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科教頻道《科技之光》連續播出兩集《沈睡的古墓》,向觀眾講述了鄱陽縣連山古墓的前前後後。影片聚焦鄱陽的考古工作者經過不懈的探索,終於揭開了古墓的神秘面紗。所謂玄機,就是鄱陽連山的100多個黃土包,是西漢初年劉邦追擊淮南王英布,英布戰敗時戰死的100多個士兵和英布的墳墓。這壹結論無疑是為了證明連山的許多黃土袋都是古漢墓,並以英布戰死來說明連山古墓的來歷。觀眾對這個結論反應不壹。有觀眾為知道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而叫好,也有不少觀眾認為這壹結論值得商榷,他們質疑古墓是否為英布及其士兵之墓。作者同意第二位觀眾的觀點。當地考古學家認為,古墓是古漢群,古漢群是當年戰死的英布及其將士的墓。連贏村的村民說,這麽多黃土包就是“兵器洞”,他們的祖先在這裏當“守墓人”。是“古漢墓”還是“兵器洞”?“守墓”,誰的墓?成為鄱陽連山的兩大謎團。謎團之壹:黃土包是古漢墓還是兵器洞?據專家考證,鄱陽連山蓮花洞有119黃土包。這些黃土包有外在特征,這裏發現了大量的兵器、古劍、古磚和花紋奇特的陶片。專家認為,該家族是漢初的文物。乍壹看,這確實是古漢集團。但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先壹直說這些黃土袋是武器洞穴。傳說可能不是真的,但也不會是空穴來風。面對面試,壹定要采取嚴謹科學的態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兵器洞”,誰的兵工廠?作者帶著這個謎。在古今資料中尋找答案。要解開“古漢墓”或“兵器洞”之謎,就必須深入了解壹個我們早已熟悉而未曾深究的人。這個人在鄱陽家喻戶曉,第壹任縣令吳銳在鄱陽設縣時。古城裏的人們自古以來就贊美吳銳。古人稱他為“範軍”,稱贊他是“歷史文化名人”。雖然吳銳已經走了2200多年,但他影響鄱陽已經有2200年了。王德廉在《鄱陽故事》中說:“吳銳之遺,難忘。”吳銳是範陽縣的第壹任縣長。他和鄱陽連山黃土包有關系嗎?我覺得有關系。而且,吳銳是解決連山黃土包是武器洞穴問題的關鍵人物。清代同治十年的《鄱陽縣誌》中有記載:“英布城在縣城西北壹百五十裏,布為吳,故將軍必駐於此。”此外,《萬友讀史方及分鐘》中也有類似記載:“營部城在府西北壹百五十裏,於漢初所建。”兩件史料給了我們重要的信息:“英布城,使將軍必駐於此。”吳銳不是壹個普通的縣長,而是壹個有遠見的政治家。秦末,由於先帝和後帝的暴政,人民生活貧困,各地農民紛紛造反,舉起反秦大旗。此時的吳銳雖然只是樊陽的壹個小縣令,卻洞察了秦朝的局勢,認定秦朝必然滅亡。同時,他也在考慮亂世如何行事。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光武在大澤鄉起義,項羽也在叔父項梁處起義,劉邦也在沛縣起義。秦朝已經動蕩不安了。此時的吳銳並不急於起義,而是在積蓄政治和軍事力量,他的策略是:招兵、投降、屯兵、練兵。英布是安徽六縣人,曾經被法律為難,所以又叫黥布。公元前221年,劉邦派拷問官隨沛縣亭長前往歷山,沿途帶著黃金逃亡。這時,英布逃跑了,和同夥在歷山造反。英布聽到了範陽縣令吳銳的名字,率領七千拷問兵去投吳銳。吳銳出於自己的政治野心,並不認為英布是罪犯。幸好他叛逆,許配給英布做女人。然後,在鄱陽連雲營村建營部城。這其實就是在這裏駐軍。