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無窮樂趣之戰”劄記

“無窮樂趣之戰”劄記

認識吳剛先生是曾奇峰工作室在微信官方賬號推送的壹篇文章——《我不知道白天的黑暗——獻給所有有兒子的母親》。當時看完就覺得太可樂了。事實上,有人可以用心理學寫壹篇如此有趣的育兒文章。當時就對《無盡的樂趣之戰》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準確的說,《趣味之戰》更像是壹本選集。用壹篇短文描述了0~3歲、3~6歲、6~10歲、10~16歲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家長在養育他們時應註意的事項。但是,說註意事項好像不太合適,因為太嚴重了。

吳老師本人壹定是個有趣的人。否則,妳不會寫出這麽有趣的文章。

很難想象他是工科生還是工程師。

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略顯晦澀的心理學概念;然後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壹個又壹個俏皮話,讓人在拍手大笑中沈思,在放松和快樂中收獲——因為明白,所以坦然。

如果老師有這樣的技能,學習就再也不是壹件痛苦的事情了。

這本書推薦了三個名人寫的序言,但在我看來,都不如吳先生女兒寫的後記有力。那種邏輯,那種戲謔的能量,太圖形了(仿佛在聽壹場單口喜劇)。很難想象這是壹個中學生寫的。那是吳小姐的親生女兒。照耀妳勝過藍色。

現在我將書中感動我或讓我有所收獲的句子摘錄如下。

這些片段只是介紹了這本書的壹些精髓。另壹部分精髓,只有看過書的人才能親身感受到。

真心推薦。

摘錄筆記—

?在儒家文化的東亞,壹般來說,養育孩子本來就是在壹個大家庭裏完成的。這樣的家庭基本上是以父親為中心的大家庭或宗族,這就是封建時代所謂的宗法社會。在這樣的家庭裏,孩子要服從父親的管教,也最崇拜父親的權威。母親雖然在生活上或者物質上很會照顧孩子,但是沒有真正的決定權,所以從來不需要用心去考慮孩子的感受,包括理解和回應孩子內心世界發出的任何信息。

現在這個社會不壹樣了。由於大家庭或傳統社區的解體,小家庭或核心家庭被迫脫離並獨立。在這種情況下,男性首先要學會做父親,而女性則必須學會懂得物質關懷之外的其他關懷(比如心理關懷)。雖然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大都市生活過,但還是有壹種無形的壓力在督促著每壹個家長表現出壹定的水準,從物質到表面的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最感人的經典名言:孩子擡頭看媽媽的臉,看到的是自己。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躺在媽媽的懷裏,對世界壹無所知,對自己也知之甚少。他唯壹的信息來源是母親的臉,孩子可以通過母親的面部表情判斷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

如果每當孩子觀察母親的臉時,她的眼睛在發光,她的臉在微笑,她在喜悅地看著自己。壹天兩天,壹周兩周,壹月二月,這種印象層層疊加,逐漸穩定下來,孩子就會形成壹種觀念:因為我是壹個好孩子,壹個可愛的孩子,壹個有價值的孩子,媽媽見到我才會這麽開心。這是壹個人自我價值形成的開始,也是壹個人人格的核心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這個人的日子就不會太慘了。

如果孩子看到媽媽的臉,很多時候是冷漠的,厭惡的,憤怒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壹種觀念:因為我是個壞孩子,是個不可愛的孩子,是個沒出息的孩子,所以媽媽看到我就會那麽不開心。孩子終身抑郁的風格基本確定。

?.....溫尼科特還有壹句經典的話: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然心理治療師。

?孩子擡頭看媽媽的臉,看到的是孩子自己;

母親低頭看著孩子的臉,看到了母親自己。

這種俯仰之間的眼神交流,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是孩子和母親的雙向認同,是情感大數據的享受和交流。不僅奠定了孩子的人格基礎,也修復了母親的人格缺陷。它是如此珍貴而重要,又是如此平凡而簡單。

