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絡有助於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絡開展德育教育,教育者可以毫無顧忌地在網上用自己真實的心態與青少年交流,為德育工作者發現和了解青少年的思想,進行正面引導和全方位交流提供了壹種新的快捷方式。此外,由於網絡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和互動性,青少年可以同時與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增加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於網絡信息具有可下載、可存儲等時間延遲的特點,可以延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線上相遇,線下相聚,實現線上德育的滋養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
2.它為求知和學習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在中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絡為知識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校園。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高等教育,學習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修滿學分,獲得學位。這對於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解脫,不僅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他們家庭乃至社會的穩定。
3.拓展青少年的全球視野,提高綜合素質。上網開闊了青少年的政治視野和知識,從而有助於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通過上網,他們可以培養自己與各種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讀各種有用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網絡的負面影響
1對青少年“三觀”的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在網絡上容易接觸到資本主義宣傳和文化思想,思想處於極度矛盾和混亂之中,人生觀、價值觀容易發生傾斜,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2.互聯網改變了年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絡上公開坦誠地發表意見,要求平等對話,挑戰青年工作者的權威,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達不到預期。同時,上網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泛濫。
3.信息垃圾削弱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據專家調查,47%的網上信息與色情有關,約60%的青少年無意中在網上接觸到色情信息。還有壹些非法組織或個人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蠱惑青少年的黑消息。這種信息垃圾會削弱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汙染青少年的心靈,誤導青少年的行為。
4.互聯網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的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壹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色情和非法網站,使用虛假身份交友和惡意聊天。另壹方面,網絡犯罪有所增加,如傳播病毒、黑客攻擊、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盜竊以及欺詐。這些犯罪分子以青少年為主,大多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想“玩壹玩”、“樂壹樂”、“大顯身手”。此外,網絡上不完善的法制也給了青少年犯罪的機會。
年輕人上網的種種“癥狀”
第壹,認知“快餐-硬結”綜合征。
對於很多行色匆匆的年輕人來說,互聯網就像知識快餐壹樣,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輕點鼠標就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立即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學習和工作效率。至於網上各種時髦的展品,都是受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從不審視和懷疑其結構成分和運行效果。整個大腦在吞棗的時候變成了壹個充滿活力和麻木的機器,導致很多利誘不僅吞噬了年輕人本該充滿活力和主見的青春大腦,也阻斷了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第二,情緒上的“腹瀉-冷漠”綜合征。
對於那些沒有完全擺脫父權制和適應性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雖然他們的情緒表達在現實中總是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影響,但是很多被壓抑的情緒在網絡世界中是可以自由爆發的。網上交友、網上聊天、BBS聊天,成為人們忘記權威的壓抑、排解孤獨、發泄不滿的暢通渠道。只是我們觀察到,雖然網絡在壹定程度上幫助年輕人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的虛擬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很多年輕人在釋放情緒的同時,試圖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埋藏在心底,不願意向現實世界流露,也懶得與現實中的人交流。生活中,這些人沈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為人情世故所動,表現出冷淡的態度。網絡成了壹部分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精神鎖。
第三,“自主-擴張”癥的意誌。
在互聯網這個無人管理的領域,年輕人可以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需求為準繩,按照自己的個人意誌,獨立使用線上資源,獨立扮演遊戲中的各種角色,獨立設計出令人驚嘆的“小制作”和“小發明”。雖然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誌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年輕人個性的張揚。然而,我們也震驚於某些人極端自我的“唯我獨尊,唯我獨大”:有些年輕人就是想彰顯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誌壹鳴驚人,所以他們願意在網絡上隨意制造壹個巨大的思想和觀點泡沫,甚至讓世界以他為主角, 他們不惜做出破壞他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入侵他人系統等過激行為,甚至制造可怕的封網。
充分認識網絡發展中的“青年問題”並積極尋求對策。
1,充分認識網上思想滲透問題,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加強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導青年,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努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民族精神。
2、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範建設。要廣泛開展以宣傳《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為主題的各種活動,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絡道德,倡導“五要五不”,即善於上網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誠實友善,不侮辱和欺騙他人;要增強保護意識,不能隨意與網友見面;既要維護網絡安全,又不能擾亂網絡秩序;應該有利於身心健康,不能沈迷於虛擬空間。努力營造幹凈、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
3.構建網絡與社會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社會和家庭應共同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壹是將傳統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優勢與互聯網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黨政軍群組織力量與培養網上青年誌願者工作結合起來;三是將網站建設與現有青年組織和機構的必要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此外,還應註重加強青少年的社會化教育,提高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勇敢面對現實世界,積極參與改造社會的實踐。
4.培養壹批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青年工作者。調查顯示,目前,5.6%的年輕工作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電腦,38.4%的人根本不會上網。這種情況很難滿足網絡時代的教育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工作者的網絡技術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與互聯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豐富知識容量,完善知識結構,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使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
5.開辟更多更好的青年網站,積極占領網絡陣地。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網站沒有新鮮感和時代感,比較平淡,不容易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應盡快建設壹個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特、理念創新的青少年網站,以“主題鮮明、形式生動、清新典雅、健康向上”的風格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突破。同時,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軟件的開發和制作,利用法律和技術上的可行性打擊網絡犯罪,走“法治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中學生上網利弊的調查研究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網絡的信息特征促進了中學生現代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它使中學生能夠不斷接觸新事物和新技術,接受新思想的挑戰。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教授認為,除了非法色情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之外,網絡給兒童帶來的積極的東西多於消極的東西。而且,對於中學生來說,網絡是壹個無法回避的東西。不管妳喜不喜歡,它註定會成為中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不讓中學生上網將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麽中學生上網有什麽好處呢?
第壹,開闊視野
互聯網是壹個信息豐富、信息交流快捷、自由度強的百科世界,使中學生能夠享受全球信息。中學生可以隨意獲取自己的需求,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和信息,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樂趣。
第二,加強對外交流
互聯網創造了壹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裏,每個成員都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接觸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絡交流的“虛擬”性質,人們可以避免直接交流時的摩擦和傷害,從而為人們滿足情感需求和獲取信息提供了壹個全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上網可以進壹步拓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往交友的自由化。同時,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孤獨。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是最渴望與人交流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網絡給了他們新的交流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第三,促進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的發展也應如此。互聯網為這種環境提供了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可以獲得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互聯網可以實現學習、研究甚至創新,這是最高效的學習。互聯網上有海量的知識可供學習,為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領域,不斷為創造性思維提供養分。壹些電腦遊戲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拓展當今中學生接受教育的空間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15%的人因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互聯網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老師,這已經開始成為現實,比如壹些著名的網校。值得壹提的是,有很多學困生,但是學電腦,做網頁,他們壹點都不抱怨。可見他們的落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人格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合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互聯網為這些“差生”提供了壹個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的歷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就像壹把雙刃劍,對人類發展有利,對人類利益有害。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網絡也無壹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性。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絡的特殊性和網絡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計算機網絡對中學生有益的壹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並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學生上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