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打造珠三角城市群

如何打造珠三角城市群

21世紀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不再僅僅是企業、城市或國家。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另壹種競爭模式,即大都市區之間的“戰鬥”。城市圈作為民族國家在空間上的集合,在壹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競爭與合作,他們的“攜手合作”和“手挽手”更是蔚為壯觀。

在世界級的組團城市圈,我們熟悉的有大紐約地區、五大湖、芝加哥、大洛杉磯。日本的大東京、阪神、名古屋區;英國的倫敦城市群;韓國首爾;德國魯爾;法國巴黎等。這些地區已經成為壹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極,成為這些國家的物質支柱甚至是發展的精神支柱。美國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國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中國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GDP也占全國份額的39%。然而,這僅僅是開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必將延伸到城市群和城市經濟區,成為國家新壹輪財富聚集的戰略平臺。因此,珠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分工合作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該地區大多數城市平民的“心願”。

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各國感到緊張,各大城市也在風雨中搖晃。珠三角的東莞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座曾經風騷的星城,已經被各方“降格”成壹個“無解的五次方程”。東莞只是壹個縮影。珠三角九市已經唇齒相依。如何面對這場百年壹遇的危機,如何面對?《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當然,城際合作是多年的夢想,不是壹朝壹夕的事,但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推出更有意義。

危機在西方世界進壹步蔓延,“魔都”華爾街的罪惡愈演愈烈,陰霾也在東方世界升起。中國經濟重鎮珠三角該如何用綱要抗風險?不能只是閉門造車或想當然,要借鑒世界各大城市圈的經驗,配合綱要的內容。珠三角可以進壹步理清思路抱團取暖,成為世界版圖中新的全球城市群。

啟示之壹——城市必須聯合起來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群之壹,北美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50位大佬每年都會齊聚壹堂“湖中劍”。這個“五湖聯盟”必須花兩天時間,討論和交換五大派系的利益,達成壹致後再分配各自的利益。

“五湖聯盟”並非沒有利益沖突。他們聯合起來的原因有很多:惡性競爭最終讓他們血本無歸;現代工業汙染和氣候變化對大湖區的水資源構成威脅。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競爭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02年,芝加哥市長戴利牽頭成立了“五湖聯盟”(大湖區和聖勞倫斯河項目),呼籲各區市長參與,交流信息,促進合作,讓美加兩國政府聽到來自大湖區地方政府更強的聲音,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經過近6年的發展,“五湖聯盟”已經成長為壹個跨境城市組織,擁有美國和加拿大近50個城市為正式成員,包括芝加哥、多倫多、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作為美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五湖聯盟”的聲音和紐約經濟圈壹樣響亮。不管是大都市還是小城市,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都會讓自己更強大。

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珠三角的差距不僅體現在GDP總量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壹體化程度上。城市沒有顯示出聯盟的力量,也沒有用壹個聲音說話。這種差距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級城市群都是壹體化程度很高的區域。城市的組合使分工更加緊湊細致,最大限度減少重要建設。正是因為結合,紐約都市圈有了完善的產業分工,東京都市圈的崛起以融合為終極目標,而美國的“五湖聯盟”也打通了弱者的兩脈。

另壹方面,在珠三角,壹體化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產業同構、市場分割、低效重復基礎設施建設、無序競爭等。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的“硬件”建設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壹點從深港兩地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後發優勢讓深圳更現代,更張揚。“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感覺個別城市的區域發展水平高並不是壹件好事,“孤島效應”反映了發展的不平衡。除了硬件,“軟件”建設的結合更為重要。不同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有不同的經濟理念,以及相關的體制、觀念、制度、政策等。都有自己的方式。這些“軟件”造成了城市間如同“七傷拳”壹樣的內創,制約了硬件設施的功能,從而影響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的紐約都市圈,北起緬因州,南至弗吉尼亞州,橫跨10個州,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五個大城市,以及超過65438+萬人口的40個中小城市。如果不聯合開發,怎麽能形成世界上最完整有序的大都市圈,紐約怎麽會這樣?

