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如何看”之壹:
攜手同行,共建共享——如何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浙江杭州灣大橋,全長36公裏,總投資約1.1.8億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這是在中國。
在雲南省瀘水縣六庫鎮,當地村民只能靠滑索掠過怒江到對岸。在河上建壹座橋只需要40到50萬元,但對於貧困地區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在中國。
重慶解放碑商圈,高樓林立,商業林立。夜晚五彩繽紛的霓虹燈和絡繹不絕的人群,映襯出這裏的繁華與活力。這是在中國。
就在不到200公裏外的重慶武隆縣大山深處的壹個貧困村,對於這裏的大部分村民來說,每月幾元的電費已經是壹筆不小的開支了。這還是在中國。
……
也許,誰才是真正的中國?其實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凸顯。由此產生的現象和問題,如同壹個謎,讓人充滿探索的熱情。
●為什麽發展不平衡會引起廣泛關註?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是為了使全國各地的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壹要務,大力推進理論和實踐雙重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中國大地上的奇跡。
——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1978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近10%。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近7%,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外貿易排名第二,出口排名第壹。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從1978到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1717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5153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法治建設深入推進,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強,全社會充滿蓬勃朝氣。
然而,在中國各方面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更加突出,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比如城鄉發展差距大。改革開放後,城鄉收入差距壹度縮小,2009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 1。從絕對差額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額為209.8元,1992年差額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242.6元,2009年達到12022元。
比如地區發展差距明顯。30年來,各地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東部人均年收入38587元,西部人均年收入18090元,差距超過2萬元。從省際差異來看,人均年收入最高的上海為76976元,最低的貴州省為9187元,相差67789元。目前,我國4007萬貧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區占94.1%。
比如,除了經濟差距,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也有很大差距。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只有東部地區的73.5%;城市擁有70%左右的衛生資源,而廣大農村只有30%左右的衛生資源,農村居民人均衛生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與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落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問題更加突出;醫療服務總供給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應仍然比較強烈;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壹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等壹下。
應該說,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和不同水平上,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中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麽?
5438年6月底+2009年2月,壹部名為《國情備忘錄》的電視紀錄片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這部紀錄片以廣闊的視角和生動的方法深入解讀了中國的國情,也生動展現了中國的不平衡發展,使人們對城鄉、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發展不平衡,簡單來說就是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匹配、不和諧的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現象。無論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在壹個國家內,發展進程的不平衡性壹直廣泛存在,但在不同階段,必須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地、全面地、具體地分析。那麽,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麽?
壹個是自然原因。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不同,決定了不同地區的發展存在“先天”差異。比如,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據先天發展優勢;西部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氣候幹燥,生態惡化,交通擁堵,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和貿易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很多。
二是歷史原因。中國幾千年來壹直存在發展差距,國家的經濟重心也在不斷變化。中原地區長期以來壹直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唐朝以後,尤其是北宋以後,經濟中心逐漸向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設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區。雖然國家在“壹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支持,但總體不平衡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改革開放以來,各個地區縱向都有很大進步;橫向比較,地區差距在拉大。
第三是政策原因。中國發展不平衡的壹些問題也與壹定時期實施的具體政策有關。比如,改革開放後,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采取了積極推進東部沿海開發開放的政策,在投資、稅收、金融等方面向東部地區傾斜。這些政策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註入了巨大活力,促進了全國的發展,但客觀上也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
第四是體制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發展不平衡存在體制因素。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對城鄉、地區差距的擴大有重大影響。國家為了積累工業化所需的資金,長期維持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的低價,抑制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發展。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理念、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差異,市場競爭會導致不同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會擴大不同地區、同壹地區不同主體之間的差距。
可見,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
●如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2010年5月28日,中國* * *在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後10年的目標任務和要做好的重點工作。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周年之際,全面部署下壹步工作,不僅有利於推動西部地區新壹輪發展,也將為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0年前,鑒於地區發展不平衡,黨和國家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後來又根據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先後實施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整體區域發展戰略。近年來,壹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在這些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推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GDP增速超過東部。2009年,東、中、西、東北地區GDP增速分別增長10.7%、11.7%、13.4%、12.5%,西部地區增速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中部和東北地區增速繼續快於東部地區。目前,我國四大經濟板塊逐步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
