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中學位於聞名中外的“石雕之鄉”大足縣龍崗山腳下。創辦於1927,屬於重慶市第壹批重點中學。現有教職工444人,130個班級,學生8000余人。學校總占地面積183畝,建築面積近65438+萬平方米。規劃布局合理,學習區、運動區、生活區井然有序。註重綠化、美化、凈化,營造幹凈整潔、文明祥和的育人氛圍。是重慶市、大足縣著名的“花園式單位”、“綠色學校”。學校擁有重慶市普通中學中最大的操場,有兩個機房,壹個語音室和壹個多媒體電教室。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教學監控與評估系統和校園網,圖書館藏書近65438+萬冊。爭創重慶、爭創國家示範性高中壹、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其中圖書館科技樓、多功能體育館已建成,學校擁有標準塑膠跑道、足球場、壹流塑膠籃球場,學生公寓、食堂、遊泳池、辦公樓已建成投入使用。
編輯此段落的簡要歷史
據《大足縣誌》記載[2]:前清科舉時代,縣裏要考青年學生,送官府考進士,因為大足沒有專門的考場,每座北樓。
【3】考試期間,在政府空地放置桌子、凳子參加考試。清道光十年(1830),大足縣令張譚視察考場,眾學子“風雨交加”、“座位不足”,遂“有建考場之誌”。事後,他邀請倪協助籌備,全縣人民踴躍捐款,籌得6700元。海棠池北側被選為考點地址,始於道光十壹年春(1831),於次年十二月(1832)完工。因位於海棠池北側,故名“海棠考院”,是大足中學的前身。辛亥革命(1911)後,帝制被推翻,科舉制度崩潰,教育制度改變,新文化新思想擴展到大足1927 (16),經省政府批準,改為“海棠考試院”為“大足縣初級中學”。1929 12(民國18),四川省政府批準立案,按當時學制正式命名為“大足縣初級中學”。1949年2月,大足縣解放。1952年2月,大足縣恢復辦學,縣政府決定繼續使用“大足縣初級中學”名稱。4月,大足縣人民政府將大足縣初級中學、大足縣農村簡易師範學校、大足縣女子初級中學三所學校合並為壹所學校,先後接管大足縣萬古初級中學和民辦青雲中學。1951年,為適應當地行政區劃,縣政府將“大足縣初級中學”更名為“川東大足中學”。1952,隨著行政區合並,學校更名為“四川省大足中學”。1953,1年6月,經上級指示更名為“四川省大足中學”。65438-0980,四川省將該校定為第壹批重點中學之壹。1999重慶直轄市,上級指示更名為“重慶市大足中學”,確認為“重慶市重點中學”。
編輯此段落的大小
學校坐落在聞名中外的“石雕之鄉”大足縣龍崗山腳下。校園壹年四季鳥語花香,綠樹成蔭。
[4]環境清新優雅,是市縣“花園式單位”、“綠色學校”,被譽為“石雕之鄉”的人才搖籃。占地300多畝,現有教職工444人,130個教學班,學生8000多人。學校不斷發展,現在分為東校區和本部校區兩個校區。擁有最大的操場、兩棟教學樓、壹棟實驗樓、壹棟圖書館科技樓、壹棟多功能體育館、兩棟學生公寓、壹個學生食堂、壹個標準遊泳池、兩個計算機房、壹個語音室、壹個多媒體電教室、閉路電視系統和教學監控系統、壹個電子圖書館(藏書近654.38+萬冊)。
編輯這壹段的想法
學校以“勵誌、求實、務實”為校訓,嚴格學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弘揚人文精神,倡導優化發展,創新課堂教學,大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超課堂教學模式,認真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學校始終把建設壹支學歷高、素質好、有專長、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要求“學生的學習是輕松的,教師的工作是有創造性的”。廣大教師專心學習,無私奉獻,堅持“學生是老師”,以學校為家,沒有人從事第二職業,沒有人從事有償家教,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依托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學校積極發揮德育基地的作用。新生入學的第壹課就是參觀德育基地,學習校本德育教材,開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壹入學就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得到壹種無形的激勵和感悟。學校通過業余團校、業余黨校、學生社團、網絡交流、周末文化愛教月、科學月、藝術節,編輯出版大足中學校報,參與農業園區實踐等活動,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摒棄了空洞的說教,對學生立誌成才、刻苦學習、文明行為的養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年都會把貧困學生招到大足經濟相對薄弱的地區,免費給學雜費,每月補助生活費,報銷車旅費和醫藥費。2001年,為響應國家支持西部大開發的號召,我校與周邊中學簽訂幫扶協議,及時為其提供相關教育信息和學校管理經驗,幫助其培訓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每年免費接收數名大壹新生到鎮上學習,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盡綿薄之力。充分發揮重點中學的示範和輻射作用。