就這樣,讓英布在連山練魯兵,同時讓他的部將梅在湖(今城中東湖)練水軍,整裝待發。從養糧種草開始善待百姓。13 (221-208)年,吳銳被任命為範陽縣令。從政治家的角度看,他以德治國,穩定了民心。在範陽,他同情百姓疾苦,減輕他們的勞動和苛捐雜稅,鼓勵生產,深得民心。樊陽人尊稱他為“範軍”,並建廟供奉他。洞察形勢的吳銳知道,作為朝廷官員,當天下大亂的時候,壹旦有起義,朝廷就會派軍隊去鎮壓。公元前209年,陳勝、光武、項羽、劉邦相繼起義,吳銳還在等待。隨著起義軍的接連勝利,秦朝搖搖欲墜。公元前208年8月,吳銳在範陽舉起了起義的旗幟。招降,屯兵,練兵。與民為善,籌糧察勢,暫緩起義,是吳銳的策略之壹。這壹戰略比明初朱升向朱元璋呈上的“築高墻,積糧,緩稱王位”戰略早了1560多年。吳銳是從鄱陽走出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這是我們今天對吳銳的新理解。在鄱陽蓮花山駐軍是吳銳戰略的壹部分。英布帶了7000人投吳銳,加上吳銳自己的部隊,駐英布城的蓮花歸至少有10000人。壹萬軍隊駐紮在這裏,壹萬士兵在這裏接受訓練。這裏有這麽多兵工廠是很自然的,所以傳說不是空穴來風。黃土包周圍有大量鐵劍和古磚是有原因的。在黃土包發掘之前,作者自然不敢把它作為絕對的定論,但這是壹個重大的疑點,也是壹個重要的線索,更何況它與黃土包是兵器洞的傳說相吻合。此外,值得註意的是,黃土包周圍、房屋墻壁內、院內都有大量的古磚。試想壹下,如果黃土袋是埋葬英布和壹百多位將軍的墳墓,而且墳墓是磚砌的,那麽人力、物力、財力從何而來?時間允許嗎?英布是個叛逆者。當時的情況允許嗎?而且總司令可以重葬,100多名士兵會重葬嗎?這裏大量古磚的出現,恰恰說明磚是兵工廠所需要的材料,說明這裏建造兵工廠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都是充足的。綜上所述,黃土包是漢初吳銳的兵工廠,這與史料、實物以及民間傳說是壹致的。英布城既然建在連山,總會有士兵把守軍械庫,死後自然會有人葬在這裏,也就有了漢墓。他死在英布這裏,現在還有人住在這裏。韓“五銖”錢的發現就證明了這壹點。“五銖”錢鑄造於英布死後五年(118前)。它的發掘只能證明195之後的兵工廠周邊會有漢墓,否則這裏不會有這麽多黃土袋。謎團二:應村祖上守墓。他們守護著誰的墳墓?連山黃土包是當年戰死的英布及其將士的墓嗎?為什麽英村都姓英?要解開這個謎,必須了解其中的關鍵人物英布。英布是誰?英布,安徽六縣人,漢初改姓為王誌毅淮南王。我國權威詞典《辭海》對“英布”的註釋是:“英布(?-前195)漢初諸王。六縣(今安徽六安東北)人。黥布也被稱為,因為他曾經坐在法律面前,失去了驪山。秦末李山領導罪犯起義,隸屬項羽,常為戰鬥先鋒,封九江王。楚漢戰爭中,歸漢,封淮南王。因調兵謀反,兵敗逃往江南,被長沙王(吳瑞子成了王臣)所困而死。“英布起義反秦後是怎麽來到範陽的?他在範陽做什麽?而戰敗後,他又為何逃往蓮花迎駕村?最後是誰殺了他?帶著這壹系列的問題,筆者也在不斷探索。吳銳起義後,他的權力繼續擴大。在吳銳的幫助下,英布越過江淮,攻打秦軍。英布英勇善戰,經常是戰鬥的先鋒。被項羽封為九江王。楚漢戰爭,英布歸漢,被劉邦封為淮南王。漢初,劉邦殺了異姓王。彭越、韓信相繼被劉邦殺死,英布視情況造反。196前,劉邦懇求英布在齊國西部作戰,英布大敗而逃。劉邦在長安被箭射傷。這時,長沙王吳銳的兒子陳武非常害怕劉邦會傷害自己。陳武懇求殺死他的妹夫英布,因為他對劉邦“忠誠”。