當然,也應該看到,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壹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要立足長遠,合理規劃,進壹步加大區域發展統籌力度,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逐步形成東西部良性互動、主體功能定位明確、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壹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壹步推進西部大開發,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強化支持,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全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完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大力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積極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細化土地開發格局的空間尺度,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開發格局。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制度,加大對限制或禁止開發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實相關規劃和政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自主發展能力。今年,中央政府將繼續投資330億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壹步完善欠發達地區綜合發展規劃,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落後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鼓勵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欠發達地區,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利機制,調動扶貧各方積極性。
四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要縮小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又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4168億元,比上年增加250億元。要進壹步明確政府責任,建立健全考核體系,推動中西部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九脈貫華,必有淩雲之筆。”讓所有地區、所有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億萬人民的不懈努力,壹個協調和諧發展的中國壹定會呈現在世界面前。
七個“如何看”中的第二個:
對“招工難”的思考——如何看待就業難
2009年8月,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退,但中國東南沿海的壹個地區已經開始出現“招工難”。到2010春節,這種現象逐漸蔓延到更多地區,甚至壹些內陸省份。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壹項調查顯示,70%的受訪企業預計今年招聘將有“困難”或“壹定困難”。根據廣東省公布的監測信息,廣東省就業缺口約為90萬人。很多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時“無米之炊”,現在等訂單卻找不到“廚子”。
對群眾來說,“飯碗”是大事。就業領域的所有問題都引起了社會的關註。數千萬農民工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返鄉,現在壹些地方出現“招工難”。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畢業生陷入了找工作的困境。很多人不禁疑惑:我們該如何看待現在的就業形勢?
●企業“招工難”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難”現象引起社會熱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招工難”說明農民工就業問題已經“扭轉”;也有人說,“招工難”只是暫時現象,不必大驚小怪...那麽,“招工難”是如何形成的呢?
“招工難”源於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從事加工制造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多以出口為主,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2009年初,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企業訂單大幅下降,經營陷入困境,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世界經濟的復蘇,許多工廠接到的新訂單不斷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增加。
“招工難”源於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創業。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壹系列惠農政策,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農業收入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就業機會也大幅增加。如果扣除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實際收入和在沿海地區工作相差不大。所以很多農民工返鄉後選擇在家鄉找工作,創業。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難”現象對促進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福利、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招工難”並不意味著當前就業形勢有了明顯改善。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找工作難並存,凸顯了深層次的就業結構矛盾,未來還會進壹步加劇。我們應該對解決就業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保持清醒的認識。
●為什麽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對於中國這樣壹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尤為重要。中國勞動力人口近8億,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特殊的人口和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讓更多的勞動者就業。
就業關系到個人的生存和尊嚴。古人雲:“無恒產者,無恒誌。”壹個人只有從事某種職業或某種工作,通過勞動獲得經濟收入,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維持生計,改善生活。同時,勞動者可以在崗位上施展聰明才智,享受勞動的快樂,體驗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就感,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和自身的人生價值。可以說,就業是壹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們有了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人們才能安心,才能增強歸屬感和安全感,社會才會穩步發展。充分就業也有利於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的發展也表明,高失業率往往成為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就業關系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反映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歸根到底是由各行各業不同崗位的勞動者創造的。如果大量勞動者失業,他們是在消費財富而不是創造財富,這必然會削弱經濟增長的活力。同時,只有實現充分就業,增加人民收入,才能刺激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為了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近年來,黨和政府堅持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大解決就業問題的力度。特別是2008年底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出臺了壹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使就業形勢好於預期。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占全年目標的1.22%。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低於4.6%的年度目標。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極其困難的。
