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房地產稅主要是財政部發聲,但是5月11,房地產稅立法相關的四個部門壹起開會,試點城市的經驗和相關專家的意見也可以為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提供參考。可見,房產稅的到來是確定的,但不確定的是開征的時間、標準等細節。
今年4月,財政部財稅局新聞發言人王堅表示,要繼續推進房產稅立法的出臺。
2020年6月,財政部部長劉昆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為什麽要強調房產稅征收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征收房地產稅對國民經濟有很多好處。
第壹,增加財政收入。
國家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要以為財政收入與自己無關。如果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不僅可以用於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增加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以養老為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老年人口已超過2.6億。有專家表示,老齡化和少子化將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灰犀牛之壹。隨著新出生人口的減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將給經濟帶來巨大挑戰,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也會增加社會資源的消耗。需要增加財政收入,為老年人建造合適的設施,增加更多的養老院,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這些都需要財政支持。
以前消費者在買房時繳納的稅,大部分都是壹次性征收的。如果房產稅可以開征,在持有環節每年都可以開征,擴大了財政收入來源,可以幫助我們應對老齡化時代的到來。
第二,收入分配可以調節。
工人需要為他們的工資納稅。他們的工資越高,他們要交的稅就越多。這意味著稅收在多勞多得、按勞分配收入的基礎上,發揮財富的二次分配作用。房產稅設定後,房產價值越高,繳納的稅就越多。沒房子的人不用交稅。在征收房產稅的過程中,富人多繳稅,普通人少繳稅,起到了削富濟貧的作用。
比如在重慶,個人擁有的獨棟別墅,價格超過當地均價兩倍以上的高檔住宅,都需要征稅。如果壹家三口只有壹套100平米的房子,就不用納稅了,普通勞動者的負擔減輕了。
第三,可以穩定宏觀經濟。
房產稅不同於契稅和增值稅。買房時壹次性征收契稅和增值稅。這個房子不管漲到什麽價格,都不用再交了。但是房產稅是對持有環節征稅,會根據市場評估價格隨行就市。房產稅開征後,會增加持有多套房的成本,降低房屋的投資屬性,不排除出現低價賣房的現象。屆時,房子可以從投資者手中轉移到剛需者手中,穩定宏觀經濟,鞏固房地產調控效果。
房產稅在重慶和上海試點10年。有人認為這兩個城市的房價還在漲,房產稅似乎不能降低房價。對此,經濟學家康佳認為,物業稅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如果沒有試點,兩地樓市可能更熱,房價可能更高。
房產稅什麽時候出臺?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表示,要逐步提高直接稅制度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積極”二字表明房地產稅的立法可能會加快,“穩妥”二字表明房地產稅的改革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要考慮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全國房產信息和戶籍信息能否聯網,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是否需要設定不同的稅率,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房地產稅立法是有必要的,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2021立法規劃中,並沒有提到房地產稅,所以今年出臺的概率會很小。
2020年底,中國社科院在《中國住房發展報告》中建議,十五期間開征房產稅。壹些熱點城市可以率先加快試點。
經濟學家康佳認為,房地產稅刻不容緩,否則只會越來越被動。馬光遠認為,房住不炒的觀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而“十五”期間是開征房產稅的好時機,可以得到民意支持。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在“十四五”期間開征房產稅的可能性較大。
房產稅在征收標準上怎麽樣?
征收標準是很多購房者關心的問題。普通人的工資收入是有免稅的。為了更好地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專家建議設置“免征額標準”。
但是,對於如何設定免征額標準,有多種觀點。有人認為應該按照平方米數免征,有人認為應該按照套數免征。康佳認為,如果首套房被扣除,會帶來離婚潮等社會問題。
所以很多專家還是堅持按照人均平方米數免征額。財稅專家張雪丹認為,可以參照上海,將房產稅的免征面積定在人均40平方米至60平方米。關於稅率,他認為稅率可以定在0.2%~1.2%的範圍內。
上海的房產稅征收面積是人均60多平方米。如果參照上海,全國房產稅免稅面積也是人均60平方米,稅率定為1.2%,那麽三口之家的總免稅面積就是1.80平方米。按照目前全國平均房價1,000元計算,壹旦超過這個比例,我們每年需要支付21,600元。
但也有專家認為,不應在免征額範圍內征稅。如果壹家三口的住房總面積是400平米,超過了220平米,就按照這220平米征稅,每年要交26400元。
美國的房產稅稅率在1%-3%之間。德國的房產稅稅率在3.5%左右。日本的固定資產稅率在2%左右。相比之下,1.2%處於相對較低的稅率。
雖然很多中低收入者會擔心房產稅帶來的壓力,但實際上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會更加完善,相應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設施也會更加完備。從長遠來看,房產稅的征收也有利於樓市的調控效果和經濟的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