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壹個偉大裏程碑。它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通過它,人類正在進入壹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名字來稱呼互聯網,如因特網、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等。它正在向世界各大洲擴展和擴散,不斷增加和吸收新的網絡成員,已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信息網絡。
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個龐大網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的美國國防部認為,為了保證美國國內防衛力量和海外防衛力量在前蘇聯第壹次核打擊後仍有壹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有必要設計壹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壹些指揮點被破壞時,其他點仍然可以正常工作,這些點可以通過繞過那些被破壞的指揮點來保持聯系。為了驗證這個想法,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OD/DARPA)出資建立了壹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絡,將洛杉磯的加州大學、聖巴巴拉的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鹽湖城的猶他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連接起來,並在各個節點放置大型計算機。這個阿帕網是互聯網最早的原型。
到1972,ARPANET上的節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節點可以相互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為電子郵件,即我們現在的電子郵件)和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互聯網上的FTP)。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將壹臺計算機模擬成另壹臺遠程計算機的終端,就可以在遠程計算機上使用它。由此可見,E-mail、FTP、Telnet是互聯網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E-mail、FTP仍然是目前互聯網上最重要的應用。
1972年,全世界計算機和通信行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第壹屆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就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的通信達成了壹致。會議決定成立壹個互聯網工作組,負責建立壹個能夠保證計算機之間通信的標準規範,即“通信協議”。從65438到0973,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
到1974,IP(互聯網協議)和TCP(傳輸控制協議)問世,統稱TCP/IP協議。這兩種協議定義了在計算機網絡之間傳輸消息(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後,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球無條件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球公布解決計算機網絡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促成了互聯網的大發展。
到1980,既有美軍使用TCP/IP協議的ARPA網絡,也有世界上許多其他通信協議。為了連接這些網絡,美國人文頓·瑟夫提出了壹個想法:每個網絡使用自己的通信協議,與其他網絡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壹思想最終導致了互聯網的誕生,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絡互聯中的地位。
在20世紀80年代初,ARPANe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沒有從美國聯邦機構獲得合同的學校仍然無法使用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為大學的計算機系建立計算機科學網絡(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礎網絡上增加壹個統壹的協議層而形成的邏輯網絡。它使用其他網絡提供的通信能力,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也是壹個獨立的網絡。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換通過CSNet-Relay(壹臺中繼計算機)進行。
所有這些網絡都融合到了互聯網中,成為了互聯網的壹部分,於是互聯網就成了世界上各種網絡的大集合。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介入,即NSFNET的建立。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大量科學家呼籲普及計算機和網絡資源,以改善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禦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享用他們的四臺昂貴的超級計算機,並希望大學和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四臺超級計算機連接。起初,NSF試圖使用ARPANet作為NSFNET的通信幹線,但由於ARPANet的軍事性質和政府機構的控制,這壹決定沒有成功。所以他們決定使用ARPANET開發的TCP/IP通信協議來建立壹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
1986年,NSF投資建立了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伊利諾伊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五個超級計算中心,通過56Kbps通信線路形成了NSFNET的雛形。1987 NSF公開招標升級運營管理NSFNxT。結果,IBM、MCI和由幾所大學組成的非營利組織Merit贏得了NSr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通信線速升級到T1(1.5MbpS),連接了13個骨幹節點。采用了MCI提供的通信線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設備,由Merit負責NSFNET的運行和管理。在NSF的鼓勵和資助下,許多大學、政府機構甚至私人研究機構都將其局域網並入N5FNET。從1986到1991,NSFNET的子網數量從100迅速增加到3000多個。NSFNET的正式運行以及與其他現有和新網絡的連接,真正成為了互聯網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的擴張不僅帶來了量變,也帶來了壹些質變。由於各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互聯網用戶不再局限於純計算機專業人士。新用戶發現計算機之間的交流對他們更有吸引力。因此,他們逐漸將互聯網視為交流的工具,而不僅僅是享受NSF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90年代初,互聯網實際上已經成為壹個“互聯網”:每個子網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行費用,這些子網通過NSFNET互聯。NSFNET連接了美國數千萬臺計算機,擁有數千萬用戶。它是互聯網最重要的成員網絡。隨著計算機網絡在全球的擴展和普及,美國以外的網絡逐漸連接到NSFNET的主幹網或其子網。
