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很緊急!!“當今英語教育專業人才需求”社會實踐調查

很緊急!!“當今英語教育專業人才需求”社會實踐調查

壹.導言

中國的英語教育始於19世紀初在中國的英語傳教士,而中國的英語教育壹般始於1862年史靜文同博物館的建立(李良友等,1988;福柯,1986)。到1903,我國大中學校普遍開設外語課程(福柯,1986)。196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第壹次在我國官方文件中提出英語為第壹外語”(胡文忠,2001)。21世紀初,隨著北京申奧成功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經到來(王,2002)。保守地說,中國至少有2億人在學習英語,就學習母語相同、文化背景相同的同壹門外語而言,這是人類外語學習史上最高的。中國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張繼生和周平,2002),但它是否能成為世界英語教學的強國,需要我的所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作為這壹努力的壹部分,本文的目的是準確把握中國英語教育的脈絡,了解其發展趨勢。我們將首先審視世界宏觀教育思潮,然後介紹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然後描述中國英語教育日益清晰的時代特征。

二,世界教育思潮

英語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響最廣,最全球化。因此,中國的任何英語教育研究都不能不將世界教育思潮納入其視野。王(1998)認為,20世紀全球教育有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化思潮;教育的經濟導向;終身教育的趨勢;個性化教育思潮;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思潮;教育的全球價值取向趨勢;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和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其中壹些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中國的英語教育領域。

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是直接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社會經濟功能”成為主流。20世紀50年代,“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在中國響起。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科學結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將科學技術在中國教育中的定位確定為國策。2004年6月5438+2月,教育部頒布了第壹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意味著我國教育技術取向在新世紀的延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年)提出:“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有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壹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可以說,這是教育科技導向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教育的經濟取向源於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雖然把人等同於物,有損人格尊嚴,但強調人的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在經濟和生產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壹合理內核使其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進而形成了當代教育的經濟取向趨勢,推動各國政府由忽視教育向重視教育轉變,進而推行“教育優先”、“教育先行”的政策。可以說,中國英語熱的持續升溫和英語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是這種經濟導向在中國的表現和產物。

教育個性化取向的思想來源是人本主義。當代存在主義教育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課程理論也支持個性化的教育取向。教育的個性化取向在西方已經根深蒂固,但中國對此持謹慎態度,這是由中國的教育傳統、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經濟現狀決定的。盡管如此,中國的教育綱領性文件中也出現了個性化取向。例如,《全日制義務教育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2001)的基本理念之壹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個體差異”,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都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程實施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建構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誌、激活思維、展示個性、發展心智、開闊視野的過程。”又如《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提出新的教學模式要使英語教學“向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方向發展”。

教育信息化趨勢是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向現代教育技術轉化的必然結果。上世紀中葉,早期的現代媒體信息技術,包括幻燈、投影儀、錄音、錄像、語言實驗室、電影、廣播和電視等。,已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衛星被用於教育,標誌著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等新壹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現實,並且正在迅速深化和發展。在我國英語教學領域,信息化趨勢尤為突出,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我們稍後將進壹步討論這壹點。

三,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背景下,自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英語教育穩步快速發展,呈現出壹些新的發展趨勢,該領域提出了各種觀點。

舒和莊誌祥(1996)指出,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從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學;從對語言形式本身的研究轉向對語言運用的研究和學習者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從對交際法的熱烈追求到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反思和回歸。

、高(1997)在研究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時發現,外語教學出現了明顯的文化轉向,並指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教學目的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向廣義的文化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提高;教學內容由相對狹義的文化理解轉變為相對廣義的理解;教學視角從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轉向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互動。

劉潤清(1999)指出了上世紀末外語教學研究發展趨勢的六個方面:研究對象逐漸由客體向主體過渡;從單學科理論支撐到多學科理論支撐;從註重教授語言的形式到註重教授語言的意義和功能;高年級,從語言技能教學到內容教學;從勞動密集型教學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學,從過程管理教學到目標管理教學;從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

田貴森(2002)提出了新世紀初外語教學的八個轉變:外語教學研究從單壹學科的外語教學法向多學科方向發展;外語學習和教學研究的重點已經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外語教學的內容開始從語言技能向內容型教學發展;外語教學方法從過去遵循壹種方法體系發展到全面的、折衷的;外語課堂教學方法開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註;外語教學界越來越重視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規範化;外語教學中知識呈現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外語學習者的隊伍和學習目的也發生了變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002)在“十五”計劃中指出,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以下七個趨勢:外語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重視教師培訓的研究;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註重內容型教學;重視外語測試和評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網上教學。