編輯老師的這壹段
大足中學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學校現有54個高中班,學生3800余人,教職工292人[5],其中高級教師43人,中級教師73人。趙宗耀、歐陽逸仙、龍定遠(研究員級)、李、皮、等6名教師為國家特級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老中青結合,倡導“抱壹顆心,不帶半根草”的奉獻精神、“愛天下”的博愛精神、“教人自學”的精神、“天下第壹”的創新精神,以奉獻培養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高尚的品格影響人,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益。重慶直轄65438-0996年以來,有10人被評為國家特級教師、優秀教師、優秀教師、勞動模範、先進德育工作者、重慶市優秀青年。龍定遠老師獲2001“蘇”數學二等獎。這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的可靠保證。學校堅持教學研究型辦學思想,不斷加強教研領導,積極培養教研骨幹,大力強化全體教師的教研意識,取得了顯著成效。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優勢互補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超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這兩個重要課題即將得出結論。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160余篇,獲得市級以上獎勵65項。40多名教師參加國家、市、縣教研和競賽活動,獲國家二等獎、市、縣壹等獎。17學生被評為重慶市“三好學生”或“優秀學生幹部”。“創新教育”(由中央教育學院主持)、“學科學習策略研究”(由教育部委托西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持)等國家科研項目也在進行中。
編輯這段的分數
教師老中青結合,用奉獻培養人,用淵博的知識培養人,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人,用高尚的品格影響人,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益。重慶直轄以來,有10余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重慶市優秀教師、勞動模範和先進德育工作者,95名學生在全國學科競賽中獲獎。近年來,有40多名教師在全國市縣參加班級競賽獲得國家、市、縣壹等獎,為清華、北大、浙大等名校培養人才470多人,為國家培養局級幹部40多人,教授、研究員60多人,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博士40多人。建校以來,不僅湧現出以楊、蔣耀光、方濱生、王、俞北辰、劉等為代表的全國著名學術帶頭人、專家、畫家、教育家和將軍,還湧現出以、藍清華、莫、鄧等為代表的壹大批中青年領導幹部和學者。
編輯本段榮譽
學校有校級領導6人,現任書記是歐邦誌同誌,校長是重慶市高級中學教師、優秀人民教師龔愛華同誌。領導班子平均年齡465,438+0歲,均為高級中學教師。壹級管理人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管理嚴格高效,註重思想教育、制度管理、環境培育、素質教育,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取得豐碩成果。學校先後獲得“重慶市園林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衛生先進單位”、“重慶市傳統體育運動學校”、“重慶市電影系列教育先進學校”、“重慶市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先進集體”、“重慶市共青團先進單位”等榮譽。“創世”工程自2000年啟動以來,建成了學校科技圖書館樓、多功能體育館、生態館、地理館、學生公寓、東門、學生食堂、遊泳池、運動場塑膠跑道、校園文化廣場,並投入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系統和智能管理評價系統。校園面貌煥然壹新,辦學條件達到重慶市重點中學壹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