經常看到各種談論親子和陪伴的文章。我覺得只是和孩子在壹起不是陪伴,只有相互認可的私人關系才是真正的陪伴。

從駕駛理論的角度來說,小孩子也很正常。

這個年齡段是最有攻擊性的時候,尤其是男生。他想通過攻擊別人和環境來顯示自己的力量。攻擊方式主要是行為和語言。

?.....不要努力去做壹個科學家的媽媽,因為有壹個普通的媽媽是伊娃上輩子學到的福氣。

知識小鏈接

從心理學上來說,是指孩子只有玩過壹個癥狀才能放棄。如果非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只能放棄曾經擁有的。

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對了,然後還會再做。如果他們是對的,他們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寬容來包容孩子的“壞”行為。

?什麽是焦慮?焦慮是對未來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事情的擔心。

媽媽眼中的欣賞和鼓勵,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個很棒的孩子。我什麽都不用怕。這是自信心的初步建立。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會對這個復雜的環境感到好奇,他們會用自己本能的方式去探索。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如果周圍的人欣賞並鼓勵他的好奇心,他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如果周圍的人對他的好奇心持批判和克制態度,無論是出於安全還是健康的考慮,他都會壹直處於恐慌狀態。在嘗試探索新事物時,他會猶豫不決,甚至主動退縮以保護自己。隨著時間的積累,孩子表現出了自信和聰明的區別,因為他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要挑戰的目標上,需要分出壹部分來觀察文字。

溺愛和溺愛不是行為上的不同,而是出發點不同。溺愛是為了滿足孩子成長的正常需求,溺愛是為了滿足其照顧者的需求,但這些需求往往偽裝成孩子的需求。

孩子自身成長需要的愛是溺愛,而且越多越好,因為孩子是不嬌生慣養的。

愛滿足照顧者的需求就是溺愛,越少越好,否則會吞噬孩子。

知識小鏈接

十八年可以把同壹塊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十八年也可以把它變成板結鹽堿化的不毛之地。看似取決於土地承包人的水平,其實取決於樓主的想法。

?不管是種地還是養娃,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就叫逆天,就要付出代價。

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經說過,“人天生就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如果障礙被消除,人將自然發展成為成熟和充分實現的個體,就像壹顆橡樹種子長成壹棵橡樹。”

?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壹樣自然生長。”這可以理解為不是什麽都做,不是什麽都做,不是為妳做,而是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孩子的成長是屬於他的,是不可替代的,最終取決於自我持續發展的動力。孩子只有獨立性強,願意獨立自強,才能在身體上、智力上、情感上得到發展,有助於培養他獨立負責的態度。

?有了自信,孩子會有更強的學習欲望,會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決定壹個孩子未來發展的兩大因素是基因和環境。基因決定發育順序,環境決定發育水平。

家長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特點,在不同階段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孩子清除阻礙成長的障礙。

?不要人為的給孩子制造挫折,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會有足夠多的挫折。

?從放心到放下那種“溫柔的推”它足夠溫柔,有父母的滿滿的愛,不會讓孩子有被拋棄和被拒絕的感覺;同時也足夠強大,有父母足夠的信任,讓孩子下定決心離開父母的懷抱,嘗試自己去挑戰未知的世界。

孩子的第壹個身份是和他的母親在壹起。孩子的第二個認同是和父親在壹起(兩三歲以後,孩子逐漸喜歡和父親玩)。第二次鑒定伴隨著與母親的第壹次分離,兩個過程同時進行。

(第二次審批完成的不錯)小男孩的心理和生理開始和諧統壹。從此,他和父親混在壹起,朝著父親那樣的男人的方向跑了。這是男孩對性別的第二次認同,也是最後壹次心理認同。……