以上觀點各有不同,相互呼應,* * *形成主流理論,對外語教學實踐的發展產生影響。但從歷史上看,理論對實踐的影響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是什麽?傳統的答案是理論來源於實踐,高於實踐,指導實踐。這個描述顯然出自掌握了話語權的理論界。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懷特(1988)說,由理論驅動的實踐根本不可取,因為實踐本身就包含著極其復雜的因素。舍恩(1983)也認為,應用科學模式(在教師發展模式中)將理論視為科學,理論研究者優越,教學被視為理論的應用。所以,教師只是理論應用的工具,教師當然低於理論研究者,從而造成了理論研究者與課堂教師的心理和邏輯層面的差異。無論何種觀點,作者都堅持壹個原則:任何試圖服務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理論都必須植根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土壤。因此,研究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時代特征應該是中國英語教育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第四,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特點。

在世界教育潮流的背景下,在外語教學理論家的反應和中國國情的變化下,中國的英語教育實踐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根據筆者的調查,可以概括為市場化、社會化、應試化、口語化、雙語化、信息化、虛擬化、多樣化等八個特征,下面分別進行描述。

市場化

中國的經濟已經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隨著中國社會的這壹歷史性變化,中國的英語教育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1978為歷史轉折點,在此之前,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是階級鬥爭,之後變成了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英語教育是為政治服務的,改革開放後,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式是市場經濟,因此英語教育必然會受到市場經濟需求變化的影響和調節。比如,由於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的總需求急劇增加,種類越來越多,外語學習的熱潮越來越高,外語系開設了越來越多的新專業,包括外貿、商務、科技、同聲傳譯、國際法等。,社會英語辦學機構蓬勃發展,國外英語培訓機構湧入,英語圖書市場的品種極大豐富和多樣化。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的英語教育開始進入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市場化時代。

(2)社會化

社會化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主要體現在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標準、評價方式的社會化。教學主體的社會化表明,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在內的全國各級學校英語教育的原有格局被打破。目前的格局是,各級公辦學校、各級民辦學校、各類社會機構以及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的各類培訓機構並存,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國有學校系統的英語教師也大規模參與社會班級教學活動,既有學校組織的,也有社會辦學機構聘請的,還有教師自己辦的。學生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平時在正規學校學習英語,晚上、周末、節假日在社會上各種培訓部門、補習班上英語課。社會上也有很大壹部分人以各種方式參與各種英語學習項目,或為了升職,或為了找工作。教育資源——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社會物質和知識力量,包括教師、校舍和教材——在校內外的整個社會英語教育體系中發揮作用。教育標準和評價的社會化,是指用人單位在職場招聘時所依據的英語能力標準不僅僅是學歷的高低,還包括社會化的英語能力測試和招聘單位自行設置的英語測試。

(3)應試

雖然每年對應試教育的批評不絕於耳,但應試教育必然有其不可抗拒的歷史原因和現實需要。也許應試教育並不像壹些批評家說的那麽可怕。畢竟,中國的英語教育壹直在穩步發展和繁榮。也許這是中國英語教育在這壹特定歷史時期的唯壹現實選擇。無論如何,現實是無法回避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甚至到研究生、博士生,都有第壹次學英語,中考英語,高考英語,考研英語,考研英語等等。此外,托福、GRE、雅思等在出國熱潮帶動下的國際英語考試,以及各種等級考試的英語,應試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育不可回避的現實之壹。各種不可避免的英語考試已經成為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裏程碑。客觀地說,應試教育不僅產生了其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而且對中國的英語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何應對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是中國英語教育長期面臨的問題。

口語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英語教育以書面為主,但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人與外國人直接對話的需求急劇增加,口語的重要性凸顯。鑒於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學校和社會英語教學、個人英語自學、英語出版行業、各種大眾媒體宣傳和官方政策導向都把英語聽說能力放在了首位。《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年)明確提出:“在上述三個層次中,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各高校差異較大,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壹般要求、較高要求和較高要求。在聽說讀寫譯的培養中,高校要特別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性在歷史上已經完全確立。中國的英語教學壹直以閱讀和寫作為基礎。能否與時俱進,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轉向“聽說為主,讀寫並重”(劉潤清,2002)的英語教學新模式,以滿足中國社會對英語應用和英語人才的新需求,將是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嚴峻考驗。

