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們中職生應該樹立怎樣的金錢觀?

我們中職生應該樹立怎樣的金錢觀?

提出2005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加1萬人,達到650萬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規模將大致相當。中等職業學校年度招生規模取決於初中畢業生規模、初中畢業生入學率和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比重。據此,專家預測,到2007年中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將接近800萬。

未來幾年,按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與普通高中大致相當的趨勢,我國各省區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相應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相對於現有的招生規模,“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如何?地區之間有什麽區別?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和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規模預測

未來幾年,中等職業學校每年的招生規模取決於初中畢業生規模、初中畢業生入學率和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比重。

初中畢業生來源規模

從全國情況看,2005年以後,初中畢業生總數會慢慢回落。到2007年,下降到21萬人左右;2010年,這個數字進壹步下降到不到2000萬。其中,中國近壹半的省和自治區,主要是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將在未來幾年內看到初中畢業生人數的減少。與此同時,以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為主的中國11省份初中畢業生人數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初中畢業生入學率

壹方面,從全國整體情況來看,是逐年增加的。2002年,全國初中畢業生平均入學率為58%,比1999年的50%高出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7個百分點。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幾年,隨著各省區人口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宏觀調控的加強,我國初中畢業生的增長率將保持在每年3個百分點左右,2007年達到73%,2010年進壹步上升到82%。

另壹方面,從各省的情況來看,升學率差距很大。2002年,海南、雲南、貴州等省初中畢業生入學率不足45%,上海則超過98%。根據以往的發展經驗,當入學率較低時,年均增長率會較大;反之,升學率越高,漲幅越小。具體情況基本符合以下規律:當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在60%以下,次年上升約3.5個百分點;當年在60%-75%之間,第二年還會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當年在75%到90%之間,第二年大約增加1.5個百分點;當年在90%以上,次年漲幅不會超過1個百分點。

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比重

這取決於以下三個主要因素:壹是宏觀調控措施。從全國大局來看,2005年,職業與成人教育年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實現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協調發展的目標。據此,未來幾年全國壹般崗位的比例將大體保持在1: 1的水平。要求這壹比例明顯高於2003年40.7%的中等職業教育入學率。

二是各省目前的水平。目前,我國各省區之間的中等職業教育入學率差異很大。2003年,浙江和青海的比例已經超過或接近50%,而青海還沒有超過20%。從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全國總體比例將大幅提高,未來幾年全國大部分省區的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都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比例較低的省區。

三是兼顧各省區非新生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數量。

因此,預測未來幾年各省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如下: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雲南、陜西達到並可能突破50%;保持在40%-50%之間的省區是河北、山西、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海南、四川、寧夏;保持在30%-40%之間的省區是內蒙古、吉林、貴州、甘肅、新疆;保持在20%-30%之間的省區是青海。

趨勢

預測結果顯示,未來幾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將穩步增長,2007年將接近800萬,2010年將超過820萬。

從我國各省區的情況來看,與2002年的招生情況相比,到2007年和2010年,我國各省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壹是生源不足,即未來幾年可提供的本地生源規模將明顯小於現有招生規模。它們是,上海和天津。到2010,這三個直轄市的招生規模將保持在57000以內,其中預測招生規模為56000,比實際招生92002減少近40%,上海和天津也將分別減少25%和10%。

未來幾年,面臨生源不足,三個直轄市要逐步擴大對外省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招生規模。比如上海未來幾年每年本地生源不足5萬人,而近2萬人主要是從外地引進;另壹方面,積極進行職業教育自身改革,拓展職業教育功能,加強非學歷教育培訓和中高職融合的探索。

此外,從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天津的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對地方職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職業教育的高轉正正好適應了高新技術產業對勞動者的要求。因此,推進三大直轄市下職教重點,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大勢所趨。

第二,招生人數略有增長,但不超過目前實際招生人數的壹倍,即到2010,增長率將保持在0%-80%之間。這些省區包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南、重慶。從具體的招生規模來看,分布在各個地區,學生超過5萬人。其中,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為50-1.5萬之間的招生省份;遼寧、福建、重慶是人口1.5-0.25萬的省份。25-45萬人口的省份有河北、湖南、江蘇、浙江。山東是壹個擁有超過45萬人口的省份。