(女孩在第二次鑒定中發現自己和父親不壹樣,開始慢慢和父親分道揚鑣)...這是女孩和父親的第二次分離。雖然和父親住了壹段時間,但是這種二次認可讓女生明白了男人是怎麽想的,怎麽做的,為以後選擇真正的男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從心理發展過程來看,男孩壹次分離,兩次認可。對父親的第二次認可是壹錘子買賣。如果有效,就壹定有效。如果不行,就不會重新開始。女生分兩次,認三次。上帝之所以特別照顧女孩子,再給她們壹次認可的機會,是因為她們在犯錯的時候可以彌補和調整,因為她們不僅要把自己發展好,還要承擔未來養育下壹代的重任。從理論上來說,同意壹次以上的女性心理發育比男性好。雖然作為男人我不服氣,但這是事實,只能認命。

在這個復雜的認同過程中,男生發展成內外壹致的男人,女生發展成內外壹致的女人。當他們長大後,他們根據自然法則互相吸引。換句話說,只有真正的女生才能吸引真正的男生。

我們成年人需要明白壹個原則,孩子的行為取決於他所相信的事實,而不是真實的事實。

?陪伴孩子成長不是壹個容易的過程,但也不容易得到回報。最好的回報之壹,就是孩子會帶領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喚醒我們童年的記憶,暫時拋開現實世界中所有的貪婪、仇恨、離別、乞討,享受當下純粹的快樂。

這是給父母定制的禮物,準時送達,過期作廢。

男生的成長方式和女生不壹樣。他們需要更寬的邊界。既然野馬是家裏養的,就應該給它們壹片草原。如果只給他壹個羊圈,那就像是在想初中老師對班上男生的描述:調皮、溫柔、天真;或者把班裏的男同學描述成初中女生:既沒有我們聰明,也沒有我們眨眼,最搞笑的是我們還沒有我們強壯。

?當孩子沒有能力直接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用想象來緩解壓力是很正常的反應。

?.....2-4歲的孩子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裏,壹個是適合大人的現實世界,壹個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平行的,共存的,重疊的。

(兩三歲)和母親的權威相比,這個年齡的孩子太弱了。掙紮幾下就投降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壹種條件反射:我必須服從權威者,權威者不能反抗。反抗越激烈,反擊越有力。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像壹只被綁得很漂亮的大閘蟹,永遠不會因為東奔西跑爬來爬去,互相爭鬥而失去胳膊和腿,但也會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

?離開家庭,進入集體環境的孩子,有壹種天生的本能,就是自我懷疑。他們都希望通過社會群體的認同來確認自己是壹個受歡迎的人,壹個有價值的人,從而逐漸形成穩定的自我。如果壹個孩子沒有在家庭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壹旦這個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出現問題,孩子的自我形成肯定會出問題。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壹個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孩子,長大後會被別人照顧。這就意味著,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得太好,長大後就會給別人捏軟柿子。四個字,就是“好寶寶容易膽小。”

?從理論上講,幼兒園是家庭的向上延伸,而不是小學的向下延伸。

這種上下關系進壹步明確了幼兒園的定位。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壹個逐漸分化的過程,從母子二元關系到母親、父親、孩子三元關系,再到進入幼兒園豐富的多元關系。

對於低領的孩子來說,旅行時幾乎記不住那些人文景觀和歷史古跡。他們唯壹能記得的,就是旅行時父母陪著他們的那段純粹的快樂時光。因為這是身體和情緒的記憶,而不是大腦皮層,所以這種記憶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無數理論和數據證明,壹個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尤其是遭受重大打擊後的恢復能力(逆境商),取決於他是否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有效地構建和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是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社會支持系統,是指個體在自己的社會網絡中能夠從他人那裏獲得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

壹般來說,壹個人的成功取決於他有什麽樣的朋友圈,他能為自己建立什麽樣的朋友圈,他能從朋友圈得到什麽樣的幫助。這種能力比學歷、財力、體力、美貌重要得多。這就是人格魅力。

