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教職工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江蘇省“333工程”領軍人才2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務院省生物學評審組成員1人,江蘇省“藍色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學術骨幹1人。10年來,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梁林業科技壹等獎1項,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1項。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全球氣候變化與森林土壤生態學、丘陵和困難立地植被生態恢復、南方丘陵地區和城市水土保持、沿海和農田防護林生態學、濕地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於RS和GIS的森林景觀格局動態變化與生態過程研究、森林碳匯計量監督與評價、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
森林培育系1981成為全國首批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科。1988、2001、2006年與森林生態部聯合申報,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3被評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1994、2001、2006連續三輪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造林教研組、經濟林教研組、綠色食品教研組、森林土壤教研組、國家林業局南方林木種子檢驗中心、楊樹研發中心、經濟植物研究所、江蘇省特種經濟樹種培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國家林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近年來,在楊樹產業、苗木產業、銀杏產業、耐鹽植物育種和栽培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的理論和技術成果,為我國的森林培育做出了巨大貢獻。2001至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1,梁林業科技壹等獎2項,梁林業科技二等獎3項,梁林業科普1,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1。
主要研究方向:1。經濟植物栽培、加工、利用:主要木本經濟植物新品種選育及快繁技術研究,主要木本經濟植物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新產品開發、加工、利用。2.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論與技術體系:高效楊樹人工林定向培育技術、人工林長期立地生產力維持、經營措施對人工林木材性質的影響。3.林木種苗科學技術:林木種苗質量檢驗和林木種苗標準制定,林木種子科學技術。4.復合農林業理論與實踐: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構建不同的復合農林業模式,闡明復合農林業的種群增益機制,揭示復合農林業的本質、內在規律和動態調控機制。5.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改良與利用、森林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土壤汙染與生態修復。林木遺傳與基因工程系是由我國著名林木育種學家葉培中教授最早創立的林木遺傳育種學科發展而來的。擁有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學科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擁有林木遺傳育種、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林木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等博士和碩士學位點。有國家林業局和江蘇省(教育廳)林木遺傳與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楊樹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江蘇省(科技廳),林木遺傳與生物技術江蘇省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南京大學聯合成立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壹支學術水平高、實力強、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擁有江蘇高校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取得了壹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壹、二、三等獎多項。
主要研究方向:1。林木遺傳改良:主要開展楊樹、杉木、馬尾松、鵝掌楸等重要針葉闊葉樹種的生長、材性等重要性狀的遺傳改良,石竹、百合、石蒜等花卉品種選育研究。2.林木基因組:主要從基因組的分子水平研究林木(花)中重要基因的結構、功能、表達和調控。3.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主要開展林木組織培養、細胞培養、體細胞胚胎發生等良種規模化繁育和林木高產、優質、抗逆性轉基因研究。4.種群遺傳與進化:主要費用是研究重要森林樹種的遺傳多樣性、種群遺傳結構、現存分布格局的歷史成因、進化過程等。森林保護系有森林保護、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微生物學和動物學4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學科,生物學有博士後流動站。森林保護學科的創始人李、教授等老壹輩科學家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壹代學術帶頭人的努力下,在學術梯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實驗室建設等方面不斷發展。該系擁有森林保護國家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學科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以及國家瀕危森林病蟲害檢驗鑒定培訓中心、江蘇省有害生物入侵防控重點實驗室、省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工程中心、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江蘇大學“藍色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和江蘇大學優秀教學團隊。
森林保護國家重點學科壹直致力於我國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南方森林病蟲害研究中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位和優勢。在松材線蟲病、松針褐斑病、楊樹黑斑病、松樹枯梢病、松突圓蚧、楊樹害蟲、巨蛾、馬尾松毛蟲、松墨天牛等主要森林害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理論和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
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病理學;重點研究樹木抗病育種、病原菌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森林病原菌的檢測和流行規律、病害綜合治理等。2.森林昆蟲學:重點研究昆蟲的解剖生理、昆蟲毒理學、主要森林害蟲的發生規律和無公害防治技術。3.森林微生物學:重點研究根瘤菌和木本植物的固氮體系,森林菌根真菌的應用,森林病原真菌的分類和遺傳多樣性,資源真菌的利用。4.森林昆蟲化學生態學:重點研究昆蟲的種內和種間關系,以及以化學或生物引誘劑為核心的無公害防治技術。5.林產化學品和醫療機械:重點發展植物源農藥和新型化學農藥、農藥毒理學和現代農藥使用技術與裝備。6.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利用:關註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濕地鳥類和底棲動物之間的關系。生態與植物學系有植物學博士、碩士學位,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植物學是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由著名樹木學家鄭乃鈞創建,以重點森林資源植物為研究對象。植物學實驗室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重點實驗室,擁有細胞學工作站、雙向電泳系統、低溫恒溫器、梯度PCR儀等先進儀器設備。有近90年歷史的樹木園,有30多萬種木本植物標本和多種珍稀植物模式標本。
植物學的特點是研究重要森林資源植物的系統分類和演化,揭示其生長發育的基本生物學規律及其與不良環境的關系,為森林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近年來承擔了“948”、“973”、“863”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近40項,在裸子植物、木犀科、五加科、苔蘚植物、薔薇科、竹類等系統分類領域處於先進水平。木犀科國際品種註冊中心(ICRPO)隸屬於ICRPO,從事全世界木犀科品種的註冊工作。在結構植物學和發育植物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杉木染色體顯微切割和體外擴增研究、植物種間協同進化研究、竹類植物開花生理和衰老的分子基礎研究。蘭花、石蒜、微肉質植物、散生竹等微定植技術取得突破,在木本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特別是桂花品種培育應用,櫻花、花楸、海棠、鐵線蓮、櫸樹等資源引種馴化繁殖方面優勢明顯。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三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森林資源管理系由地理信息系統和森林資源信息研究所組成。森林管理學學科是國務院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之壹,也是博士學位授予點。有樹木學和通感學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10多年來,出版了9部教材和專著,其中壹部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壹等獎,壹部獲得林業部優秀教材二等獎。承擔國家、省部級重點課題30余項及多項橫向課題和項目,發表論文100余篇。
主要研究條款:1,森林可持續經營規劃與資源管理: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與指標體系研究;森林資源評估和資產評估;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經營模式研究——森林生態效益評估與補償機制研究:風景林經營與景觀生態規劃研究。2.森林資源監測技術:森林抽樣技術研究;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方法研究:林木材積表的研究——森林生長收獲模型的研究:林木空間格局的研究:林分結構的研究。3.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技術;森林植被光譜特征分析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森林植被分類技術;空間分析技術;虛擬現實和數字地球。4.統計預測與控制:森林系統模型與狀態方程的研究:系統優化和控制技術;參數和非參數估計;大系統理論;實驗設計的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