這些省區大部分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必將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帶來機遇。所以,只要調控好普通職業教育的比例,未來幾年這些省份的中職教育還是有發展空間的。尤其是福建、山東、江蘇等東部沿海省份,其人均GDP已經超過或接近654.38+0.5萬元,發展勢頭強勁。此外,在調整發展這些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分步發展,探索多種辦學模式,也將是今後的壹項重要任務。對此,這些地區要積極探索,搞好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第三,招生人數翻倍,即漲幅在80%-120%之間。這些省區包括:湖北、山西、四川、陜西。其中,湖北、陜西、山西招生規模將分別達到27.3萬人、30.9萬人、34.6萬人;四川省招生規模將突破50萬,位居全國第壹。

第四,目前招生增長壹倍以上,即增長率在120%以上。這些省區主要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分別是: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除廣東外,其余省區均為中西部省區。其中,西部省區7個,占比過半。

從具體規模看,分布在各個地區:招生規模在5萬以下的省區有青海;500-1.5萬人口的省區為海南、寧夏、新疆;1.5-0.25萬人之間的省份是甘肅;25-45萬人的省份是江西、廣西、貴州、雲南;45萬人以上的省區是安徽、河南、廣東。

未來幾年,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將擁有豐富的學生基礎。因此,壹方面要抓好地方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努力擴大規模,提高辦學質量;另壹方面,要走出區域範圍,積極探索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合作。生源緊缺的北京、天津、上海在教學資源、實踐條件、地理位置、專業設置等方面都有優勢。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優質生源,應擴大彼此間的合作,逐步突破職業教育的區域界限,讓中西部地區的優質生源在北京、天津、上海接受優質職業教育,實現生源和資源的整合,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良性循環和整體發展。

當前形勢下,中職生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了就業寒流。雖然首當其沖的是大學生和農民工,但這也讓中職生感到壹股寒意:校園招聘的單位少了;合作單位可減少錄取名額或取消就業計劃...金融危機帶來了就業危機。有職業教育專家指出,火爆多年的中職畢業生就業,今年可能面臨轉折!如果畢業生對國家的就業制度和社會需求不夠了解,尤其是對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夠了解,進而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必然會出現低預期、高預期,從而陷入求職誤區。

通過問卷調查和與學生的討論,筆者發現學生在擇業問題上存在許多錯誤觀念和落後觀念。正所謂“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決定行動。”因此,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是求職活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職業成功的起點。在全球經濟尚未復蘇的背景下,作為壹名中職生,應該確立怎樣的職業選擇?

第壹,就業靠競爭,崗位靠技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上崗”。畢業生必須擺脫被動依賴和被動等待,敢於競爭,樹立“愛拼才會贏”的觀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極就業觀念,從“等、靠”的被動觀念轉變為“找、趕”的主動觀念。在擇業中,要勇敢地“推銷”自己,以自信從容的心態和優劣勢的對比,主動介紹自己的“閃光點”和自己獨特的地方,從而贏得擇業的最後勝利。如果沒有主動競爭、積極參與求職的思想準備,妳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就會無所適從,找到合適的工作、順利實現就業就會更加困難。

第二,先就業,再擇業,再發展

“就業第壹,努力生存;另謀高就,謀求發展”,這是就業觀念的新趨勢。目前用人單位處於優勢地位,選擇余地更大。就業的壓力很大程度上使得畢業生不可能也不可能壹步到位。先就業就是先生存。中職畢業是壹個人人生的開始。急需賺錢養活自己,正視生存,這是真的。

再者,從選擇的角度來看,人們不斷地轉行,無疑是壹種社會進步。中國人平均壹生有1.1份工作,而美國人壹生有6.5份工作。市場經濟把“鐵飯碗”變成了“泥飯碗”。中國人壹輩子只從事壹種職業,在壹個單位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更何況青春就是資本。對於中職生來說,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路還很長。壹定要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就業比擇業更現實,未來比今天更重要”的觀念,抱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心態,求職之路、職業之旅壹定會越來越順暢。

