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神經系統無法直接處理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只能通過感官的能量交換轉化為神經系統可以接受的神經能量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感覺編碼。下面還有更多關於感覺的知識,跟我壹起看看吧!
1.感覺和感覺的意義
感覺?人腦對事物個體屬性的認識。
感覺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1)感覺提供內外部環境的信息。
(2)感覺保證了身體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平衡。
(3)感覺是壹切高級復雜心理現象的基礎,也是人的壹切心理現象的基礎。
感覺是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像所有的心理現象壹樣,它具有反射的性質。感覺不僅包括受體的活動,還包括效應器的活動。
20世紀初,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考夫卡將刺激分為近刺激和遠刺激。鄰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如物體在網膜上的投射。遠距刺激是指來自物體本身的刺激,如壹定波長的光、壹定頻率的空氣振動等。遠刺激屬於物體本身,所以不會有太大變化;近刺激是感覺器官直接接收到的刺激,它是時刻變化的。
2.感情的編碼
【編碼】將壹種能量轉換成另壹種能量,或將壹種符號系統轉換成另壹種符號系統。
(1)感官編碼?我們的神經系統無法直接處理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只能通過感官的能量交換轉化為神經系統可以接受的神經能量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感覺編碼。
②德國生理學家繆勒在19世紀提出了特殊神經能量理論。人們認為,各種感覺神經都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們在性質上互不相同。每個感覺神經只能產生壹種感覺,不能產生另壹種。感官的性質不同,感覺神經的能量不同,產生的感覺也不同。在他看來,感覺並不取決於刺激的性質,而是取決於感覺神經的性質。它否認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在認識論上是錯誤的。
(3)關於感覺編碼有兩種代表性的理論:特殊化理論和模式理論。
A.特殊化理論: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神經元傳遞信息。
B.模式理論:編碼是由壹整組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過有些神經元被激活的程度較大,而有些神經元被激活的程度較小。
3.敏感度和感覺閾值
(1)絕對敏感度和絕對感覺閾值
A.絕對感覺閾值-能夠引起這種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B.絕對敏感度——人類感覺器官察覺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
絕對感覺閾值和絕對靈敏度成反比!
(2)微分靈敏度和可察覺的差異。
A.可察覺的差異:能夠引起不同感覺的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
B.差異敏感度:感受最小差異的能力。
微分靈敏度和剛可察覺的差異在數值上也是成反比的!
韋伯定律:K=△I/I(I是標準刺激或原始刺激的強度;△I是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即JND;k是壹個常數。根據韋伯的評分,可以判斷某種感覺的敏感程度。韋伯分數越小,感覺越尖銳。但是,韋伯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
4.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
感覺強度和感覺大小之間有兩種關系:費希納對數定律和斯蒂文斯冪定律。
(1)對數定律P=KlogI(P為感覺量,即感覺強度;k是韋伯定律中的常數;I指刺激量)
公式表明,當刺激強度以幾何級數增加時,感覺強度只以算術級數增加。當物理量快速上升時,感覺量逐漸變化。註:費希納對數定律是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研究的,所以這個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
(2)冪律P=KIn(P是感覺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估的某類實驗的恒定特征)
這個公式表明,感知的大小與刺激的強度成正比。
5.視覺的生理機制:
視覺:由光對人眼的刺激產生。
視覺的生理機制包括屈光機制、感覺機制、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眼壁分為三層:外層是鞏膜和角膜(屈光);中間層是虹膜、睫狀肌和脈絡膜;內層是視網膜(感光)和視神經的內段。眼球的內容物包括晶狀體、房水和玻璃體。兩者都是折射介質。眼球外有三對眼肌,分別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展神經支配。
視網膜是眼球的感光層。外層由錐體細胞和桿狀細胞組成;中間是雙極細胞;內層的神經節細胞。
桿狀細胞和錐狀細胞的區別:
(1)在形態學上有明顯的差異。壹個是桿,壹個是錐。
(2)網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網膜最敏感區的中央窩只有錐體細胞,沒有桿狀細胞。離開中央窩的體細胞數量逐漸增加,在16o-20o時達到最大值。網膜邊緣僅有少數錐體細胞。在中央窩附近,有壹個對光不敏感的區域,稱為盲點,來自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的神經纖維在這裏聚集成視神經。