同樣是倫敦大都市區,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裏,人口3650萬,以倫敦-利物浦為軸心,包括倫敦、伯明翰、謝菲爾德、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幾個大城市,以及眾多中小城鎮。這些城市的結合提升了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否則,英國將淪為二流強國。

反面例子是長三角。上海洋山港從決策到建設,因為涉及浙江的產權和寧波港的定位,壹度困難重重。雙方溝通也壹直不暢,很多事情都要交通部甚至國務院協調,嚴重影響了效率。再比如長三角的藍藻問題。太湖藍藻爆發影響沿海城市飲水安全。但如果能在治汙過程中攜手合作,湖內各級城鎮充分合作,共同構建危機評估體系,設計應對河流汙染的解決方案,沒有行政壁壘,那麽長三角就不會受到小藍藻的威脅。

同樣的例子還有珠江的治理。珠江的治理不僅是廣州的事,也是珠江流域上遊的事。為什麽治理壹條河這麽難?是因為“每個人都清理自己的雪”。中國現代城市嚴格隸屬於行政區劃,城市群發展的第壹要義是突破行政區劃,將城市有機地連接在壹起,發揮2+7 > 9的協同效應。兩者的矛盾是困擾珠三角城市群建設的根本問題之壹。“九頭鳥在天”牛逼是因為它是壹個統壹體,而珠三角總是抱團作戰是因為它是壹盤散沙。

珠三角要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只能通過共同努力來解決,也只有這樣,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夢想才能實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過去,“深圳”不能那樣獨舞,“廣州”也沒有90年代那麽美好。明天的發展是城市群的發展,而不是任何壹個城市的單飛。珠三角的發展必須按照城市群而不是城市定位來協調。事情變了,時代變了。如果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個人英雄主義”時代,佛山、東莞會進壹步落後,而深圳的開拓姿態會被其他城市取代,廣州只能回到局部安全的狀態。

客觀來說,每個城市都有這種“聯合開發”的意圖,但是壹些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城市還在玩自己的把戲,生怕其他城市鉆空子。深圳和廣州爭珠三角老大,這是壹種短視現象。如果法德陷入歐洲領袖之爭,歐盟將名存實亡,歐元的統壹在哪裏?如果東盟十國不抱團發展,東南亞的這些小國怎麽會呢?如果珠三角九個城市繼續這樣僵持下去,現在的強勢會變成未來的弱勢,現在的進步會阻礙自身的發展。

《綱要》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第七章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王帥說,“歐盟國家的利益涉及貨幣等復雜因素,仍然可以很好地協調。作為壹個省的幾個市,不可能協調不好。”希望珠三角九市都能認識到,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統壹戰線,聯合作戰才是硬道理。

啟示錄二——建設城市間的“黃金走廊”

對於城市圈的共同發展,交通是首要問題,其余的如住房、環境、產業結構等,根據各自的情況有各自的側重點。任何世界級的城市圈都必須有自己的“黃金走廊”,從中心到邊緣的時間不能超過1.5小時,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城市圈。

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密度和長度均居世界第壹。其主要軌道交通車輛包括JR線(即城市新幹線)、地鐵、輕軌等。其他還有高架電車、單軌電車、無人駕駛Yurikamome等。30家軌道交通公司在這壹地區運營著2000多公裏的鐵路線,形成了壹個龐大的軌道交通網絡。每天乘坐軌道交通出行的人數占每天乘坐軌道交通出行總人數的43%,每天乘坐軌道交通出行的人數占總人數的86%。在早高峰時段,多達965,438+0%的通勤者乘坐軌道交通進入東京中心區。正是這條高密度的交通幹線,使得東京不僅是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德國魯爾區是世界上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魯爾河和萊茵河下遊支流利珀河之間。面積4593平方公裏,占全國面積的1.3%。該地區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570萬,占全國人口的9%。核心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裏2700人。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有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人口都在50萬以上。在魯爾區的建設轉型期,其首要任務是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目前,魯爾區擁有歐洲最密集的交通網絡,高速公路600公裏,聯邦公路730公裏,鄉村公路3300公裏。如果沒有完備的公共交通系統,城市群很難形成。