從系統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個人問題是家庭問題的呈現,個人生活方式往往是家庭生活方式的重復,家庭是壹個相互關聯的系統,問題的決定因素是家庭互動的方式。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壹句很有意思的話:重男輕女的文化是對女性的保護,因為在這種文化裏,壹旦妳被重視,妳就完了。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壹個人如果受到重視,就要從小就誌存高遠,胸懷大誌,循規蹈矩,努力進取,遠離低級趣味,克制世俗欲望,努力做壹個純粹的人,壹個不像正常人的人,壹個按照別人的標準加工的人。不被重視的人是按照人性成長的人,是相對正常的人,按照自己的標準生活。

?俗話說,慈母常失敗。老吳說:強勢的母親多才多藝。

慈母之所以成為失敗者,是因為她溺愛兒子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強勢的母親生出平庸的兒子,因為她們通過閹割兒子來發泄憤怒。

米德從文化傳播的方式出發,將整個人類文化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後喻文化、共喻文化和前喻文化。

既定文化:指年輕壹代主要向老壹輩學習。

互助文化:這意味著年輕壹代和老壹代都向同齡人學習。

不成熟文化:指長輩依次向晚輩學習。

?孩子的創造力是被保護的,而不是培養的,因為創造力是孩子天生的本能,父母保護它不被破壞就夠了。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對待孩子的方式,因為未來不再是今天的簡單延續,而是對今天的徹底顛覆。

?我們更擅長跟隨而不是領導。

?向孩子學習是父母成長的最好方式。

只要妳想贊美壹個人,妳就會發現值得贊美的地方。

?當壹個孩子的獨占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所有的分享都是假的,為了取悅大人而違背大人的意願。

?意大利老太太(蒙特梭利)認為,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

……

老太太也發出嚴正警告:“沒有孩子的幫助,大人也會頹廢。如果壹個成年人不努力更新自己,他的內心周圍就會開始形成壹層硬殼,最終使他變得麻木不仁。”

青春期兒童最重要的心理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的能力。孩子需要通過同齡人的眼光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所以需要和同齡人高頻交流。

教育最終還是要回歸本質,那就是生活對生活的影響。

在艱難的狀態下閱讀是效率最低的閱讀方式。

?當人們被積極的情緒包圍時,而不是當他們悲觀或內心平靜時,他們的大腦表現最佳。

……

當人們更快樂、更積極時,他們會變得更成功。

?與其抱怨孩子不願意“吃苦”,不如想想是誰把學習變成了“辛苦”。

?在機會越來越多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以獲得相應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而不是像兔子壹樣掙紮,只是為了遊得比烏龜快。

所以,苦不苦不是絕對的。妳做同樣的事情,妳是猴子(那麽努力)還是猴子(那麽開心)跟這件事無關,跟妳做的時候心態有關。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害怕痛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痛苦毫無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壹書中說:“教師不對學校制度負責,但最好是他們能以個人的同情和理解來減輕這個制度不人道和苛刻的壹面。”

陪伴孩子成長,就要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熟法,料敵先樂;壹知半解,草率應對就是忍。

?媽媽的語言回來了,媽媽回來了。媽媽回來了,媽媽的愛也回來了。

……

母愛回來了,孩子的心就安定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除了愛,還有壹層“忠”:妳敬我壹尺,我敬妳壹丈!妳對我這麽好,包容我的叛逆,理解我的壓力,不要以成績來評判我,把我看得比成績還重要。我不能太對不起妳。我知道學習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我知道妳希望我在學習上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我會盡我所能,不僅是為了妳,也是為了我自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壹路成長的過程,也是壹個失去依賴的過程。

?父母通過每個成長節點的儀式,給孩子壹種心理獨立和成長的暗示。孩子們也會知道,他們失去了壹些依賴,但通過這些儀式獲得了更多的愛和無條件的愛。

成長和依賴,就像蹺蹺板的兩端,只有大致平衡才能玩起來。.....為了保持蹺蹺板的平衡,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用愛來補償他們不得不失去的東西。

?成長就像是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裏不得不獨立完成的壹次漫長的旅行,沒有人可以替代。父母的愛就像食物和衣服。我們能給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讓他們吃飽穿暖再走,讓他們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