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438+2007年6月,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誌剛對三寶彜族鄉嚴峻的扶貧形勢進行了深入思考。孫誌剛強調,要努力探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路子。
搬遷成了三寶脫貧的唯壹選擇。晴隆縣縣政府做出了壹個艱難而勇敢的決定——全鄉搬遷。
1.從三寶到阿妹七托
早上8點,楊金菊打開她的小超市,開始整理貨架上的礦泉水、方便面、餅幹、牙刷等日常雜貨,等待開門後的第壹位客人。
坐在店裏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楊金菊感慨地說:“真沒想到,我們可以過上城人的生活,漂亮的小樓,公交車,醫院,學校...我們這裏開了幾家飯店和服裝店,那邊還有加工廠,這是以前在電視劇裏看到的。”
航拍阿梅其托鎮。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劉洋攝
楊金菊的小超市就在阿梅其托鎮,這裏不僅名字很美,環境也如畫。走進避暑小鎮阿美其托,壹棟棟明亮的褐色鋼筋混凝土小樓依山而建,具有濃郁的彜族風情。階梯式的建築布局讓民居錯落有致,彎曲的坡屋頂盡收眼底。
這個美麗的小鎮與楊金菊的家鄉三寶彜族鄉密切相關。
毗鄰縣城的阿梅其托鎮是晴隆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容納晴隆縣各鄉鎮8000多戶搬遷戶,其中5000多戶來自三寶彜族鄉。
從已經與晴隆縣整合的阿梅其托鎮到三寶鄉只有50公裏,但道路曲折,熟悉路況的司機全速行駛至少需要壹個半小時。
說起三寶的歷史,貴州省彜學會副會長、黔西南州彜學會會長龍光國忍不住唱起了自己的歌《三寶紅》:“有個地方叫三寶,彜族村寨星羅棋布。很多年前我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來到這裏,與世隔絕。劉地伴著風中的憂傷,秦越的聲音道出了真相……”
歌中所唱的“戰爭災難”,指的是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王石平定貴州米盧叛亂的歷史事件。當時的彜族和苗族為了躲避政府的追捕,紛紛逃往三寶深山老林定居,與世隔絕。如今全鄉5853人中,彜族和苗族人口占98.7%。
三寶可以裝人,但是養不好。
三寶鄉山高坡陡,懸崖眾多。石漠化導致工程缺水嚴重,少量坡耕地也是流水、化肥、土壤的“三潤土”。放眼望去,看不到100畝以上的平地,產業難以聚集發展。由於條件有限,三寶彜族鄉黨委政府所在地周圍只有37戶人家。
因為壹方水土養不活壹方人,當地大部分人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到2016年末,全鄉貧困發生率仍高達57%。三寶人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與外界的互聯互通較少,民眾的思想還比較保守。
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誌剛對三寶鄉嚴峻的扶貧形勢進行了深入思考。作為該省最貧困的鄉鎮之壹,三寶鄉是擺脫貧困必須解決的壹塊硬骨頭。孫誌剛強調,要努力探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路子。為此,晴隆縣縣政府做出了壹個艱難而勇敢的決定——全鎮搬遷!