對於巴黎大都市區來說,軌道交通在交通中也起著主要作用。目前巴黎共有14條地鐵線路,總長212公裏。巴黎地鐵站分布密集,平均每500米就有壹個地鐵站。貫穿城市南北的地鐵4號線平均站間距只有424米。地鐵四通八達,五條市郊快速列車線(RER),為市民出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珠三角公交壹體化已經討論多年,但壹直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作為中國最發達和最活躍的地區之壹,城市之間主要由高速公路、國家幹線公路網和四條鐵路連接,包括京廣、京九、廣深和廣茂。高度集中的城市群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客貨運輸需求劇增。區域內主要交通通道的交通量,尤其是珠江口周邊,趨於飽和。如國道107廣深段車流量已達75000余輛/日,遠超設計能力45000輛/日,處於超載狀態。僅靠現有的交通方式難以滿足經濟發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

廣東發布了全國首個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根據《規劃》,線網規模將構建兩主軸、三條射線、兩條聯絡線的主骨架:以廣深、廣珠為兩主軸;廣州-肇慶、中山(小欖)-江門、東莞-惠州為三條射線;廣深、廣珠兩大主軸間建設順德-番禺-東莞、中山-虎門連接線;網絡總規模約599.6公裏。到2020年,這個交通系統將連接珠三角地級以上城市。這種輻射與環線相結合的網絡布局,使珠三角經濟區的9個城市成為壹個“鐵路”網:以廣州為中心,9個城市可在1小時內相互到達,形成了真正的“壹小時生活圈”。事實上,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是珠三角城市群內部的“公交”系統,已成為珠三角現代交通的主力軍。其快捷準時的優勢將給商務、旅遊、通勤、購物等出行帶來質的飛躍,從而提升珠三角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水平。最重要的是,城際快速軌道網將區域之間分散的城市連接成壹個整體,加強城市群之間的聯系和分工,增強區域城市之間的配套能力,提高經濟質量,節約成本,有利於產業集群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將得到加強,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和轉型。

計劃很好。問題是,當涉及到地方利益時,城市能否做到寬容和開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莞深高速作為南部幹線,是打通珠三角經脈的主要通道之壹。按理說,深圳和東莞都應該讓它暢通無阻。但在深圳和東莞交界處,東莞是平坦整齊的六車道,而壹旦到了深圳,道路就變得狹窄難行。而且路面年久失修,汽車在上面跑,顛簸不休——這是什麽高速公路,這是什麽城市效益,這是什麽戰略眼光,這是什麽城市合作。

如果說城市圈裏的單個城市是人的五臟六脈,那麽交通就是人的血脈。氣血不暢則百病生,氣血循環則神清氣爽。珠三角快速鐵路網是城市間的“黃金走廊”,涵蓋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鐵、城際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的綜合交通項目。如果發展順利,將改變城市“攤大餅”壹條“壹小時交通圈”這樣的“黃金走廊”,不僅可以促進珠三角九市的血液循環,還可以縮短粵港澳的時空距離,加速粵港澳經濟融合,甚至給中國的南半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紐約大都會區被認為是美國的經濟中心。紐約都市圈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不在於紐約的百年積澱,也不在於華盛頓是世界的政治中心,而在於都市圈完善的產業分工格局。作為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神經中樞,紐約像太陽壹樣占據著該地區的核心地位。在它耀眼的光芒下,其他城市尋找自己的位置,成為其他九大行星之壹。

比如波士頓為了保持紐約的金融中心地位,自動尋求產業轉型。如今,曾經極其繁榮的金融業只占波士頓經濟結構的8%,而高科技研發、教育、商業、貿易等行業卻占據半壁江山。與波士頓類似,紐約都市圈的其他核心城市也在根據自身特點尋找與紐約錯位發展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工業配置和發展,費城的國防、航空和電子工業是北美最好的,而巴爾的摩的采礦業和航運業使得該地區的工業分布呈現多元化和互補的格局。這些城市的發展,總是離不開紐約金融中心的輻射。