史書記載,《黥布列傳》有這樣的記載:“然後戰爭,部隊大敗,渡過淮河,不好停戰,帶著壹百人南下。布衣嫁給了範陽,於是長沙悼王,讓人給布衣,假死,引誘走,於是信了,跟了範陽。範陽人民殺了布子村民田舍,滅了黥布。”長沙王陳武是英布的妹夫,範陽是他和吳銳起義的家鄉。英布來到樊陽,毫無防備,落入陳武的圈套,被殺。《萬友·洪毓·讀史方·分鐘》雲:“受長沙王引誘,到鄱陽人殺他的故鄉鄱陽,築此雲。”另外,《余幹縣誌》也記載吳銳是余幹人。英布戰敗後,逃到余幹鄧墩,被吳銳之子陳武困在壹座民房裏殺死。根據兩地縣誌的記載,英布被殺時並沒有“戰爭”和“戰場”。英布死後葬在哪裏?《伯陽縣誌》載:“淮南王墓,位於縣城北152裏,即肖家嶺龍巖山石柱之間。現在不容易找到。兩地史料中沒有記載發生在鄱陽的“戰爭”和“戰場”的痕跡,但都像史書記載的那樣“困死在屋內”,而與英布壹同逃往樊陽的100多名士兵的生死卻被同等記載。100多名戰士可能都留在了蓮花,而且是永遠地留了下來。他們有可能在荷花園生活和繁衍,這導致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先住在這裏是“守墓人”。英布到範陽才壹年。雖然他已經結婚了,但他可能沒有後代留在範陽。應的祖先是誰?為什麽營村的人都姓營?值得我們認真討論。營村的人呢?在看到應的家譜之前,我什麽都不敢說。但根據許多黃土包裹蓮花,英布被殺,百余將士生死不明的事實,是否可以推測英村是漢初英布兵工廠的守衛和英布舊軍逃往範陽而形成的村落?英布市實際上是吳銳的駐地。在吳銳、英布和伊美幫助劉邦征伐農田後,大後方的兵工廠並沒有放棄,仍然需要防守。幾年後,英布帶著100多人逃到這裏,英布被困被殺。只要和他在壹起的100多名士兵不反抗,他們肯定會留在這裏。就這樣,他們和帶著武器留下的士兵壹起,成為了守墓部落(英布之墓)。在守護的過程中,守墓部落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守墓人為了表達對盟主英布的忠誠、忠孝,逐漸改姓英氏,世世代代秉承祖訓,守護著英布的墳墓,守護著黃土包裹的兵工廠。(在江西新建縣石祥,湟源村是阿明王寧朱權守墓而形成的村落,守墓人(或家奴)在500年的守墓過程中繁衍生息。村裏村民的祖先都改姓朱,對朱權充滿敬意,並以自己的姓氏為榮。)英布是否有後代壹直是個懸念。從投吳銳票到起兵遠征,英布在襄陽僅用了半年時間。盡管他娶了吳銳的女兒,但他在參戰前不能生育。十幾年過去了,到底有沒有孩子,誰也說不清。就算有,他死在英布也不會超過十歲。英布去世後,他的妻子和哥哥也將在長沙撫養他的小侄子。據資料記載,英布的妻子子媚和英布的妻子子媚在英布死後11年死於長沙。推測英村可能沒有英布的後代居住。英村有家譜,是後人記載家族姓氏和世系重要人物事跡的家譜。中國家譜始於宋代。《應氏族譜》和所有的家譜壹樣,都是由本世系的先民根據祖先的傳說編撰而成的。時間久遠,很難研究應氏始於何時。有趣的是,在英布的家譜中,英布的形象被冠以“九江王”的稱號。英布是漢朝的淮南王。英宗為何改小為大,稱英布為「九江王」?這只能說明英布死後,英宗壹直對劉邦殺英布懷恨在心。也揭示了英村村民(英布前本部後代)對英布的忠、義、孝是多麽的真誠。代代相傳,營村的守墓守庫,既守住了使命,也守住了精神。從這裏,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忠、義、孝。