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肥西縣地區生產總值21.46億元,超過了2008年後10個縣的平均水平(20067億元),同比增長21.8%,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增速,均居全省第壹。
2012年,肥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67億元,增長13.8%;財政收入451億元,增長1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300億元,增長13%;工業總產值895.4億元,工業增加值204.5億元,增長1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6.5億元,增長26.3%,其中工業投資208.7億元,增長4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65438億元,增長65.438+08.8%;農民人均純收入9787元,增長15.6%。
肥西縣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4.62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3.44億元,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26億元,增長17.3%;國內生產總值476億元,財政收入50.06億元。
2014 1-2月,全縣經濟保持平衡運行,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呈現總量高位運行,增速穩中有升。全縣工業產值達到6543.8+063.3億元,增加值38.6億元,同比增長2654.38+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工業投資26.9億元,同比增長5.4%;財政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36.8%;累計利用省外資金4654.38+0.6億元,同比增長3.3%,實際利用境外資金3972萬美元,同比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億元,同比增長11.3%。肥西縣形成了汽車、家電、裝備制造、化工塑料、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其中家電、汽車產業年產值突破200億元;形成了苗木花卉、畜禽、水產、蔬菜園藝、蠶桑、花生等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三崗苗木、巢湖銀魚、肥西老母雞、皖中花生等壹批特色農產品暢銷全國。
1991,省內第壹個縣辦工業園區桃花工業園通過自主開發成立。2006年、2008年,通過合作開發,與合肥高新區共建白巖科技園,與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新港工業園。全縣形成了以桃花工業園為龍頭、兩個縣級合作園區為兩翼、新型產業示範園區為拓展、九個鄉鎮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縣級產業平臺,成功實現了從“壹園通天”到“多園並舉”的戰略轉型。
2010全年新開工項目110;工業企業凈增87家,總數達到287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6億元,工業增加值94億元,分別增長60.7%和52.2%。科學發展全省第壹。2008年獲得全省科學發展壹級縣第壹名,2009年躋身全國百強,2010繼續發揚光大,位居中部地區第90位和第7位。是全省唯壹獲此殊榮的縣。肥西縣2008年被授予“教育強縣”稱號,2012年被授予“兩基先進單位”稱號。先後被確定為全國殘疾兒童支持保障體系實驗縣、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指導縣、全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驗縣、全省黨政領導幹部教育督導評估實驗縣、 全省學陶、學陶實驗縣,全省無線城域網工程實驗縣,全省數字圖書館實驗縣,數字化校園網上教室實驗縣。
到2013,肥西縣有小學112所(其中學區內中心學校28所)和教學點39個,初中18所,九年義務制學校13所,完全中學6所(肥西中學、農興中學為省級示範高中,肥西三中)。公辦園23所,附屬園12所(3個班),幼教中心29所;民辦園67個,護理點45個(其中A類13,B類27個,C類5個)。有4個市級壹級園(縣直幼兒園、上派鎮幼兒園、小天使幼兒園、除夕幼兒園)和2個市級農村示範園(柳高鎮中心幼兒園、官亭鎮中心幼兒園)。學歷教育學校7所,非學歷短期培訓學校21所。全縣中小學生9.2萬人,其中小學生4.4萬人,初中生2.7萬人,高中生1.6萬人,職教生5000人。公園裏有23851個孩子。在職教師6035人,退休教師3000人。在肥西唱響央視激情廣場愛國歌曲,舉辦128系列文化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到2013,已建成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5個農家書屋,161村級廣播網。廣電宣傳全市第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銘傳故居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古耿崗遺址、三河勝利遺址及古民居、三河鎮三仙橋、唐五坊圍磚心樓。
肥西縣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毛墩頭遺址、陳墩遺址、王城遺址、百安廟墩遺址、西涼城遺址、屈家城遺址、大墩遺址、大規模遺址、張馬墩遺址、鄭大墩遺址、霸王墩遺址、方橋大墩遺址、黃花墩遺址、高店城墩遺址、向真廟大墩遺址、北張城墩遺址。
古墓葬:蜀王墩漢墓、松墩東寒墓、亂墩子古墓葬、馬鞍墩古墓葬、曹操河遺址、漢群。
古建築:董氏宗祠、城西橋、龍潭寺碑記、西麓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周老徐舊居、張老徐舊居、童祠堂、三仙橋、馬自忠烈士墓、張烈士墓、周維紹墓、謝正新墓。肥西縣建設縣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縣醫院住院病房、縣婦幼保健院住院綜合樓主體工程竣工,華鋼、山南、明川、柿子、小廟等醫院門診綜合樓全面建成。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7%,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序推進。有效防控甲型流感H1N1等重大傳染病。被列為全省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縣,在全省率先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