(3)功能不同。視桿細胞是夜視器官,在昏暗的光照條件下工作,主要感受物體的明暗;錐體細胞是白天的視覺器官,在中等和強光照條件下工作,主要感受物體的細節和顏色。
6.視覺的基本現象:
視覺的基本現象是視覺中的明度、色彩、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
色覺理論:
(1)三色理論: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設在視網膜中有三種不同的受體,並且每種受體只對光譜中的特定成分敏感。當它們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會有不同的顏色體驗。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
(2)對立過程理論:黑林提出四色理論,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海林認為有三種視網膜:黑白視網膜、紅綠視網膜和黃藍視網膜。在光的刺激下,他們表現出壹種對抗的過程,即同化和異化。赫爾維克和賈米森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證實了海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現了三種拮抗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細胞與明度有關,紅綠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根據這些發現,我們認為視網膜中存在三種錐體細胞,它們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視網膜層面,色覺是根據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另壹方面,在視覺系統的更高層次,存在著功能相反的細胞,對顏色的信息處理呈現出相反的過程。
7.壹些視覺現象:
(1)暗適應:光照停止或由亮轉暗時,視知覺提高的時間過程。
(2)光適應:當照明開始或有黑暗的地方轉入明處時,視覺靈敏度下降的時間過程。
(3)浦肯野現象:當人從視錐視覺轉變為視桿視覺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敏感度會向短波方向移動,因此會出現不同的亮度變化,稱為浦肯野現象。
(4)馬赫帶:指在明暗變化的分界線上,經常看到亮區有壹條較亮的光帶,暗區有壹條較暗的線的人。這就是馬赫帶現象,不是因為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的處理。
(5)後像(After-image):刺激停止作用於感受器後,感覺現象並不立即消失,但可保持較短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為後像。
(6)閃光融合:隨著間歇性閃光頻率的增加,人會獲得融合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閃光融合。
(7)視覺掩蔽:在壹定的時間條件下,當壹個閃光出現在另壹個閃光之後時,這個閃光可以影響對前壹個閃光的感知,這種效應稱為視覺掩蔽。
(8)視敏度:指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
8.基本聽覺現象:
(1)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音調是壹個心理量,與聲波的物理特性和頻率的變化並不完全對應。1000 Hz以上,頻率和音調幾乎是線性的,音調的上升幅度低於頻率的上升幅度;但在1000 Hz以下,頻率與音調的關系不是線性的,音調的變化快於頻率的變化。
(2)聲音與頻率的關系:在同壹聲壓級下,不同頻率的響度不同。但是不同的聲壓級可以產生相同的聲音。
(3)人的聽覺頻率範圍是16 Hz -20000 Hz,其中1000 Hz -4000 Hz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4)聲音掩蔽:壹種聲音由於同時受到其他聲音的幹擾,導致聽閾升高。
9.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物理學家?菲爾提議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以相同的頻率運動,振動的大小與聲音的原始頻率相適應。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每秒不能做出超過1000次的運動。
(2)***明論:也叫位置論。它是由亥姆霍茲提出的。因為基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壹,所以可以產生不同頻率的* * *音。後來發現基底膜中橫向纖維的長度與頻率並不對應。
(3)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 * *理論,提出了壹種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到達人耳時,整個基底膜都會發生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耳蝸頂部推進,振動的幅度逐漸增大,從而實現對不同頻率的分析。而行波理論很難解釋500 Hz以下的聲音對基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4)神經齊射理論:由韋維爾提出。認為當聲音頻率低於400 Hz時,聽覺神經個別纖維的頻率對應於聲音頻率。當聲音頻率增加時,單個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其做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會按照齊射的原則行動。但對於5000 Hz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
10.其他感受
(1)皮膚感覺:觸覺、冷覺、暖覺、痛覺。
(2)嗅覺和味覺
(3)內部感覺:動覺、平衡感、內臟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