壹代代的守墓精神,本身就形成了壹種遺產,壹種文化,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珍惜和珍惜。三洪:南宋的洪灝和他的三個兒子石紅、洪邁、洪尊(都有文銜,後人稱之為“鄱陽三洪”)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大臣。洪邁寫《容齋隨筆》,洪實為丞相。),南宋愛國宰相江萬裏,南宋著名詩人姜夔、王藻等都出自饒州故裏。唐朝的顏真卿、北宋的範仲淹都是這裏的父輩。尤其是洪邁,洪邁(1123-1202),別名容齋,南宋文學史家,江西鄱陽(今江西上饒市鄱陽縣)人。他的父親,洪灝,被送往徐金國之間的劍顏,並被拘留了十五年。朝代的皇帝都誇他,“雖蘇武,不可居之。". "回國後,他被秦檜迫害致死。大哥石紅,金石學;二哥洪尊,錢幣學家;他和麥君壹起工作,在世界上被稱為“三紅”。《宋史》說洪邁“小時候讀了幾千字,念念不忘。他藏書甚多,雖為官,釋舊與行,從不涉獵。”尉氏山,位於鄱陽縣黃崗鎮長江南岸,高70米,面積0.3平方公裏。既沒有摩天大樓,也沒有連續的礦脈。在長江以南的丘陵地區,這種規模的山隨處可見。但由於文人的欣賞,巍山的魅力顯露無遺。
早在紹興元年,嶽飛在巍山駐軍時,就寫過壹首名為《鄱陽巍山龍駒寺》的詩:巍山寺前,林泉生歸隱。紫金佛像,白雪老僧頭。池水寒生月,晚風送秋。我來告訴龍幫助人們擔心下雨。
龍駒寺對聯“雲影歸龍自在,花香香。”現收藏於鄱陽縣博物館。
幾百年後的今天,雖然龍居寺不復存在,但在吟詩對聯時,我們仍能遠遠地想到,昔日的巍山的確是壹個寧靜美麗的修道悟道之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尉氏山都是壹頭鬃毛飽滿,尾巴飽滿的獅子。好像是因為長途跋涉,又累又渴,就趴在長江邊喝化石。如果在長江上劃船,船峰會動,就像動物的脊椎骨動,獅子的鬃毛直立,河水會咆哮,不僅相似,更相似。因此,巍山也被稱為獅子山。獅子山有三峰:尾峰窄而陡,像壹條抽打地面的鞭子;胖、高、圓、性感是臀峰;腰部深凹,弧線優美。頭峰幾乎與臀峰同高,但蒼巖絕壁嶙峋如獅鬃,鋼力非凡。船若下潛,浪來崖崖,山毀崖崩,心顫。越往深處走,樹林越深,但地勢永遠不會升高。都說千裏迢迢爬山,壹月* * *升,但我們只是繞道來到了壹座古墓。碑上題字:許第三祖夫婦合墓,碑上連雲:福地千枝,燕家之聲壹脈相承。
我從小就熟悉這個墓的傳說。
相傳,太公的祖先許是天佑元年(904年)進士,任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唐同光二年(924年),謝祖南歸來,途經饒州黃岡,見風景秀麗,遂定居黃岡。大太公生了小太公連Xi公,小太公生了七個兒子,其中長子、次子、四子、五子都回了浙江龍泉,三子、六子、七子留在了江西黃岡。有壹天,七子問精通周易的三子,哪裏有好地方。三子指著河對面的山說:尉氏山如獅,臀圓,林深。有兩座小山,形似雞蛋,藏風聚氣。那時,七子夫人已經懷孕了。除夕那天,家人團聚後,她沒有看到七子,就點了壹盞燈到處尋找。天亮了,三兒子拍拍大腿:不好了,快跟我走。果然,七子已經遊過了河,在余小山的壹棵樹上吊死了。
傳說中的七子,就是這個古墓裏的七個男性。他用年輕的生命占了好位置,用遺腹子繁衍了近四十代萬人。三公六公的後代還不到七公的六分之壹。黃岡至今還流傳著壹首經典的民歌:“河東的孫默,培黎的大叔,灣頭的墨工,還在搖籃裏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