(5)雙語

中國的雙語教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建立的各種教會學校。因此,批評者往往將雙語教學斥之為“殖民教育色彩”,這種色彩在五六十年代幾乎完全褪去。20世紀末,雙語教學在中國再次興起。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壹些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和著名大學試行雙語教學。新世紀初,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廣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類課程開設比例達到5%-10%”。此後,雙語教學發展迅速。對此,壹些理論家表示贊同,例如Brinton et al.(1989)認為雙語教學會直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蔡繼剛(2005)也說:“英語本來就是壹種工具。只有通過英語這壹工具廣泛地學習科學知識,並在實際應用中學習和使用,才能真正發展我們的英語能力。這恐怕也是解放前教會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之處。”當然,也有人質疑,“非語言類的課,用英語講能比用中文講更清楚、省時省力嗎?”(王宗炎,2005)作者認為雙語制在大學課程中可以把比例提高到30%左右,但在中學不宜大範圍推廣。泛濫弊大於利,適度弊大於利。無論如何,社會實踐的選擇自有其規律,英語雙語教學這壹新生事物已是大勢所趨,必將成為我國英語教育的又壹助推器。

㈥信息化

信息化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成果包括衛星電視、計算機、網絡、軟件以及各種數碼電子產品和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英語教學和學習中,比如在電腦上做英語題、在網上聽英語課、QQ英語會話、在MP3上聽英文歌、在手機上聽英語短信、在家看美國CNN和英國BBC電視節目等等。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種類繁多、方便廉價的英語教學資源。根據胡壯麟(2004)的觀點,在經歷了口頭文明和讀寫文明之後,人類正在“進入第三個時期,即超文本文化”。超文本不僅在聽寫、閱讀和寫作方面揚長避短,而且還創造了和正在創造時空所不具備的表達、傳遞、儲存和翻譯信息的方法。”正是這種超文本文化引發了中國英語教學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新世紀伊始,我國英語教育高層發布了壹些對我國英語教學具有指導作用的新文件,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前者提出“利用電教和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教育部,2001);後者推薦“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基於計算機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這說明高層已經確認並推動了我國英語教學信息化的趨勢。充分利用信息化帶來的優勢,將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壹。

虛擬化

與信息化趨勢並行的是虛擬英語教學的興起。信息化帶來了海量、多樣、開放、方便、快捷、廉價、簡單、自主、個性化和超越時空的限制。我們稱之為“虛擬英語教學”,它對應的是基於校園課堂教學的傳統實體英語教學。虛擬英語教學可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虛擬英語教學是指在線英語教學,即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的英語教學課程。廣義的虛擬英語教學不僅包括狹義的英語教學,還包括通過計算機化、網絡化、數字化、電子化、多媒體、信息化、大眾傳媒、衛星和現代教育技術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的所有直接的英語教學和學習,以及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其他活動。

虛擬英語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人機合作,不同於傳統的實體教學。顯然,廣義的虛擬英語教學已經走進了億萬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傳統校園實體英語教學的重要補充。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時代。隨著網格計算機、第三代互聯網、無線互聯網、衛星電視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虛擬英語教學將變得更加經濟、實用、快捷、方便、多樣和人性化,並將更加普及。作者大膽預測,虛擬英語教學這壹英語教學的世紀變革將在不久的將來與傳統的校園實體英語教學融合,成為英語教學的兩大主流方式之壹;在某些方面,虛擬英語教學甚至可能取代實體英語教學。

(8)多樣化

多元化是當今中國的主流發展趨勢之壹。順應這壹主流趨勢,中國的英語教育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表現在英語教學需求、教育機構和教學主體、教學媒體、教材、英語語言、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等方面。

1.英語教育需求的多樣化

英語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體現在壹些對英語有直接而強烈需求的行業,如涉及外貿、外貿外事、外資企業、旅遊等社會機構和組織。隨著我國進壹步深化改革、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行業也將不同程度地加入國際化進程,這必然導致不同行業、專業、領域、層次、規格、風格對英語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必然引發和推動我國英語教學的多元化趨勢。

2.英語教育機構和教學科目多樣化。

改革開放前,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小學、中學和大學。改革開放後,民營資本和外資開始被允許進入教育行業,而在教育領域需求最大、發展最快的就是英語教學,新資本自然首先湧入英語教育行業。存在各種層次和類型的民辦學校、社會機構、短平快培訓中心、補習班、夏令營等。多元化資本催生的,呈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教學機構中,除了傳統英語專業背景的老師,大量非英語專業背景的老師在雙語教學中用英語教授其他專業課程;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湧入中國,在不同層次的學校或社會機構教授英語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國內還有壹類英語老師,非英語專業,但精通英語考試。這種“考試英語老師”在專門從事英語應試培訓的社會教育機構的學生中很受歡迎。可見,我國英語教師的來源是多元化的。對於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尤其如此。今天的中國,除了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有幼兒園的孩子,外資企業的白領、藍領,外經貿企業的老板、員工,還有很多公務員、律師、會計師、工程師、職業經理人、藝術家、記者、模特、主持人、外商等有誌於進入國際舞臺和市場加薪升職。隨著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潮日益高漲,英語學習者日益多元化已成為壹種普遍趨勢。