今年是經濟形勢極其復雜的壹年,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給就業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變數。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新舊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同時,我們面臨著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艱巨任務。這些問題處理不好,都會對擴大就業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目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0%-40%屬於靈活就業,部分就業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低,也增加了維持穩定就業的難度。
同時,長期存在的勞動力“三遇”狀況和突出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使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壹方面,我們長期面臨青年就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三會”局面,這在其他國家是從來沒有過的;另壹方面,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大量農民工包括青年農民工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技術工人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相當匱乏,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這些也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
總之,特殊的國情、復雜的經濟形勢、突出的就業壓力,決定了中國就業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黨和政府已經明確,把擴大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壹要務,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努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
2010青島推出惠及數萬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全年培訓農民工5萬人,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給予200-500元補貼;培訓“金藍領”2000人,其中技術員1000人,高級工1000人...不僅培訓力度比往年大,而且適應了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農民工技能的新要求,進壹步突出了培訓的針對性,努力提高農民工就業水平,受到熱烈歡迎。
截至2009年底,我國農民工總數為22978萬人,廣泛分布於國民經濟各行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單壹、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等原因,他們的就業面臨著特殊困難。我們必須給予農民工更多的關心、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解決求職和就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穩定企業就業。企業是經濟活動和吸納就業的主體。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實施“五緩四減三補兩商”等措施,引導企業盡量不裁員、不減員。要保持扶企穩崗政策的連續性,減輕企業負擔,穩定農民工在崗就業。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增強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發揮政府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穩定就業中的引導作用,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
加強就業服務。組織實施“春風行動”等各類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加強就業信息收集和發布,推動輸出地和輸入地建立勞務對接平臺,引導農民工有序走出去。進壹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做好市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對接,及時為農民工提供有效的就業信息。加快建立統壹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體系。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及時舉辦招聘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就業機會。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體系,完善統計和調查制度,提高人力資源配置的預測和應對能力。加強技能培訓。根據企業迫切需求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組織開展現場和對口培訓、崗前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根據農民工意願,開展勞動預備培訓、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崗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創業就業能力。強化企業責任,用人單位要結合崗位需要和工作需要,組織農民工參加崗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
優化創業環境。將農民工納入創業政策扶持範圍,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大支持。開展聯合審批、“壹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開辟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組織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薦、創業指導、後續支持等創業服務。做好農民工創業金融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農民工創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農民工創業屬於政府補貼的項目,要按照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幫助他們解決創業資金的困難。
加強權益保護。依法規範農民工勞動關系,指導和幫助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及時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深入開展工傷保險覆蓋,推進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強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健康服務,落實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
●如何幫助困難人群找工作?
5月13日,天津市殘聯等單位舉辦的壹場殘疾人專場招聘會拉開帷幕。財務會計、工程師、廣告設計、軟件程序員、車工、裝配工...65,438+0.70多個雇主提供的65,438+0.500多個工作崗位正在等待殘疾求職者的選擇。近年來,天津每年都舉辦許多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為許多殘疾人朋友打開了就業的新天地,找到了新的希望。
在中國龐大的就業大軍中,有壹個群體條件差,渴望工作,難以實現就業創業,這就是所謂的就業難。這個群體主要包括老年失業人員、殘疾人、低收入領取人員和以“4050”人員為主的“零就業家庭成員”。
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或重新找到工作,有助於改善他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短板”,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必須進壹步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扶持力度。
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引導各類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等優惠政策。推動城市環保、綠化、衛生、公安、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性崗位開發。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應當優先安排符合崗位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加強就業援助和服務。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設立就業困難人員綜合服務窗口,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政策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根據就業困難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重點開展上門服務和“壹對壹”精細化幫扶。進壹步實施專項職業培訓計劃,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和就業能力。落實鼓勵就業困難人員自主擇業、自主創業政策,鼓勵他們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多渠道就業創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服務。
“我們將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廣大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出的莊嚴承諾。我們深信,隨著各項促進就業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實,各類群體就業困難將進壹步緩解,就業總量和結構更加平衡、就業環境更加完善、就業保障更加健全、就業質量更加提高的就業局面將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