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龍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壹種文化遺存,屬於銅器文化。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章丘)。經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和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是為漢族先民創造的古老文明。

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定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此後,考古學家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壹批以精美打磨的黑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發現,將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灰燼

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山東、河南、陜西等地陸續發現了這壹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特征不同,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桃寺龍山文化,合稱龍山時代文化。這壹時期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城市遺址的發現。[3]?

涼城遺址

涼城遺址位於東港區兩鎮,是龍山文化的第壹個典型遺址,總面積112萬平方米,發現於1934,發掘於1936。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牛津大學的《世界歷史手冊》,“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兩座城鎮是亞洲最早的城市。”發現龍山文化和周漢時期遺址4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標本3000余件。

城子崖遺址

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為主,胎薄而堅的薄胎陶水平最高,造型美觀,附加堆紋。後來又發掘了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寶墩古城、石家河古城。[3]?

黑八隊遺址

黑八隊遺址位於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是公認的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古堆遺址占地面積約654.38+0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積澱厚重,文化內涵淳樸,出土遺物豐富”。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蚌類和角。中國龍山文化也源於此。此外,網友坊和立法平臺等網站也在這壹領域。2013年已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

陶寺遺址

主入口: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是我國黃河中遊的壹處遺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戰國、漢代、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龍山文化遺址之壹。[4]?

王耀城遺址

主入口:藥王城遺址

藥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曾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首都面積比兩座城市的廢墟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首都。該遺址發現於1934,省政府於1977公布為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遺址面積比兩鎮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5]?

藤花落遺址

主入口:藤花落遺址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第壹座雙壁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壹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中國發現的50多座龍山文化城址中最完整、最適宜進行聚落形態考古的遺址,對研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該地塊位於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為654.38+0.5萬平方米。騰華落遺址發現夯土臺、基坑、灰坑、灰溝、路、溝、水田、石埠頭等遺存200余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米、木樁及各種動植物標本2000余件。[6]?

丁八隊遺址

丁八隊龍山文化遺址占地約4500平方米。1978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研究所支宏遠帶領文物調查隊在此進行發掘和考察。經過勘探,文化層分為三層,遺址保存完好。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遺址內考古人員發掘的大量陶片和器物可以看出,灰陶較多,胎質細膩,燒制溫度較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松,燒成溫度低。灰陶以輪法制作,表面光滑,飾以繩紋和弦紋。紅陶手工制作,表面粗糙,表面素凈。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的,沒有發現繞足或裝足器。因其主要特征為龍山文化,故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7]?(註:丁壩堆龍山文化遺址詳情請參考資料:[7]?)

青島城陽遺址

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100米的高臺上,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和北面是懸崖,高約2.5米。有壹層厚約壹米的米黃色文化層,斷續出露於地表,內含豐富的文物。收藏的文物有:單孔扁斧、長方形扁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穿孔石、石碗、石鑿、石鐮、石矛。石器全身打磨,刀刃鋒利,制作精美。陶器主要是灰陶和黑陶。據考古人員調查,這是壹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研究青島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3]?

河南遺址

200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發現了比殷墟遺址早6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大型城址。這次考古* * *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140米的城墻、壹座房屋地基、壹座陶窯、兩座鵝卵石鋪成的地面花紋,出土了石斧、蚌鐮、骨簪等器物和大量的陶片鼎、陶罐、、陶碗等。特別是在建築地基中發現的兩個用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在龍山文化考古中直到2013年才發現,其中壹個面積約為10平方米,外形酷似老虎。專家認為,應該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或祭祀有關。[3]?

景陽岡市龍山文化遺址

主入口:景陽岡龍山文化城遺址

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佐在景陽崗村西首次發現了景陽崗遺址。1979期間,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試掘。1977年2月65438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6月獲首屆“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

教場堡遺址

茌平教場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墻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30米,保存高度接近2米。它是用黃沙和粘土搗成的。根據鉆探結果,城墻大致呈圓形,東西略長,面積約5萬平方米。同時在城墻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基坑和祭祀坑,出現了人祭現象。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4600-4000年之間。自2000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四次發掘。其中,2001發掘的三座陶窯是山東發現的最完整的龍山文化群。[3]?

青島膠南遺址

膠南歷史上以“東方之國”著稱,文化燦爛。截至1987年底,寶象山共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處:朱茵鄉向陽、大張壩、郭家河巖、王家河巖、膠南鎮逍遙、張家樓鄉河頭、瑯琊鎮姬家店子、上團、東皂湖、藏南鄉錢瑩、英後、趙高。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膠南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在這些遺址的地面上暴露出大量的陶器、蚌類和人骨。石斧、鏟、刀、箭頭、陶罐、陶杯、帶泥洞的高足杯玉環和蛋殼陶杯的遺跡都有出土。[3]?

河北省商縣遺址

2065 438+04 07 03 14近日,考古人員在河北省尚義縣石井鄉四臺蒙古營發現了壹座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墓,並發掘出壹具遺骸。其中有21件帶砂的黑陶、壹把石斧、壹把石鏟、兩個石砂輪和戴在脖子上的飾品。考古學家確定這個遺址是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據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文清介紹,該墓出土的混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品,對研究當時龍山文化和葬俗具有重要意義。[9]?

