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壹篇名為《我們如此努力只是為了成為壹個普通人》的網絡博客引起了眾多年輕網友的發聲和討論,各大媒體也紛紛轉載。壹時間,關於“普通人”的討論在網絡上蔓延開來。
普通人,如此平常的壹句話,為何會引起如此“不尋常”的輿論漣漪?背後隱藏的是年輕人的迷茫和焦慮?
什麽是普通人?
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出眾的長相,也沒有150以上的智商。用各種“不”的排除方法,勾勒出壹個面目模糊、性格模糊、人生經歷模糊的形象。當妳走進人群,妳就淹沒在人群中。
這就是所謂的“普通人”。
眾生,應該算是“普通人”的另壹種說法。
做壹個有情眾生,就是做現在很多人眼中的“可憐的大多數”。
做壹個普通人不是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年人均收入的紅線隨著CPI而上升,“普通人”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即使是做壹個幾乎壹樣的普通人,似乎也不再容易。
“每次回家,我媽都在我耳邊嘀咕:我哪個小學同學是主任,我哪個中學同學5歲。”27歲的劉文泉(音譯)從廣州的壹所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在很多人看來,他其實已經足夠幸運了,因為他有北京戶口,因為他受到壹家國企的青睞。雖然現在的戶口在遠郊區縣,但這足以讓他在很多人眼裏“不壹般”。
然而,生活就像喝水。與許多同齡人相比,小看不出有什麽可誇耀的:“其實我壓力很大。不說別的,就說說房子吧。我想找個女朋友結婚。我婆婆壹上來就問妳有沒有房子,肯定沒有貸款。”小劉說,“雖然我有戶口,但也只能算是給我以後的孩子壹個保障,對我解決現在的問題沒什麽幫助。”
隨著每年900萬大學畢業生湧入社會,從獨木橋上擠過去的年輕人,往往面臨著壹個尷尬的局面:真正好的就業機會總是稀缺的,大多數人還是要從小方格做起,甚至比那些早早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兒時夥伴還要差。
小劉在老家的壹些同學比他更“滋潤”。“我有個同學是學酒店管理的,然後畢業後去了壹家酒店的大堂做助理經理,因為家裏確實缺這方面的人。現在人家有房有車,今年就要結婚了。”
為什麽不想平凡?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出人頭地,要做人。”在北京某師範大學讀研究生的小峰說。2010年,帶著對北京的各種期待,她從當地壹所高校考上了這所學校。“我考研的時候做了壹個關於北京的夢,畢業的時候就醒了。”
在畢業季之前,她已經提前感受到了就業難的壓力。“我花了家裏的錢,讀了十幾年書,但最後真的很難找到壹份讓家裏人覺得光明的工作。”
從2005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持續下降,從2009年開始,碩士生就業率甚至開始低於本科生。今年畢業的小峰自然感覺“壓力很大”。
出人頭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做狀元和鯉魚跳龍門壹直被認為是改變壹個家族命運的唯壹途徑。然而,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轉變,“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爭議。
“我們,壹群人,正在接受最基礎的教育,走在大多數人走的路上,卻壹直夢想著和這條路上的絕大多數人不壹樣?經過這麽多努力,我們只想做別人眼中的普通人,甚至可能是我們過去最討厭的普通人。”日誌中網友的感嘆,道出了壹個有些令人沮喪的事實。
在中國社會階層日益僵化的今天,做壹個普通人往往意味著在社會資源分配中處於劣勢,很難有明顯的改善。於是,平凡的日子,在很多人眼裏,變成了沒有希望和期待的日子。很多年輕人都想超越“平凡”,成為“高富帥”和“富豪美女”,這當然是青年群體整體向上趨勢的表現,但其中隱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我曾經相信我會像公主壹樣和王子永遠幸福地生活在壹起,直到有壹天,我的大夢醒了。”這是26歲的山東女孩常微博的第壹句話。她兩年前和初戀男友分手,經歷了人生中的第壹次“灰色時光”。“從那天起我意識到我以前是多麽的天真。但那也是我長大的那壹天。”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這樣壹種“心靈雞湯”的人生哲學成了很多少年的座右銘。它固然號召每個人發揮自己的潛能,活出精彩,但也無形中灌輸了壹個值得商榷的觀念:每個人都不平凡。
不幸的是,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中國的大部分年輕人,經過多年的奮鬥和努力,在不溫不火的現實中漸漸失去了舌頭——沒有成功,沒有失敗,只有平淡的生活。這時候,他們要面臨壹次“心靈洗牌”——我其實只是壹個普通人。
玫瑰色的夢想破滅後,年輕人總是要面對褪色的現實。哪怕有點殘忍,至少會讓他們成長。
不要以平凡為恥。
“普通人”不等於“平庸的人”,更不等於“窮人”。
其實生活很平凡,吃喝拉撒,情緒,還有生活中的各種困惑,糾結,掙紮。即使是超級巨星也沒有被豁免的權利。但面對這壹切生活,還是有超越的可能,尤其是在精神層面。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現在還是壹個充滿壹夜暴富機會的時代嗎?換句話說,真正值得稱道的是壹夜暴富,還是靠勤奮、努力、智慧壹步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拓展人生的風景?
在幾乎所有人都追求做壹個“人”,害怕成為壹個普通人的價值取向背後,受到侮辱和損害的其實是“大多數”。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所謂的“普通人”,他們的生命不僅不應該被貶低或輕視,更應該被珍惜、被珍惜、被珍惜。因為這正是當今中國社會所需要的:少壹些浮誇,多壹些質樸;少壹些奇跡,多壹些日常生活;少壹些投機,多壹些勤奮;少點叢林法則,多點溫柔。
我們應該提倡的,或許是壹種“普通人精神”:有所托付,有所守護,有所擔當。
現在的社會其實是壹個越來越“普通”的社會——通過城市化、體制改革等措施來打破城鄉差別、內外差別等。,都是這方面的努力。
這是壹個由“普通人”支撐的社會。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億萬人民,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棟梁和驕傲。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不應該以普通人為恥。普通人也可以有夢想,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利,而且這個權利還是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實現的。
有專家認為,如何做壹個發達國家的“普通人”,恰恰是他們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內容之壹。今天,中國的年輕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擺脫“特殊”的夢想,回歸“正常”,其實是壹種令人鼓舞的心態,預示著他們的人生觀正在走向成熟。
如果壹個時代以“平凡”和“普通”為恥,那麽歷史大概也會以這樣壹個時代為恥。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眾化”也許恰恰是對現在年輕人最好的教育。
網民對“普通人”網絡文章的熱評;
煙飛:看完了,壹聲嘆息!
西瓜餃子:我們爭取的,只是別人生來就有的。五把菜刀:我們都是把頭撞在玻璃窗上的蒼蠅,真的以為靠自己的努力就能飛上天。
爸爸王守永:在浮躁的社會裏,擁有壹顆平常心是不容易的!
吳棟,西楚王朝:不在起跑線上,卻在子宮裏。投胎是「技術活」?
睡在書齋裏:很多被誇“成功”的人,背後的資源是無法復制的。大多數人只能在大眾設定的上升管道上努力。有時候普通人除了大眾沒有個人的選擇。
醉愛莊周:階層固化,渠道鎖定就像“血管瘤”?
夏:在任何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精彩,所以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幸福和精彩。
丁丁:在日本,想成為普通公司員工或公務員的人最多。在中國,普通人想爬上去當大師?
Chi HIKIE:價值觀裏只有金錢和權力嗎?我們的教育是否缺乏人格的塑造?
責任編輯: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