2.搬遷,先解決就業
易地扶貧搬遷並不是壹個新詞。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在甘肅河西、定西、寧夏西海固探索搬遷扶貧,被稱為“三西吊莊移民”。
2020年前,貴州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與這個數字相比,三寶的人數並不算多,但全鄉搬遷無疑是易地扶貧搬遷“硬骨頭”中最難啃的壹部分。對晴隆縣乃至貴州省來說,三寶彜族鄉整鄉搬遷是壹件大事,也是唯壹的選擇。
如果說500年前彜族苗族同胞躲進三寶是壹次苦澀的“逃離”,那麽500年後的搬遷則是壹次幸福未來的“回歸”。但是,搬遷也會有痛苦,更何況是全鎮搬遷。
搬到沒有土地的城市,吃什麽?許多村民對搬遷心存疑慮。
就業是搬遷的關鍵。拆遷戶對新生活的恐懼源於對就業的擔憂。為解決搬遷戶就業問題,晴隆縣堅持按產搬遷原則,組織企業在三寶鄉、縣城開展就業招聘,並抓好安置點搬遷工業園、農業觀光園等扶貧項目建設,預計將帶動三寶鄉1萬勞動力就業。
為解決搬遷婦女的就業問題,退伍回鄉的劉世紅(右)創辦了彜族奶奶服裝加工作坊。圖為劉世紅(右)與客商洽談。
當地黨委政府除了讓拆遷戶就近找工作,還成立人力資源公司組織勞務輸出。目前,三寶鎮3000多名勞動力中有47%在外打工。
“我們公司與長三角、珠三角40多家企業建立了勞務輸出合作關系。去年下半年組織了700多人外出打工,最近又組織了300多人。”青龍鐘會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楊國強告訴記者,沿海地區輕工企業平均月收入4500多元,勞動力緊缺。
3.“尖刀班”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
針對三寶鄉的民族構成,晴隆縣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協調少數民族幹部和當地富裕群眾走訪動員群眾,特別是復員軍人、知青、返鄉農民工等外出的當地人。
劉世澤、劉崧、劉世壯和劉世武四兄弟都是三寶鄉三寶村長農業小組的成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黔西南州興義市、興仁縣的公職。為了幫助家鄉人盡快搬遷,他們在青龍有關方面的協調下回到三寶,向親朋好友講政策、講感情、講成本,表明意見,動員家鄉的村民搬遷。
在他們的努力下,長庚組的村民都搬到了阿梅其托鎮,四兄弟也因為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被稱為“劉氏尖刀班”,而尖刀班的班長劉世澤也因為勞累過度病倒在床。
搬遷婦女在晴隆縣彜族奶奶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工作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劉洋攝
“劍班”的另壹位劉氏兄弟,16年在甘肅當兵,2015年回到青龍加入黔西南彜族社會。看到哥哥沒日沒夜的下鄉發動群眾,他用退休的錢在阿梅其托鎮開了壹家彜族奶奶服裝加工廠,帶動了20多名彜族婦女搬遷就業。
2065 438+06 90後陳紅珍畢業於遵義醫學院。當時她是三寶唯壹壹個大專以上學歷的女性。出身貧寒,因為黨的政策,她能上得起學,有文化。在鄉衛生院工作壹年後,陳紅珍對黨為脫貧攻堅做出的貢獻心存感激,加入了三寶鄉甘棠畜牧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林下生態養雞項目。
歸國知識青年陳紅珍(後)在三寶鄉甘棠畜牧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生態土雞養殖基地覓食。
得知全鎮搬家的政策後,陳紅珍三番五次給老家的鄰居和親戚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們搬家的好處。陳紅珍是親戚朋友眼中值得信賴的女孩。在她的動員下,甘棠村大甘棠組的59戶人家中,有45戶簽訂了搬遷協議。
和陳紅珍壹起加入合作創業的另外兩個小夥伴現在都離開了三寶,但她依然堅持做好林下生態養雞項目。看到陳紅珍整天為合作社和村莊搬遷忙碌,三寶彜族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劉勁松經常提醒她註意個人問題,但陳紅珍說:“等村民脫貧了,我就脫單。”
4.搬家的時候也要帶走文化。
郭煌、煤炭和杉木是三寶彜族鄉的“三寶”。此外,三寶還有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人搬到縣城,文化還能保留嗎?
為了消除搬遷群眾的陌生感,保留文化之根,安置點以三寶人熟悉的彜族原生態舞蹈“阿美其托”命名。
杜詩梅七拖是壹種起源於三寶鄉的原生態舞蹈,中文翻譯為“嫁女舞”。彜族姑娘新婚時,村裏的女人們會聚在壹起“用腳表達感情”,用腳掌踢的聲音整齊而震撼,被稱為“東方踢踏舞”。
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