文物特征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還有大量的石器、骨頭和蚌類。他們主要以農業為主,經營狩獵、捕魚和飼養牲畜。有骨相占蔔的習慣。青銅可能已經出現。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關。

龍山文化陶器

中原地區龍山文化早期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工制作,口邊壹般修復較慢。

龍山文化陶器(16件)

整體來說,壹些器皿如易拉罐,也是在壺身和壺底分開制作後,采用“接底法”的新型成型工藝。灰陶的燒制溫度約為840℃。在龍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的壹些元素仍被保留和繼承,如杯、敞壺、折壺、閉壺和尖底瓶,而雙耳壺、三耳壺、深腹壺和圓柱壺。這壹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筐紋為主,有的陶器在筐紋上還裝飾有幾個甚至幾個附加的樁紋,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占壹定比例,黑陶數量增多。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都達到1000℃。手工制作仍是主要方法,但制輪技術的創新有了進壹步發展,壹些陶器已經成型。主要容器造型有杯、盤、碗、罐、壇、鼎、甑、容器蓋、容器座和新興容器。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繩紋和籃紋,也可見少量的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輪制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陶器的形狀相當規則,壁厚非常均勻,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白陶。黑陶的燒制溫度為1000℃,紅陶為950℃,白陶為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砂三種。細泥黑而有光澤,學者稱之為“蛋殼黑陶”。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制陶業高度發達的水平。素面或拋光面最多,裝飾花紋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痕、孔洞等。造型很多,主要有:碗、壺、壇、罐、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這是另壹個。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鬼臉三腳架腿和圓形三腳架腿是最具特色的,這在其他文化中並不多見。黑陶是壹種黑亮的黑陶,陶胎薄,骨相致密。它是龍山文化中最精美的陶器。黑陶燒制時,采用封窯煙熏的碳化方法,陶器表面呈現出暗黑色的光澤。它的表面被打磨得很平整,只有壹些弦、劃痕或孔洞。黑、薄、亮、新是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壹種薄壁黑陶,又黑又亮,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代表了這壹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在城子崖之前,我國出土的古代陶器多為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人的獨特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蛋殼杯壁,厚度只有0.5毫米,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別說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也很難燒制出這種顏色的陶器了。[1]?

龍山文化玉器

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種類豐富,大多造型精美,晶瑩圓潤,藝術水平很高。龍山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多為透閃石,有白玉、藍寶石、綠松石玉、黃玉、黑玉等。

龍山文化玉器(22件)

、玉髓和綠松石。龍山文化的玉器應該是就地取材。玉的產地是山東海陽(墨玉);河南洛陽白馬山、金夢;陜西神木和延安等。

龍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主要是幾何造型和動物造型。玄寂呈環狀,外緣有三齒,是商周時期的第壹把玄寂。人頭飾品有兩種:頭朝上和側朝上。前者戴著皇冠(平冠或羽冠),大眼睛,大鼻子,耳環,寬嘴,或獠牙利齒;後壹種形象很簡單。玉圭是平頭的,上面有許多人、動物或鳥的圖案。漁歌的造型特點是長輔無中脊,造型原始。牙張分平頭型和發散頭型,外形像狗,裏面兩邊都有牙齒。

龍山文化玉器的紋飾可分為兩種:壹種是與器物的結合;壹是器物的裝飾類型。有直線,網格線,老虎頭,動物臉,人臉,鳥。龍山文化玉器以件雕為主,雕為輔。裝飾圖案的線紋有兩種:雄線雕和雌線雕,雄線雕的應用占大多數。在山東五蓮丹徒遺址的玉器館中可以找到鑲嵌技術的例子,在上面的洞中鑲嵌了綠松石。翡翠和綠松石的結合工藝獨壹無二。這種方法開創了夏商時期玉器鑲嵌技術的先河。[10]?

龍山文化甲骨文

長樂甲骨文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有些部首多次出現。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制作類似殷墟甲骨文。動物甲骨上雕刻的“整齊的行列”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原始,明顯處於繪畫(符號)和文字的過渡狀態。

甲骨文和甲骨文應該有壹定的繼承關系,這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龍山文化人物(5張)

這些符號都屬於陰刻線刻,筆畫曲折細長,多為弧筆、彎筆,呈蟹狀、螞蚱狀、鳥狀。收藏甲骨文100余件,刻有文字的玉片2件,圖片文字600余幅。這些字有的刻在骨面,有的刻在骨腔,有的刻在骨臼頭。

從2004年到2007年,肖廣德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收集了100多塊帶有圖案的動物骨骼。期間,他專程到濰坊、北京等地找相關專家鑒定,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花紋是腐蝕或蟲蛀的痕跡,或是後人雕刻的。2007年7月,肖廣德找到了山東大學美術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找到了七塊動物骨頭。憑借多年的專業研究和鑒定經驗,劉鳳君意識到這批資料極其重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