1993是互聯網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壹年。在這壹年裏,互聯網完成了迄今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術創新。WWW和瀏覽器的應用給了互聯網壹個耳目壹新的平臺:人們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還有圖片、聲音和動畫,甚至還有電影。互聯網已經演變成壹個文字、圖像、聲音、動畫、電影等多種媒體相輔相成的新世界,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截至2000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已超過4億,預計2004年將達到7億。
互聯網的迅速崛起舉世矚目,中國也非常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與互聯網的連接。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信息網絡對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信息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互聯網在中國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1987到1993這段時間是中國互聯網的起步階段,國內科技工作者開始接觸互聯網資源。在此期間,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首的壹批科研院所與國外機構合作,開展了壹些與國際互聯網相連的科研項目,通過撥號使用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系統,為國內壹些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提供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
1986年,由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當時是國家機械委員會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共同發起了壹個名為CANET(中文學術網)的國際互聯網項目。
1987年9月,中國第壹個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學院正式建成,連接了互聯網電子郵件系統。隨後,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CANET開始向中國的科研、學術界和教育界提供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
1989期間,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過其國際合作夥伴——美國斯坦福加速器中心的主機轉換,實現了國際郵件的轉發。得益於專線,通信能力大大提高,成本降低,促進了互聯網在中國的應用和傳播。
1990年,15個電子學部、中國科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與德國GMD合作,連接互聯網電子郵件系統。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也與加拿大UBC合作實現了MHS系統。因此,國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公共電話網或公共分組交換網使用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90 10,中國正式向國際互聯網信息中心(InterNIC)註冊了最高域名“CN”,從而開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互聯網電子郵件。繼CANET之後,中國其他壹些大學和研究所也開通了互聯網電子郵件鏈接。
1994 65438+10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了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的請求。1994年3月,中國開通並測試64Kbps專線,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恒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請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接入互聯網,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壹個關節。4月20日,以NCFC工程接入互聯網國際專線為標誌,中國與互聯網全面接觸。同年5月,完成在中國的聯網。中國政府批準互聯網進入中國。中國網的域名最終確定為cn。本次活動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1994年度中國重大科技成果之壹。
從1994開始,我國實現了與互聯網的TCP/IP連接,從而逐步開啟了互聯網的全功能服務;大型計算機網絡工程正式啟動,互聯網在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期。
1995 1年6月,中國電信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架設64K專線,開始通過電話網、DDN專線、X.25網絡向社會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3月,中科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漢、南京四個分支機構的遠程連接,開始了互聯網向全國拓展的第壹步。4月,中科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俗稱“百聯網工程”),命名為“CSTNet”。其目標是將網絡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國內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並與國際互聯網連接。該網絡已逐步成為服務於技術用戶、技術管理部門和與技術相關的政府部門的全國性網絡。1995年5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設開始。7月,連接CERNET與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65438+2月,100中科院聯網工程完成。就在這個月,CERNET壹期工程提前壹年完工,通過了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
1996 1月,ChinaNET國家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始提供服務。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1996,165438+10月,CERNET開通2M國際頻道,65438+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上線,廣東視通、天府熱線、上海熱線作為首批站點正式開通。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域名註冊管理暫行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建立並管理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授權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與CNNIC簽約並管理二級域名。1997 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受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在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成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履行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職責。同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工作委員會宣布成立。1997 165438+10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了首份《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截至6月底1997 65438+10月31,我國共有計算機29.9萬臺,互聯網用戶62萬人,CN下註冊域名4066個,WWW站點1500個,國際出口帶寬18.64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