3.英語教學媒體的多樣化

隨著信息化和虛擬化的發展,教學媒體從古代的“壹塊黑板壹支粉筆”發展到傳統、現代、信息技術三個不同時期的大融合。傳統媒體包括直觀教具(如教師的肢體動作、口頭語言、印刷品、黑板、粉筆、實物、模型和標本等。)和示意圖教具(如圖片、圖畫、卡片、掛圖、圖表、地圖、路線圖和照片等。);現代教學媒體包括視覺媒體(如幻燈片、投影等。)、聽覺媒體(如廣播、視聽媒體,如電視、電影、視頻)和單壹媒體系統(如語言實驗室等。);IT教學媒體包括VCD、DVD、MP3、手機、多媒體系統(如電腦、有線局域網等。)和超媒體系統(如互聯網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媒體的多樣化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壹部分。

4.英語教材的多樣化

英語教材的多樣化主要表現在教材來源、載體、內容和品牌的多樣化。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國壹本教材”的局面徹底改變。現在圖書市場提供的教材、參考資料、教輔資源空前豐富多樣。除了本地書籍,越來越多的英文原版書籍被引進。而且在傳統紙質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電子教材,視聽資料也因數字技術的應用而大規模發展和增加。教材內容也趨於多元化,從簡單的通用英語,也就是* *核英語,發展到各種專業和行業的英語。英語教材的品牌也從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等少數壟斷的老字號,變成了眾多品牌之間的競爭。

5.英語標準的多樣化

在英語發展的早期,人們普遍認為英國英語是標準英語。二戰後,英國衰弱,美國崛起,美式英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挑戰了英式英語作為標準英語的地位。上世紀末,英語逐漸確立了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標準英語的概念逐漸淡出,“國際英語”或“世界英語”的概念開始出現。例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語播音員包括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英語母語者,以及來自中國的英語母語者。在中國的英語教育市場上,多種民族英語同臺競技。“英語的教育標準從‘壹顆星’變成了‘壹個星系’”(高,2000)。

6.英語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理論上,各種新的模型思想不斷湧現。如彭慶龍(1999)的“三維口語教學法”,王初明(2000,2002)的“寫長法”,楊和胡(2003)的“連續寫作教學模式”。有的還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宏觀模式,如張正東的“立體教學法”(1999);還有人提出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通用模式,如應慧蘭等人(1998)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和謝邦秀(2002)的“多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國家教學大綱來看,有《全日制義務教育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01)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再有《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推出的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

從實踐來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的堅持語法和翻譯教學,采用古老而永恒的語法翻譯法;有的還在練習,堅持60年代流行的聽說法;還有的用任務法將交際思想進行到底,等等。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堅持實用主義的原則,采用折中的方法(範,1999;劉,2002),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他為我用。既有對傳統方法基礎的回歸,也有對流行方法的狂熱追求。新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大學進行了兩年的大學英語多種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驗,學生可以在多種教學模式中自由選擇(毛等,2004)。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改革實驗本身已經向世人表明,中國英語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時代已經開始。

7.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除了上述多元化,還有壹個更本質的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從秉承傳統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觀(如李,1995;董雅芬,2003;羅,石,2004),以現代的語言功能觀和語言交際觀(如王才仁,1996;徐強,2000年;董雅芬,2003),再到後語言文化主義(如、高,1997;劉潤清,1999),認知觀(如劉潤清,1999;黃元申,1999;曹,2003)和建構主義(如鐘淑能,2004;天興,2005)等。在英語教育理念上,中國英語教學呈現出多形態、多極、多方位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們尤其應該為這壹理念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喝彩,因為它對於中國英語教育乃至任何其他事業的發展,包括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都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自1978以來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價值觀多元化進程的開始,改革開放至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價值觀多元化的成果。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縱觀上述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在新世紀,中國的英語教育是繁榮和充滿活力的。市場化引入商業機制,為中國英語教育註入強大的經濟動力;社會化為中國英語教育開辟了更多的渠道,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應試有助於建立競爭機制和客觀評價標準;口語讓中國英語教育徹底告別“聾啞英語”的尷尬局面;雙語制為中國英語教育開創了壹條新路。信息化為中國英語教育插上了翅膀;虛擬化標誌著中國英語教育開啟了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齊頭並進,實體教學和虛擬教學雙軌發展的新時代。多元化是過去幾十年中國英語教育社會巨變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國英語教育在新世紀繼續的重要任務。高(2000)說得好:“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人們的思維方式逐漸從絕對轉向相對,從壹元轉向多元,從對種族中心主義的不寬容轉向對多元文化的寬容。”開放是硬道理,發展是硬道理,變化是常態。中國的英語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