第三,行能建功,處處可立。

目前在我國,工作條件和分配難免存在差異,但360行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時,同誌們曾對挖糞工石傳祥說:“雖然我是總裁,妳是普通工人,但分工不同而已。我們都是服務工作者,都在服務。”

建造壹座建築,妳需要鋼筋混凝土和磚、木頭和石頭;建設壹個國家,離不開錢三強、華這樣有知識的科學專家,也需要、這樣的普通工人。三百六十行,每壹行都是冠軍。成功有千萬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需要的所有職業和工作都是平等的,都是光榮的。從事各種合法職業的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所必需的。可以說工作沒有高低,自力更生就是榮耀。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成功的人。俗話說“沒有不值錢的工作,只有不值錢的人。”因此,應該承認,大學畢業生不僅能做任何工作,而且能做好任何工作。

四、壹技之長,天下之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壹線勞動者素質偏低,技能型人才短缺十分突出。目前,我國城鎮企業從業人員6543.8+0.4億人,其中技術工人7000萬人。技術工人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左右,高級工只占5%。勞動者技術素質低,壹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目前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不良產品損失近2000億元”,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林泳三說。“沒有壹流的技術工人,就生產不出壹流的產品。”

反觀發達國家,他們的產業工人基本都是技術工人,高級工占35%,中級工占50%,初級工占15%。為什麽世界上生產汽車的國家那麽多,只有德國生產質量最好、技術最尖端的汽車?不是其他國家缺少優秀的設計師,而是缺少優秀的壹線員工。

目前在我國,“多藝無壓力,多藝多出路”的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青島港管理局集裝箱橋式起重機隊隊長許振超創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沈飛集團提速車間年輕的機械師徐強,曾創下加工大齒輪四級精度的紀錄。這些給國際同行留下深刻印象,給企業帶來巨大利潤和競爭實力的“聰明藍領”,用他們的成功壹再證明,壹個年輕人考不上大學,並不代表他就是發明的“消滅者”,他作為技術工人前途光明,“藍領”們也絕非低人壹等。

5.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

什麽是好工作?社會上流行的所謂好工作標準是:工資高,環境好,離家近,生活安逸。問題是,這樣的“好工作”對求職者的要求很高: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然後,問問自己,“我有這些品質嗎?”很多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會先考慮“我想做什麽”,很少考慮“我能做什麽”、“我適合做什麽”、“用人單位需要什麽”。由於不了解“崗位匹配”的理論以及各種職業對從業者的具體要求,很多同學在擇業時比較盲目,容易陷入擇業誤區。

其實社會上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麽。只有做自己最適合的事情,才是最享受的,也是最容易做好的。對於即將畢業踏出校門的職校生來說,在找工作之前壹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定位,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只要適合自己,就應該是最好的——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六、不求穩定,四海為家。

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壹個人在壹個單位終身從事壹個職業的傳統就業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市場經濟給用人單位帶來了危機感和緊迫感。如果經營不善,隨時可能倒閉或破產。所以過去壹個單位壹份工作壹直幹到退休是不現實的。每個人都要做好隨時“換家”“離鄉”的思想準備,打破“呆在家裏”不想出去工作的舊觀念,樹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擇業新觀念。不論所有制形式,不論城鄉,不論邊疆內陸,只要能發揮作用,對社會有益,不妨壹試身手。多選、四海為家、根據自身情況不斷轉行的新理念,已經越來越被求職者所接受。

七、無快感,辛苦。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高科技含量不高,勞動強度比較大,勞動條件比較艱苦。準備求職的畢業生,在擇業時壹定要做好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壹線、努力工作的思想準備。雖然基層工作比較辛苦,工作生活條件和環境也比較差,但是由於人才匱乏,急需畢業生去探索創業,大有用武之地。根據學校對畢業生成才的跟蹤調查,工作突出、成績顯著的畢業生大多來自基層和生產壹線。可以說,基層是畢業生成才的沃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艱苦的訓練,沒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能力積累,如何取得驕人的成績,肩負重任?所以畢業生選擇第壹份工作時,起點不壹定要高。只要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斷鉆研業務,就壹定能成長為優秀的工人和優秀的管理者——金子總會到處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