機制、成礦預測、資源勘查、生態地質地球化學評價等領域長期深入研究;在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富集規律、成礦預測找礦模式、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及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效應評價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和特色,取得了壹定的經濟效益。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培養博士生26名,碩士生40余名。
王恩德,出生於1957,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黃金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冶金地質學會理事,遼寧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黃金地質》編委,現任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進入遼寧省“百人計劃”的青年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勘探技術與信息技術”、“礦物材料技術”、“資源環境微生物技術”等。對金屬礦床氧化帶微生物對硫化物的氧化還原作用及成礦元素的次生富集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義的見解。在山東弓長嶺鐵礦、招遠金礦深部資源勘查研究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出版《金屬礦床氧化帶微生物地球化學》等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培養博士生20余人,研究生15人。
龔恩普,1958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冶金地質學會副秘書長,遼寧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工程地質專業教學指導分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遼寧省化石鑒定委員會委員,現任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首批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遼寧省“百人計劃”青年科學家。在古生代生物礁、遼西中生代古生物、沈積學、地史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國南方石炭紀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和生物礁生長動力學、遼西中生代鳥類的起源和演化等領域提出了有意義的見解。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余篇,培養博士生5人,研究生10余人。
地質工程系教師中,3人入選遼寧省“百人工程計劃”,3人入選遼寧省學科帶頭人,1受“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國家學會理事5人以上,2名青年教師被列為校級骨幹教師培養計劃培養的骨幹教師。
第三,人才培養
面向21世紀,東北大學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設置新的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大力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現代化,加強實踐教學,把學生培養成基礎理論紮實、專業知識廣博、實踐技能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高級技能人才。
東北大學地質工程系“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每年招收25 ~ 30名本科生。本專業是1993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調整後設置的交叉復合型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紮實的地質科學理論知識和廣泛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夠在土木工程、水電、交通、鐵路、礦山、資源勘探等領域從事科研、設計、管理、施工、勘探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95% ~ 100%。2003年畢業生供需比在1∶8以上。
地質工程系現有博士研究生43人,碩士研究生19人,碩士工程師6人。“九五”以來畢業的博士生13人,碩士生25人。畢業生主要在高校工作,也有部分在科學院、研究所、設計院、政府機關工作。
目前本科生與研究生比例為1.5: 1。
四、辦學優勢和特色
東北大學地質礦產專業齊全。長期以來,他們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密切合作,為冶金工業等部門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以礦產勘查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地質工程省級重點學科為依托,同時以采礦工程壹級博士點、采礦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省級重點學科為支撐,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環境優良。
由於歷史原因,該學科圍繞冶金資源和貴金屬資源的勘探開發,形成了“找礦”的特色。“九五”以來,大力改造老專業,淡化專業寬口徑調整,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強化外語和計算機知識,強化高新技術應用,逐步將教學科研的功能拓展轉變為適應性廣的“復合型交叉型”,並落實到教學中。
“1”是在第壹年加強數學、自然科學基礎課等公共課程,適當安排地球科學通用基礎課,為後續課程打好基礎。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地球科學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支撐和保障作用,以及所學專業知識在未來科學研究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穩定專業思維,激發學習熱情。
“2”是在第二、第三學年廣泛安排工科基礎課和地質基礎課,為後續專業選修課打下豐厚的基礎。
“1”是第四學年中學生的差異化培養。根據學生自願和實際情況,雙向選擇專業選修課和“新知識課程”,再根據就業性質和考研方向自願選擇畢業實習和論文,完成就業前的畢業學習和技能訓練。
這壹方案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畢業生整體素質普遍提高,就業率達到100%。40%以上的研究生考上了地質、石油、環境、海洋、土木工程、地理信息、計算機技術等專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歡迎。新生首選率20%以上,錄取分數線600以上,50%,畢業生供需比1∶8以上。
動詞 (verb的縮寫)學科建設
自1962起,東北大學地質系招收研究生,並被批準為第壹批1981的“礦產調查與勘查”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的博士學位授予點,1965438的博士後流動站,20637.6666666666466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該學科形成了以冶金資源和黃金資源勘查及綜合評價勘查技術與工程為主體體系,向采礦環境地質、古生代古生物、古生態學等科學研究和培養多層次人才拓展的特色。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貴金屬礦床成礦規律與深緣找礦預測、應用地質與地球化學、遼西古生代古生物與古生態學、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今後,在繼續深化發展已有成果的同時,將逐步擴展到其他交叉學科領域,使學科整體水平提高到國內先進水平。
六、實驗室建設
在東北大學科技園、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省重點實驗室,建有分析科學研究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巖石失穩研究中心、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先進材料制備工程中心等。,與地質工程系的教學和科研相聯系。以上實驗室配有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需的各種測試分析儀器設備。地質工程系設有大型顯微鏡實驗室、礦物包裹體實驗室、成巖成礦實驗室、微生物地質實驗室、珠寶實驗室、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室、多媒體教學實驗室以及礦物、巖石、礦床、古生物等實驗室。課堂實踐教學所需,儀器設備價值500萬元以上。
七。“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概述
“九五”以來,地質工程系承擔了“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橫向課題等20余項科研項目。累計科研經費200多萬元,研究成果* * *獲省部級科研進步獎11,其中壹等獎1。
具有壹定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成果有:①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生產礦山深邊成礦預測;(2)森林覆蓋區植物地球化學找礦和遙感信息技術提取金蝕變信息的理論與方法;(3)金礦開發引起的環境生態地質和地球化學評價的理論和方法;④金屬礦床氧化帶的微生物地球化學;⑤中國南方古生代生物礁的生長動態。
八。合作與交流
東北大學先後與美、日、英、德、法、俄、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國內865,438+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邀請2000多名科學家、教授來校授課、講學、合作科研。地質工程系與美國馬裏蘭大學、美國阿巴拉契亞大學地質系、日本京都大學資源工程教室、韓國首爾大學資源工程教室、朝鮮金策工業大學地質系、臺灣省立大學地質系建立了跨系合作關系。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國臺灣省的學者來此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先後被美國、俄羅斯、朝鮮和剛果接受。11人次出國進行訪問學者、科技合作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他們與朝鮮金策工業大學地質系合作研究鴨綠江兩岸前寒武紀地質礦產對比,與韓國首爾大學資源工程教室合作研究遼寧半島和韓國半島資源對比和開發環境,與臺灣省立大學地質系合作研究遼西中生代生物群和古生態。“九五”期間,該部參與籌備並成功舉辦了“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東北亞土地與環境管理”、“多語種信息處理技術”、“東北亞農業生態發展”等國際學術會議。
九、出版機構和出版社
東北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5,出版圖書500余種,其中40余種獲得冶金部和遼寧省優秀圖書獎。
東北大學目前主辦《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控制與決策》、《中國工程師》等多種學術期刊。《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EI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收錄,多次獲得國家優秀科技期刊壹等獎、教育部、冶金部、遼寧省優秀科技期刊壹等獎。
(執筆人:金成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