紐約在整個城市圈壹直處於地理和地位的雙重核心地位。而它對整個城市圈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來自華爾街,只有500多米。這裏有許多著名的金融機構,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美聯儲、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正是這些知名機構,讓華爾街成為國際金融界的“神經中樞”。當然,現在它已經不是榮耀的代名詞,而是貪婪的象征,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為紐約大都會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有點像上海對長三角的作用,像香港對珠三角的貢獻。對於都市圈的新興企業,華爾街不僅為其提供創業初期所需的風險投資,還為其後續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以及IPO上市等壹系列金融服務。

此外,由於分工得當,紐約上班族中,有35%不住在紐約,有的甚至住在費城。借助紐約的資本優勢,都市圈的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亮點。費城的重工業,波士頓的高科技工業,巴爾的摩的冶煉工業都是世界聞名的。以紐約為核心,制造業帶、交通帶、城市帶融為壹體,形成多核城市群體系。多元化、綜合性的整體功能遠遠大於單個城市功能的簡單疊加。區域內產業布局調整合理,增加了城市間的互補性,從而增強了整個都市圈的經濟穩定性。

縱觀整個紐約都市圈,其層級結構酷似金字塔:塔尖是紐約,二層是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下面是圍繞五個核心城市的40多個中小城市。五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相輔相成。紐約與周邊城市之間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和產業鏈的形成,成為這個大都市圈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還有壹點,核心城市必須認識到,分工不會削弱自己的地位,只會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壹個城市可以包攬壹切,如何提升核心才是關鍵。比如倫敦城市群的出現,並沒有導致城市的分散化,反而凸顯了核心城市倫敦的國際地位。所以,深圳、廣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不需要擔心城市壹體化最終會把自己邊緣化。只要提升核心競爭力,最終都會變強。

與其他城市圈相比,珠三角城市之間的競爭非常無序。比如深圳要向高科技升級,珠海也要搶占科技的最高點;廣州想打造華南金融中心,深圳也想成為“區域性金融城市”(大家都知道在上海做不到);惠州要承接深圳轉移產業,東莞早就急了;廣州應該是老大,深圳也應該是老大。雖然各地產業轉型的目標和路徑都很“現代”,但沒有特色,缺乏創意。香港和深圳同時提出要發展創意產業,但全球有多少個“創意之都”?更令人咋舌的是,佛山還提出與廣州聯手打造創意產業。這種無序競爭只會讓產業發展陷入泥潭。壹直在深圳創新科技圈打拼的東莞,甚至在松山湖建起了高科技產業園。東莞大部分都是洗腳種地的農民。現在他們開始研究芯片。他們要人才不要人才,要技術不要技術,不要細節。高科技只是壹個好聽的名字。所以珠三角不是在分工合作,而是在群起而攻之,暗箭傷人。如果城市能以健康的方式合作,在錯誤的地方競爭,也是創意產業。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應該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東莞也要避免與深圳、廣州發生碰撞,最好能滿足當地產業的升級轉型。以市場的作用作為珠三角產業分工的協調基礎,充分發揮企業組織作為市場主體的色彩,政府在中間進行協調。目前,珠三角地方政府已率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短期內可能會引進壹批高端企業和高科技人才,但長期來看,盲目過度競爭未必能產生良好的市場效應。

就像肇慶,從2003年至今,肇慶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企業678家,總投資446.5億元。該市先後建立了60多個產業集聚基地。其中,2006-2007年承接新增產業轉移項目150個,總投資124.5億元。事實上,肇慶引進了新中亞鋁業、中道電子集團、金豪摩托、誌高家電、華潤水泥等。很多都是汙染企業,最終會損害肇慶的千畝良田。個人覺得肇慶更適合農業。

行業沒有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珠三角城市之間沒有妳死我活的競爭。每個城市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華南經濟版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太陽系能正常走遠,是因為九大行星能各司其職。如果火星為了獲得更多的金色陽光而移動到水星的軌道上,整個太陽系就會因為無序而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